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985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及其特点 与前八年相比,1985年我国的地震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强。全年共发生Ms≥5级地震24次,其中大陆地区17次,台湾地区7次;6级以上地震6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8月23日在新疆乌恰附近发生的7.4级地震,该震显示了强震相对活跃的状态。据初步分析,1985年的震情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7日凌晨,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内的日乃,发生了5.6级地震。现将该次地震期间,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总结如下:一、地下水动态反应距理塘5.6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有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川—51理塘毛垭温泉监测点。距震中100~250公里,则有很多的井泉监测点,它们是:川—54道孚龙普沟温泉,川—  相似文献   

3.
杨马陵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87-288
1地震情况简介1997年1月21日~4月16日,新疆伽师县境内连续发生7次6级以上强震,截止6月12日共发生Ms6级以上地震7次(均发生在不到3个月内),Ms5级地震6次,1级以下地震5593次。伽师强震群发生在1997年度全国11个地震危险区之一的新疆西部地震危险区内。1996年3月19日在距1997年震区以北几十公里处曾发生6.9级强烈地震。这次强震群活动出乎意料地发生在覆盖层很厚的盆地内,无地表破裂出露,发震构造目前尚不清楚。7次地震分布在20×30km2的范围内,震源相当集中。就总体地震活动而言,属于强震群类型,但对每次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进行…  相似文献   

4.
彭克银 《地震》2004,24(1):50-54
分析了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 应力场特征, 统计了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中强地震与川滇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1900~2000年理塘-德巫断裂上发生的6次5.5级以上地震有5次在其后2~3年内,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带及其附近地区发生了7.5级以上地震。 反之, 1900年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7次, 其中5次地震前2~3年内理塘-德巫断裂上均发生了5.5级以上地震。 在此统计基础上讨论了2001年2月23日雅江6.0级地震对西南地区近期地震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及其特征 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在1985年明显增强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均表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这为近十年中所少见,因此十分引人瞩目。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2次,其中,大于6级地震4次,最大地震为8月22日发生在青、藏交界唐古拉山的6.7级地震和8月26日发生在  相似文献   

6.
1986年8月26日在甘青交界的冷龙岭北坡发生了6.7级地震,据甘肃台网测定,截止1986年9月底共发生余震612次,其中.级以上3次,最大余震为5.7级.余震分布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地震发生在偏僻山区,震中烈度虽达8度,但无人畜伤亡,房屋破坏亦极轻微,社会反响不大.这次地震发生在全国6个重点监视区之一的民乐盆地东南边缘.该重点监视区是1984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确定的.并认为有发生6.5—7级地震的可能性,1985  相似文献   

7.
柯坪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柯坪块体1969年以来强震活动特征,发现该块体内6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明显的轮回特征,且发震周期与新疆地区强震活跃期吻合;西克尔和乌什2个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活动对块体内的6级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一次6级地震发生后该块体内所发生的4.5级以上地震对于预测未来6级地震的发生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5年第四季度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5次,少于前三个季度。最大震级为 M_S7.3级。第四季度的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与第三季度相比有很大下降。1985年的深、浅震频数比为1.08,比1984年明显减小。第四季度的地震活动中心位于大洋岛弧地震带,瓦努阿图群岛共发生8次强震,其中有3次7级以上地震。美洲西海岸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继续向北迁移。德国—捷克边界地区发生一次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之后四川境内发生了两次7.0级地震(其中一个是芦山地震),为了研究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收集了国家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区发生的17次M≥5.0地震以及120多次5.0>M≥4.0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波形拟合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而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层为主.根据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的龙门山地区、鲜水河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WNW、近EW向.川滇块体的巴塘、理塘等地区,其主压应力轴方向为12°左右,接近SN向,且仰角接近40°左右.本研究利用面波振幅谱特征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定位,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震调查局(USGS),国际地震中心(ISC)等机构地震目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强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0km以上的中上地壳.龙门山地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20km,鲜水河断裂地震震源深度在10km左右,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巴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等地区,震源深度一般在5~10km范围.  相似文献   

10.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一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有个别5级左右地震发生,但一般不会发生6级或6级以上强震或强震丛,下一次6级强震或强震丛可能发生在2053年或2058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正玉溪及邻区M≥6地震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与楚雄—建水断裂带交界处,该区域从1500年以来共发生M≥6地震18组20次。通过解剖这些强震和大震前5级以上地震孕震和发震过程得知:当玉溪及邻区发生M≥6地震前,小江带北段的鲁甸、会泽、东川、寻甸等地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发震时间为14年6个月;或楚雄—建水断裂带北部的剑川、洱源、南涧、南华等也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为13年5个月。仅有1761年5月23日玉溪北古城  相似文献   

12.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震前我们实验室主要做出以下预测:(1)根据我国强震的空间分布有序性规律,在2015年曾做出预测:甘肃省东南部、四川交界处将来可能会发生8级地震;(2)根据44年周期和7年周期,2016年预测四川区域在2017年会有7.5级地震发生;(3)依据地磁仪器观测到的数据异常,2017年7月28日认为近期将有6~7级地震发生。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经综合分析我们的三次预测,以及6—7月在四川茂县出现的多次滑坡事件,认为若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短临预测方式。  相似文献   

13.
1993年震情     
冯浩 《地震》1994,(3):95-96
1.全球地震活动 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释放能量65×10~(15)焦耳,属地震活动中等偏弱之年。这些强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西带活动水平稍强。最大的地震是8月8日马里亚纳南端关岛地震。这次地震和1月15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皆属中源地震,但因强度大,皆造成损失。连同6月8日千岛群岛的中源地震,围绕欧亚板块发生3次中源强震是近年来少有的。1993年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并不是7级以上强震,而是一些中等强度、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例如9月30日发生在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6.4级地震使得数万人死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4.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4,18(1):20-28
分析了雅江地块的构造环境、地震活动和震兆异常,探讨2001年雅江6.0级地震、2002年新龙5.3级地震发生后雅江地块的强震趋势。重点对理塘-德巫断裂带,新龙、白玉、德格及贡觉一带地区的异常地震活动图像进行分析,认为该区存在强震填空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利用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7级以上地震发生关系的判定指标,他们是: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10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31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6次,预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使前一个判定指标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6.
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可监测汶川M8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天文台自主研发的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测试版)考察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处理结果表明系统对该地震有所反应,预警曲线发生异常,且距实际地震日的误差仅8天.表明若事先对该地扫描,则有可能提前预警.工作指出该地域在2008年5~8月间须防范6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17.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秀芳  傅丽萍 《地震学报》1991,13(3):273-280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地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县发生MS6.8地震,这是继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后新疆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从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震中分布等方面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可监测汶川M8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天文台自主研发的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测试版)考察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地震,处理结果表明系统对该地震有所反应,预警曲线发生异常,且距实际地震日的误差仅8天.表明若事先对该地扫描,则有可能提前预警.工作指出该地域在2008年5~8月间须防范6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20.
新疆钻孔应变异常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新疆钻孔应变18年的观测期间,发生了6级以上强震17组(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钻孔应变资料在64%强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属于天山和塔里木地块周边的15例强震中,在儿例地震前钻孔应变资料出现了异常,占全部强震的73%。利用钻孔应变资料正确预报的地震数仅4例,占全部强震的23%,占天山及塔里木地块周边地震数的26%。在这些强震中距离台站250km范围以内发生的地震有7例,正确预报的有4例,占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