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浙闽沿海和台湾海峡海域冬季大风风速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东海区海陆大风对比试验结果及26艘船只两个月的海上航测实况资料,通过对各种风速进行海陆比值分析、差值分析和测站间对比分析。论证了据陆上大风推算该海区大风风速计算式的可靠性,从而为实时、定量地预报海区大风提供了1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岛近海海陆大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51 ̄199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青岛近海海陆大风的出现频数、风向频率,阐述了该区的季风特征和形成原因,海陆大风差别及其规律,并提出了统计预报方程。通过试报和多年使用结果表明,具有一定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广西沿海风速风向的基本特征,用主导风向的演变讨论了季风环流的交替和转换,指出:风场对环流的调整响应敏感;海陆间平均风速的差值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和冷空气活动两因素影响,且两因素的作用因地而异;海陆风速日变幅存在明显差异,沿海大风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热带风暴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大风危害为重  相似文献   

4.
一、黄海中部大风的气候特点黄海中部的大风属东亚季风风系,大风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该海域西、北与江苏、山东陆地毗连,南面与东海相接,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高气压控制之下,夏季受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付热带高压的影响.但是,该海域所独具的风向、风速年变化特点,又是其毗连海陆所不能代表的,比如,以月平均风速为例,我国若干地区月平均风速以春季最大,青岛马戈庄和苏北东台两站月平均风速也是四月份最大,而距这两站相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海陆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与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关系及其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海陆统筹为主线.从海洋生态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的效益角度充分论证海陆环境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在我国海陆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洋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深刻分析海洋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结合欧、美、日等海洋强国海陆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设计我国海陆统筹发展的对策思路,完善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岸海域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复合带,防治其污染应该是社会、经济的、管理的综合防治。本文分析了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并就调控的目标、切入点、动力、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构筑了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和常用地震软件编写了3个格式转换程序。应用这3个程序和SAC、SU等地震软件得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南澳台和新塘台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得到许多有用的地震信息,证明海陆联测的野外工作和第1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是成功的,为下一步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4—1990年11月东山观测站气象月报表资料,总结了11月份台湾海峡冬季大风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11月份台湾海峡大风(简称为台湾海峡大风)日变化规律比较明显,一般是一天中前半天风速较小,后半天风速较大,而且产生大风的频率比较大。文中同时还运用概率预报方法作了台湾海峡11月份大风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沿海与内陆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海陆二元化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减小海陆发展差距,推动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海陆统筹是蓝色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首次构建了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的海陆二元结构生产要素均衡模型,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生产要素海陆间最优配置点的存在,并从内外两方面对海陆二元结构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地考察发现强对流云能造成雨时大风,且强度愈强速度愈快造成雨时大风的可能性愈大。碎雨云雨层云能综合反映强对流云在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发展进程。依据造大风能力的强弱,可将强对流云分成5类,其强度从第1类至第5类依次递减。以日为单位的统计结果表明,强对流云的类别和云的发展强度与大风关系密切,类别愈高大风机率亦愈高,发展强度愈强大风机率亦愈高。但类别相同,发展强度愈强则大风机率愈率;发展强度相同,类别愈高则大风机率愈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造成北部湾冬季强风的天气动力学机理,在此基础上以相关分析法确定强风的预报因子(气压梯度、气温梯度、高层风速等因子)与预报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进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主分量分析(PCA)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北部湾冬季强风的预报模型.该预报方法所构造的预报模型对历史样本风速拟合平均绝对误差为1.80m/s,对独立样本风速试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46m/s.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拟合效果及预报稳定性较好,可在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加斌  胡波 《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用嵊泗站和大陈站资料对浙江省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北沿海平均每3d有1d出现大风,多于浙中南沿海(平均每7d有2d出现大风).浙北沿海以SSW大风最多,N大风次之;其中NNW—NE大风占46%,SSE—SW大风占43%;浙中南沿海以NNE大风最多,NE大风次之;其中N—ENE大风占77%,S—WSW占18%.浙北沿海大风以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浙中南沿海大风以1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浙北沿海大风日数的月变化比浙中南小.浙江沿海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浙江沿海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及初夏大风多为低压、倒槽引起,夏季大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冀东油田作业海区2013年12月—2014年11月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东、西、南部海区的大风特征,对产生大风的天气形势作了分型,并针对风、浪的专业站点观测值和现场人工经验观测值之间的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释用方法。结果表明:(1)南部海区年大风日数最多,约为150 d,西部海区最少,约为100 d;(2)大风的季节性分布整体呈两峰两谷的趋势,5、11月是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3)各海区大风风向均以NW、WNW和ENE、E为主导风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极端化"分布;(4)低槽冷锋是产生大风日数最多的天气系统,约占所有个例的一半;(5)专业自动站观测的风力均比现场人工经验观测的风力小,可提高1~3个等级后用于实际作业,自动观测的浪高普遍比人工观测的浪高小,可通过增加修正值或使用线性关系式予以运用。  相似文献   

14.
南极长城站大风天气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南太平洋天气实况分析图,分析了长城站2005年12月~2006年11月的大风天气。分析认为:长城站的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气旋是造成长城站大风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存在“单一气旋型”、“北高南低型”、“南高北低型”、“东高西低型”和“西高东南低型”五种大风类型,其主要风向分别是NW/SE,WSW-WNW,ENE-SE,NW-N和SW-WSW,最后给出了长城站冬、夏季节大风天气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1-2017年上海沿岸海域5个浮标站点的风场和海浪数据,分析了大风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海浪成长过程进行风向分类,运用滑动相关分析统计了8个风向的海浪滞后时间;计算了大风起风时间的预报提前和滞后量,进行了风速风向的误差和准确率检验。结果表明:越往东部海域,大风时数越多,长江口区东部风速较大;大风极值主要出现在8月份台风过程,出现时段都为傍晚到半夜,大浪极值浪向以东北到东南向为主;秋冬季大风时数多,5-6月大风时数最少;大风风向以西北到东北风为主;海浪成长过程风向分布是东南-西北走向,海浪对风的响应滞后时间平均为3~4 h;大风起风时间预报较实况略有滞后,风速预报的准确率总体在70%以上,预报值较实况值偏小,口外浮标偏小最为明显,偏强率都为0;风向预报准确率低,误差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45 a涠洲岛气象站近地面测风资料统计北部湾海面夏季西南大风的气候特征,并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下旬出现的一次持续性西南大风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海面西南大风是一种低压(或低涡)大风,造成此次持续性西南大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南半岛-南海西南季风持续增强;(2)西南季风增强起源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北岸冷空气活动;与90°~110°E越赤道气流、南亚高压的加强东扩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有密切关系;(3)北部湾海面不断有南海热带低压、西南低涡和北部湾低涡等低值系统生成发展或移近或移入。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沿海海面日极大风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波  杜惠良 《海洋预报》2006,23(Z1):64-67
利用浙江海岛站1天4次的平均风速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相对应的日极大风为输出层,建立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试报表明夏季大风天气系统和秋冬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为89%~90%,春季大风天气系统的预报拟合率为87%~88%,夏季大风天气系统和秋冬季系统6~9级极大风预报准确率较高,基本在70%左右,对预报员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与以前大风预报方法相比,它具有简单、有效的优点,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在各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大风是台风引发的三大灾害之一,考虑到现有的台风大风研究相对较少、预报经验也比较不足,因此对其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数值模式预报及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等4个方向梳理了台风大风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图是经验预报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统计预报根据方法的不同可细分为回归...  相似文献   

19.
许金镜 《台湾海峡》1991,10(2):117-121
本文通过气候特征分析,得出台湾海峡西岸大风的出现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3月,研究了盛季大风的分布、变化规律及造成大风的环流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中纬度纬向环流指数偏小,低纬度副高偏弱时大风天数偏多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夏季福建近海台风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金电  郭小钢  黄奖 《台湾海峡》2011,30(4):473-482
根据2006年夏季福建沿岸4个海洋观测站和福建近海5个潜标水位观测站的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在4个热带气旋影响下的福建近海风暴潮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的台风风暴潮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台风强弱,与大风半径关系密切.若台风大风区覆盖整个台湾海峡,福建沿岸海域增水都较大,比如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大风区较大,由其引起厦门海洋观测站的最大增水高度达114em.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和0609号强热带风暴“宝霞”双台风的大风区都比较小,由其引起的各测站增水相对也较小,增水高度最大的厦门海洋观测站只有52em.比较福建近海潜标水位观测站及其附近的海洋观测站采用11点(11h)滑动平均后的最大增水可知,福建近海潜标观测站台风增水高度(22~46cm)比沿岸海洋观测站的台风增水高度(62—73em)小40%左右.这表明台风增水有个向岸堆积的过程,即测站离岸越远,台风增水高度就越小.位于热带气旋(0605号台风“格关”)行进路径右侧的测站增水较大(平潭海洋观测站极值增水高度为49em,崇武海洋观测站极值增水高度为55em),位于热带风暴行进路径左侧的测站增水较小(东山海洋观测站极值增水高度为45cm).通过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起的各测站增水滤除高频振荡后,福建沿岸海洋观测站最大增水高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崇武站(74orfl)、平潭站(73em)、厦门站(68om)、东山站(62cm),可见距离热带风暴中心越近(距离热带风暴中心从近到远依次为平潭、崇武、厦门、东山海洋观测站),增水高度越大,反之,增水高度越小.台湾海峡地形和福建沿岸海域地形容易出现双(多)增水峰现象.通过对各测站台风增水时间序列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可知,热带气旋容易引起福建沿岸和近海各测站台风增水出现周期为12.0h的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