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十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盛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十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小尺度型”作为对前人沙尘暴天气学分型的补充,把这十场沙尘暴分为冷空气翻册型,锋前热低压型,中小尺度型三类。认为对流层顶部存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长维持和中亚地区副热带超长波大槽长维持的大尺度五流背影,在此期间又存在伊副高的南北振荡和青藏高压的东西振荡,使得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中小尺度系统一次接一次地影响南疆,是1996年盛夏沙漠地区沙尘暴天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国家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型;④锢囚云系瞬时锋生云带尾部甩入盆地型。  相似文献   

3.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图象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  相似文献   

4.
南亚高压     
高蓉兰 《气象》1979,5(10):14-17
南亚高压是南亚地区上空对流层上部夏季特有的环流系统,是夏季北半球上空一个强大的天气系统,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向东一直伸展到西太平洋,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北半球的环流形势,也影响着亚非地区的天气。 6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气象工作者着手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活动及其影响。1964年陶诗言等[1]联系我国天气实际,研究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高压在大陆上的进退关系,提出了盛夏南亚高压存在着东西振荡  相似文献   

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地沙尘暴短期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局地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小尺度系统引起的对流发展旺盛是造成局地沙尘暴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业务中的常规资料及实践经验对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6.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几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为了研究不同尺度沙尘暴的规律,利用2005-201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14个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给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从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能见度,类型,时间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0塔中发生沙尘暴170d比沙漠南缘和北缘高,比肖塘少,其中区域性沙尘暴80d,局地性沙尘暴90d,天气过程区域性64次,局地性80次;(2)塔中区域性沙尘暴不论是持续时间还是能见度总体上比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3)区域与局地沙尘暴可以按主导风向分为5类,但各类沙尘暴在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中表现出季节分布;(4)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10a波动增长,区域性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局地性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区域性沙尘暴年际和年内变差系数都小于局地沙尘暴,一日中区域性与沙尘暴白天多于夜晚。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系留探空、近地层梯度铁塔及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前后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地面气象要素及风、温、湿廓线等大气边界层特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时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稳定度经历了稳定一不稳定一稳定的转变;沙尘暴的发生抑制了白天混合层高度的发展,维持了夜间混合层的存在,缩小了混合层高度的日变化;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沙尘暴过境前后大气层结发生了转变,边界层风、温、湿廓线都打破了原有分布 规律,影响了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2000年4月12日特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建芬  陶健红  杨民  杨建才 《气象》2001,27(6):22-26
对2000年4月12日归生在甘肃,青海,宁夏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分析指出:“4.12”沙尘暴是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河西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发展是激发沙尘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西北地区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高空急流发生异变时的非平衡状态变化导致对流层中下部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中小尺度系统和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河西狭管地表和特殊的流沙,尾矿矿地表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沙漠公路周围16个气象站30多年资料分析,结合近几年沙漠腹地的气象观测资料,指出大风、沙尘暴、高温等是沙漠公路一线主要的气象灾害,分析了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盛夏15个西南气流型暴雨个例的合成分析,指出了这类暴雨前24小时到当时场天气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并对这类暴雨过程中涉及到的某些天气系统进行了讨论。一、西南气流型暴雨及其分析方法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暴雨是我省及邻近省区一种主要的暴雨形势。有的称为“东高西低型”暴雨或“副热带湿  相似文献   

12.
沙尘暴是对我国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地区之一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3面都被沙漠包围,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利用民勤地区长期观测的沙尘暴数据,对该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年际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沙尘爆发总的趋势在减少,同时一定时期内伴随着波峰—波谷的振荡型变化。沙尘暴的爆发具有5a,15a的周期性,不同的季节稍有不同,春季和全年的沙尘暴爆发周期相似程度最高。利用NECP/NCAR资料,对典型年份的春季500hPa高度场进行年距平分析,发现了和民勤地区年沙尘暴爆频次相关的高度场特征,在奥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附近分别有一个高值系统和低值系统,他们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当民勤地区春季处于高值控制时,民勤春季沙尘暴爆发的频次相对较少;反之,当民勤地区处于低值控制时,该地区春季沙尘暴的爆发频次就较多。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锡稳  刘治国  黄玉霞  张铁军  程鹏 《气象》2006,32(7):102-10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7、2019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位温廓线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晴天大气边界层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较为均一,白天对流边界层深厚,高度接近5 km,夜间稳定边界层一般在500 m左右。沙尘暴天气边界层内位温和比湿垂直变化较小,风速较大,可达24.0 m/s,其白天对流边界层在1.5 km左右,夜间稳定边界层在1 km左右。晴天辐射强烈,地表升温迅速,湍流旺盛,是形成晴天深厚对流边界层的主要因素。大尺度天气系统冷平流的动力条件,以及云和沙尘减弱了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气候背景、大环流形势的演变,对2000年春季(3-5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出现的十多次场沙、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并以4月18-22日过程为例,对影响系统、云图等的演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总结出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2006年4月10日一次强沙尘暴前后连续5天地面、土壤中、以及80 m高塔站梯度观测系统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沙尘暴前后不同沙尘天气日各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是南疆气温持续回暖、热低压强烈发展、沙尘暴和浮尘天气持续时间长的一次南疆东灌型强沙尘暴过程.温、湿廓线在沙尘暴过境时,因强湍流交换,整个近地层大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层结,沙尘暴日为降温增湿的过程;沙尘暴日前后大气层结发生了转变,破坏了晴天正常的逆温、逆湿结构.风速廓线在沙尘暴日满足对数律关系,而在沙尘暴日前后的天气里,风速较小,规律性差.沙尘暴过境时0O cm和5 cm地温变化趋势与1.5 m气温相似,过境前1.5 m气温比5 cm地温达到峰值的时间约提前1~2 h,过境后反而又滞后1~2 h.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两类持续型沙尘暴的天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观测资料对内蒙古地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持续型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系统的稳定少动是这两类沙尘暴在同一地区长时间持续的共同原因。在这2次过程沙尘暴的持续期,大气层结的日变化受到不同程度削弱。主要原因是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反馈效应。在冷锋型沙尘暴过程的持续期,地面风速出现的明显日变化加强了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而在高压底部型沙尘暴过程中,暖平流和中尺度低压辐合抬升产生的对流进一步削弱了层结日变化。这一因素以及期间地面风速的相对稳定使沙尘暴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9.
杨雪艳  王宁 《吉林气象》2006,(2):2-3,27
1引言 我国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又与蒙古南部戈壁毗邻,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沙尘暴就会席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2000年以后,春季沙尘暴的次数明显增加,影响范围不断向南、向东扩张。受外地沙尘暴东移和本地沙源起沙的影响,近几年,吉林省的沙尘暴也呈多发趋势。发生沙尘暴天气时,空气中布满沙尘粒子,人们呼吸困难,极大地影响了人体健康;同时能见度很低,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由于沙尘天气对农业、畜牧业、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等均构成负面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加强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已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工作。为此我们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沙尘天气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客观预报系统。本文主要介绍吉林省沙尘天气客观预报系统的组成、功能、软件特点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MICAPS系统的汉中盛夏大降水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汉中盛夏大降水过程的高空环流场、中低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能量场等对形成大降水的有利条件 ,总结成预报规则 ,在 MICAPS系统中建立预报模型 ,形成了自动判别显示系统 ,经 1 999年汛期验证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