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云吾 《地理教学》2010,(20):38-40
“历史与社会”是时间和空间相互依赖的统一体。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人就是在这个变化中长大和成熟起来的。社会的知识素材来自于社会生活,来自于人的日常生活。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把自己的生活阅历融入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也能进入“实验场地”感受身临其境的变迁历史,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添加剂,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与同学们谈地理》。教材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解读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了解地理对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融入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英国伯明翰市中国旅居群体为例,着重探求文化融入与生活质量间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生活质量与英国文化融入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86,与国际认可的Ward系数基本吻合;在文化融入的众多指标中,“与本地居民交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中国旅居群体在伯明翰的文化融入状况处于从“基本生存”向“身份认同”转化的过渡期,希望与本地居民交往并得到认可与尊敬,但是这种需求远远没有实现,致使整体生活满意度偏低。为了缓解文化冲击带来的焦虑,中国旅居者特别是“分离”等类型的群体十分依赖中国文化并从中寻求各种支持,表现为居住的集聚及族裔经济的繁荣。但研究表明,对母国文化身份的坚守与生活质量提升并无直接关联;而“整合”与“同化”人群英国文化融入的行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较强的情况下,生活质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季萍萍 《地理教学》2011,(17):22-23,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中,与前一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起,都是对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与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正伟 《地理教学》2011,(16):28+37-38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  相似文献   

6.
邓云侠 《地理教学》2010,(21):30-31
教材分析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联系了第二章“地形和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和“河流与湖泊”的知识。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重点讲解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相应解决措施。本节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一课,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教材通过分布图、文字等资料,说明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旨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人们为了生活建造了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留在了城市。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文物,是人类文明,包括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见证,最能清晰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期城市文明的真实轮廓”。  相似文献   

8.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5,(7):38-38,37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体验。  相似文献   

9.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参考,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针对人教版必修上册“大气”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尝试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打破固有知识体系,以“风”为节点,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梳理教材中与“风”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前后的联系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夏林益 《地理教学》2008,(11):44-44
人教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这章的地理课程资源应从身边的地理,生活中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09,(2):52-53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是可以猜测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是由初中两科目(科学、历史与社会)与高中三部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组成的,同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分散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中。大概念的塔形结构能有效组织跨学段跨教材教学,防止知识碎片化,完成“情境化—去情境化—情境化”的高通路迁移。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晔  王建萍 《热带地理》2000,20(2):130-133
从地貌、气候及湖泊盆地等霜素入手探讨了“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的自然构件;从民族的构成、分布民族的族源、迁徙、演变,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西藏文化在该区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等三方面探讨了“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的人文构件。提出“滇西北自然--文化板块”是经过长期的地质历史和人类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自然文化耦合体”。该耦合体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本区自然环境分异、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过程。对该  相似文献   

14.
水是自然之物,万物之源。青藏高原素称“亚洲水塔”,是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孕育出了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独具特色的高原藏族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试图论述藏族文化中的“水”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陈红 《地理教学》2006,(10):36-38
美国中学地理教材《Geography:The World and Its People》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教材中最引人注目、使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地理实验室”活动。“地理实验室”活动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背景知识;信不信由你;实验材料;操作步骤;实验活动报告;进一步探究。下面选取了教材中的四个活动。  相似文献   

16.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  相似文献   

18.
有位苏联宇航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宇宙中,平安就是智慧。”生活是复杂的.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遇上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困境或灾难。地理课中的生存教育就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活的实际,向学生传授如何摆脱险境、获得生存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灾难时不是盲目地行动,  相似文献   

19.
郑明进 《地理教学》2006,(4):30-31,40
一、教学内容要开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依据标准、教材,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重组教学内容,重组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联系时事热点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与原教材“气旋”相比,上海新教材“东南沿海的台风”内容侧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者侧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内容上倾向于学术性;后者侧重台风的形成条件、移动路径及对发生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内容更侧重于实用性,“东南沿海的台风”在提法上也更贴近现实的生活i“东南沿海的台风”与“上海的寒潮”和“江淮的梅雨”共同构成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天气现象学习专题。其专题学习的形式与目前互联网上各大科普网站,如“大气网”、“中国台风网”、“岩石网”等等的内容编排形式基本一致,新教材中出现的各专题内容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专题网站。这样,以专题学习为线索的新教材为网络教学资源的广泛利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丰富的专题网络教学资源也为新教材的教学搭建了丰厚的知识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强了教与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