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天山境内发现了许多古地震遗迹(图1),现就几个古地震剖面介绍如下: 1.莫会察汗沟口古地震断层陡坎在和靖县城以西,焉耆盆地的西北隅的莫会察汗沟口西侧(拔海约1800米),发育着三条大致平行的古地震断层陡坎。每条之间相距200—300米,延伸约2公里,由一系列呈雁行  相似文献   

2.
1515年云南永胜地震形变带和震级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胜地震发生在程海断裂北端。地震形变带沿袭程海断裂分布。形变带由地裂缝、地陷、陡坎、滑坡、山崩、断崖等组成。形变带长约42公里,宽约8公里,垂直位错量1—2米。据此确定的地震震级为≥7.5级。永胜地震区存在许多古地震现象,包括断层陡坎、地裂缝、崩积楔、地陷和滑坡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事件的平通、邓家(北川-映秀断裂)和九龙(江油-灌县断裂)等地为例,分析同震变形的特点和类型,并结合映秀、桂溪等地的古地震研究成果,讨论褶皱逆断层型古地震识别的技术要点。结果显示:地表变形主要包括逆断层直接位错、折曲位错变形和弯曲褶皱变形等类型;崩积楔、断层与地层切盖关系是分析断错地表型古地震事件的可行依据,而折曲位错变形型和弯曲褶皱变形型古地震识别则强调在上盘是否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是否存在生长地层,以及标志地层在断层两盘位差的突然增减;断层陡坎高度的倍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地震次数相关,但不能简单地用同震位移量除以陡坎高度的方法确定古地震期次;对于低角度逆断层的古地震识别,薄长状崩积楔、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重要的标志。识别古地震应因地制宜、思考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西北约80公里的姚家营村北宽120米的晚更新世冲积扇上发育有11条陡坎,呈阶梯状陡坎带,坎高1.0—6.5米不等。为了准确确定延庆盆地北缘正断裂带地表断层迹线的位置,研究断裂带的近期习性,并区分构造作用和侵蚀作用成因的陡坎,我们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构造地貌特征测量的基础上,对其中的7条陡坎开挖了6个探槽。6个探槽总体呈345°方向,大致垂直于陡坎带。探槽长5—16米,宽1.2—1.5米,深1.5—5.5米。 岩性层单位 除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以外,探槽揭露的岩性层主要为断层崖崩积物、流水冲积物、和  相似文献   

5.
初论贺兰山前洪积扇断层陡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川盆地是个四周被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地堑,活动断层屡见不鲜。地堑西侧的洪积扇上,多处见有陡坎,著名的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正位于两条洪积扇陡坎上。但是,盆地中最长、最壮观的还是贺兰山中段苏峪口外的洪积扇陡坎(图1)。此陡坎曾被一些研究者推测为断层。但另一些地质学家由于没有直接见到断层面和其  相似文献   

6.
北京延庆断层崩积物记录的古地震事件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延庆西羊房古地震探槽西壁采集的10个崩积物和坡面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4-11μm)多测片的红外释光(IRSL)和绿光释光(GLSL)测年。其中4个样品既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用Daybreak仪器作了测量,也在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物理系用Risφ仪器作测量,其结构基本一致。该探槽剖面见4个断层崩积楔,可视为4次古地震事件的记录。释光测年表明,最新一个崩积楔有可能是公元294年延庆东居庸村6级地震的质记录,大约在1.7-20kaBP或1.724kaBP期间至不有两次强烈地震事件。本文还对比了细颗粒GLSL与IRSL的测年结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所获资料,分析了育王山山前断层的几何结构和新活动时代。断层北起岙张水库大坝东北,向南经河头蕉-竺家-陈家-钱家-俞家-王家一线以西,止于詹家西南,由2条次级段呈羽列式展布,北段为岙张水库-红岩水库段,南段为红岩水库东南-詹家段。剖面上断层地貌显示清楚,西侧为侏罗系构成的育王山低山,东侧为大楔盆地。各条断层皆由多个断面构成宽几米-几十米的断层带。根据探槽、天然剖面特征和OSL、ESR样品年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断层至少有两期活动,早期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活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或逆断层,时间为中更新世,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通过探槽揭露,确定育王山山前洪积扇陡坎是人类活动造成,而非断层陡坎。  相似文献   

8.
断层陡坎的形态可以保存有关断层带上地震活动等重要信息,陡坎上的坡折就是多次地震发生后陡坎演化留下的微地貌信息。以往研究选取的断层陡坎多为位于标准阶地面上的断层陡坎,而断层沿线地貌现象复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断层陡坎形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常见的断层陡坎剖面按照形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以LiDAR技术获取的0.2m分辨率DEM数据为基础,选择了8个属于不同断层陡坎剖面类型的实验区,每个实验区采集不少于20条剖面,通过窗口检验确定研究区最佳数据获取移动窗口为7个像元并计算每条剖面的坡度值,通过坡度约束限定陡坎范围,进而识别坡折并获取坡折信息。对坡折信息进行概率密度统计,根据概率密度统计图中的峰值个数确定强震事件的次数。结果显示,陡坎形态研究结果与古地震探槽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提出的陡坎形态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断层陡坎来确定强震事件次数。  相似文献   

9.
天山全新世活动断裂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5,9(3):217-226
横亘亚洲腹地的天山山脉近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规模较大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有20多条,多为近东西走向的倾滑型逆断裂,常与活动褶皱相伴生。活动褶皱为无根的断裂扩展褶皱和滑脱褶皱,它的生长是受地下活动的盲断裂所控制,往往是褶皱地震潜在的地区。天山古地震活动遗迹很多,归纳其标志有:多重断层陡坎、古断塞塘、崩积楔、填充楔、推覆楔、地震断错台地和断裂扩展褶皱等。近几年对10条全新世活动断裂进行开挖研究,已取得大地  相似文献   

10.
庞炜  何文贵  张波 《地震研究》2019,42(1):120-132,I0002
临泽断裂在地貌上可见3条断层陡坎,总体走向NNW,最长约8 km,东侧和中间陡坎主体倾向E,西侧陡坎倾向W。①利用差分GPS对3条断层陡坎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发现临泽断层陡坎较低,局部发育多级断层陡坎,坡角较缓,高度几十厘米至1米多;②在临泽断裂上选取4个探槽剖面进行古地震分析、样品采集和年代测试,发现东侧和中间的断层陡坎为正断层所控制,西侧的断层陡坎为逆断层所控制;③探槽开挖揭露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临泽断裂上发生过4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8 895±125)a B.P.之前、(7 245±75)a B.P.~(6 190±20)a B.P.、(5120±20)a B.P.~(4.8±0.5)ka和(2 550±50)a B.P.~(2 326±64)a;④全新世以来可以确定3次事件,较早一次事件与榆木山北缘断裂上较早一次古地震事件时间比较吻合,说明临泽断裂可能是榆木山断裂向河西走廊内部继续活动的延伸;最后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约为2 500 a,表明临泽断裂全新世活动一直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研究沿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1931年发生地震时所形成的断层陡坎和以前古地震形成的基岩断层坡角的陡坡变化,探讨了位于山坡上的地震断层陡坎与形成年代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断层上大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 断层陡坎按其构成物质可分为松散碎屑的和基岩的两类。松散碎屑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19°/年;基岩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036°/年。对于松散碎屑陡坎来说,逆向陡坎(其倾向与山坡倾向相反)比顺向陡坎(其倾向同山坡倾向)较易保存,前者为 200多年,后者为60—70年。 根据基岩陡坎脊部受剥蚀的两种坡度,求得1931年以前两次古地震的年代分别为公元1264年和公元681年。最后求得该断层大震重复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5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断层崖的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提出了必须对断层崖同时进行几何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并根据我们对贺兰山山前断裂带的断层崖的研究结果,初步总结了断层崖崩积楔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大地震重复性研究中的意义。根据对宁夏红果子沟和苏峪口断层崖几何学和沉积学的研究结果,确定了贺兰山山前断裂自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4次快速错动事件.从老至新分别命名为 A、B、C、D 事件。由于第二期崩积楔下部物质的 C~(14)年龄为距今5745±90年,所以,B 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第四次事件(D)发生在距今400年以内,以致使明代长城发生错动,西错断点的垂直断距为0.35米,东错断点为0.95米。由此估计4次断层错动事件的重复间隔约为2000—2500年。根据三期古崩积楔高度估计三次古错动的垂直位移幅度分别为:红果子沟西部断层崖为0.25—0.5米,东部断层崖为0.9—1.2米,苏峪口为0.8—1.6米,它们均与串件 D 相当。若假定事件 D 与1739年平罗地震相关,则上述4次断层错动的重复间隔即为7—7~(1/2)级以上地震的重复间隔。此数据与根据相同地段断层滑动速率计算的大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相当。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断层为右旋走滑正断层,全新世以来垂直滑动速率北段为0.2—0.25毫米/年,中段为0.5—0.63毫米/年。而宁夏南部南、西华山断裂第四纪以来为左旋走滑断裂,20000年以来的走滑速率最大可达28.65毫米/年。这是因为二者分属于华北和青藏两个不同的构造区,因而具有不同的构造活动性及地震重复率。  相似文献   

13.
刘旭东  张世民 《地震地质》2007,29(4):813-825
通过对崩积楔沉积物进行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崩积楔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环境特征。沿系舟山北麓断裂,具体分析了水峪剖面、湖村剖面上各期崩积楔共21个样品的粒度及粒度参数。在崩积楔体中,砾、砂、黏土等各个粒级均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其中砾级总体概率含量达50%~70%。粒度分布为多峰态,分选差,偏度为极正偏,尖峰度>1,说明崩积楔是以砾级为主体的非均一性混杂堆积。崩积楔样品与作为物源的断层下盘样品的粒度分析对比表明,作为一种近源堆积,崩积楔的粒度特征与其下盘沉积物在粒度分布上有一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4.
河北怀来黄土窑古地震剖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我们在执行国家地震局下达的延庆—怀来盆地活断层填图任务的踏勘中,于怀来县城西北8公里的黄土窑村发现一古地震剖面(图1)。古地震表现为第四纪断层的形式。在剥露剖面的长11米范围内共有十余条断层,它们的走向为北45°西,倾向南西,倾角60°到近于直立,主断层宽度达2—4米(  相似文献   

15.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山活动地块内部一条重要的NNW向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垂直断错微地貌.本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开展了研究,综合探槽剖面和断层陡坎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两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距今6280±120a,2220±360a,复发间隔约4000a左右.  相似文献   

16.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7.
1985年6—10月间,在山西临汾盆地南部工作期间,发现历史地震遗迹,长度约75公里,遗迹年代经推算距今约1400年(北魏)。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有:地震楔、地震陡坎、沟拐弯、断层快速活动等,集中分布在侯马市上马乡上院至庄里7公里长的地域里。 在地震遗迹中,规模最大的是地裂缝,长度约68公里。它分布在侯马市北5公里的北坞村北,高阳、西上宫、张寨一带和新绛县柳泉乡至万荣县通化乡一带。总体呈右行雁列状排列,分布规律,穿沟越坡,不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鹤庆盆地是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与川滇经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一个山间盆地,它的形成与南北向断裂密切有关,东西向冲断层及基性岩脉也相当发育。在晚近地质时期,它们都在强烈活动,因此,本区是构造的强化地带。 笔者在开展滇西北红河断裂带新活动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了鹤庆盆地一起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保留在盆地西部山麓的缓坡带上,主要表现为: 1.地震断层(照1、2):在南半榜洗马池水库北侧及鹤云寺西缓山坡上均有发现。两处均由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湖相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层及砂砾石层组成。断层断开了最新的晚更新世地层。在剖面  相似文献   

19.
秦岭北麓晚第四纪断层陡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在秦岭北麓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发育有断层陡坎,本文依据对这些陡坎的地质地貌分析、地形剖面测制、探槽揭露及测年数据,讨论了断层陡坎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学特征、生成时代和断距,评估了秦岭北麓断裂在晚第四纪的活动强度。由断层陡坎高度经过校核获得断距变化范围在1.1至7.9米之间,由此求得秦岭北麓断裂中段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平均滑动速率接近1mm/a,西段在眉县一带为0.5mm/a左右。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3—4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20.
根据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考察,在位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的酒西盆地白杨河背斜北发现1条较新的地震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约5km,呈弧形展布,保存较为完整,在最新的洪积扇面上陡坎高度约0.5~0.7m,在冲沟T1阶地上陡坎高度约1.5m,分析认为其为较新的1次地震活动所致。沿断层陡坎探槽开挖表明,此次破裂带形成于约1500aBP,此前断裂还有过活动。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考证和研究程度,认为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365年玉门地震、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或1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