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热动能与自引力的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推求磁场和数密度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来自新发现的孤立中子星1ES1853-379方向的γ射线上限为5×10%-8phcm^-2s^-1。假设γ射线辐射的1/4π立体角的成束和1GeV的平均光子能量,对应的γ光度上限为7.6×10^23(D/100pc)^2J/s。导出的γ射线辐射效率上限比极冠模型或外间隙模型所预期的辐射效率低两个量级。由此给出了这一中子星自转参数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 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 Orion A分子云中的 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成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 C18O云核分布的整体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观测发现,该分子云的13CO和 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轻的天体-Class 0类源 MMSI, 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 C18O和13CO云核方向从南到北有一个~ 1.7km/s的速度场梯度,而分子云的红、蓝移团块则分别趋于云的北部和南部.并对OMC-3区的恒星形成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推求磁场和数密度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中子星吸积彗星云模型的基础上,认为软重爆GB790107起源于弱磁化中子星,其阵雨式地吸积彗星云将在中子星表面形成一光厚辐射区,该辐射区的温度分布由激波模型确定,这一辐射区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产生的黑体辐射将很好地拟合GB790107的观测能谱,且获得爆源距离为(1.35-13.5)pc。  相似文献   

7.
本利用Kent和Gunn提供的COMA团天区414个星系的视向速度资料,以及关于团成员的统计判别结果,对COMA团进行了动力学方面的讨论。分析表明COMA团不存在显动力学效应的整体转动。利用King-Michie模型拟合得到COMA团的核半径为5。'2(相当于210kpc,取H0=50km·s^-1·Mpc^-1),特征速度弥散度为935km·s^-1。从动力学模型的角度来看,COMA团有较为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来自新发现的孤立中子星1ES1853-379方向的γ射线上限为5×10-8phcm-2s-1.假设γ射线辐射的立体角的成束和1GeV的平均光子能量,对应的1光度上限为7.6×10~23(D/100pc)2J/s.导出的γ射线辐射效率上限比极冠模型或外间隙模型所预期的辐射效率低两个量级.由此给出了这一中子星自转参数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俞志尧  Nagah.  T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2):185-188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0.
用美国甚大阵(VLA)对色球活动性双星系统UXAri进行了从1.4GHz到15GHz范围内五个频段的观测,观测期间UXAri处于活动性比较低的阶段,射电光度为(6.6-12.6)×1016ergs-1Hz-1.射电频谱低频部分比较平坦,高频呈幂律形式,低频的圆偏振度很低,趋于零,高频辐射有中等圆偏振度(15%).射电发射机制可能是回旋同步加速机制,由此我们估计出发射区的磁场强度为几至几十高斯,相对论电子密度为~104-102cm-3量级,热电子数密度~108cm-3。  相似文献   

11.
暗云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志尧 《天文学报》1995,36(3):261-278
本文作者首次对暗云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进行了观测,发现了暗云L1211致密核的C^18O(J=1-0)的宽翼发射谱线和它的结构,得到了核区C^18O(J=1-0)分子的谱线轮廓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速度位置图。  相似文献   

12.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暗分子云L1211的C^18O(J=1-0)分子发射谱线的首次观测,计算得到了它的核的物理参数,结果表明间分子云处在维里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核的质量要大于暗分子云处在局部热动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核的质量。同时,暗分子云处在维里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外流力要大于暗分子云处在局部热动平衡状态下所得到的外流力。但是如何恰当地选择N(C^18O)/N(H2)的值,则上述两种质量和两种外流力之间是彼此相互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使用全球VLBI网在1.3 cm波段对三颗类星体0420-014、0748+126和2251+158(3C 454.3)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这三个类星体的亚毫角秒分辨率的混杂图,给出了类星体核区内的亮度分布.通过用高斯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组成它们的各个子源的参数.类星体2251+158呈现出核-喷流结构,核区沿着PA~-130°方向拉长,喷流呈弯曲状.1992.9历元的观测展现了2251+158处于一次大爆发,并伴随一系列相继出现的小爆发的情景.最强子源的积分流量密度为 4.11Jy(占探测到的总流量的 67%),主要集中在0.16 × 0.01 mas的区域内,可能由于多普勒增亮效应造成高达2.6×1012的亮温度.  相似文献   

16.
本用球对称扰动模型导出了星系暗晕的平均密度与形成时间的关系,并由此估算银河系的形成时间tv,我们把球状星团的年龄作为银河系年龄tG的代表。则tG+tV是宇宙年龄,对Ωλ=0,0.07和0.8的平坦宇宙模型,本计算并讨论了能与它相洽的哈毂常数的范围,结果表明,若哈勃常数大到80km·s^-1·Mpc^-1左右,引入宇宙常数并不一定能解决宇宙年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通过对猎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线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1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15角秒的统计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1.71×103L⊙,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8.5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6.8K。分子云复合体中有三个明显的密集发射区,在东北边缘另有一相对弱的密度发射区。分析表明,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很可能有低质量呈正在形成。电离氢区S141的激发星很可能是位于其边缘的红外点源22268+6122的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19.
在1992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期间,我们利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2号CCD和缩焦装置,对环星系NGC4736进行了Ⅴ和Ⅰ波段深曝光观测。在经过Richardson-Lucy图象复原以及自适应滤波两种方法处理后,发现仅仅在Ⅴ波段图象上,其核区存在一个直径约为10″的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