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58年6月开始,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低頻折射地震的試驗工作,目的在于探測埋藏很深的基岩,以及基岩以上的主要沉积岩界面。根据地貭資料的推測,盆地中部基岩埋藏的深度可达10公里以上,利用其他的地震勘探方法是不容易得到效果的.所用检波器的固有頻率为13周/秒,最远两个相遇炮点相距約90公里,接收距离达100公里.关于仪器的性能与工作方法,已在前文叙述,对于低頻地震波性貭的研究,仅有簡短的报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地区地壳中的高速夹层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甘肃地区,在距离炮点40互100公里处,能够接收到不少能量较强的地壳深界面反射波。另外还发现一种与一般反射波性质不同的波,其视速度特大,视速度随距离的变化不大,而且有较明显的终点;其吋距曲线与一般深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相交。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判断地壳中存在具有速度梯度的高速夹层.求得的夹层参数为: 甘肃地区柴达木盆地东部覆盖层厚度 18.8公里 30.5公里覆盖层平均速度 5.5公里/秒 5.3公里/秒夹层厚度 6.0公里 3.2公里夹层速度 7.5-8.5公里/秒 7.5-8.0公里/秒夹层的上下界面均为强反射面,可以产生多次反射波。分別利用相邻两个反射波可以求得各层参数,并能避免射线折射的影响。甘肃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地壳厚度分別为51和52公里。地壳中有高速夹层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说明P~*速度分散的原因,而且也能够解释Lg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区瑞利波群速度和地壳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单台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经过青藏高原地区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所得基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为5.0-56.0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8-0.15公里/秒,一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范围为10-16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5-0.13公里/秒。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可得出一个由五层构成的地震横波速度地壳模型。在27-40公里之间存在低速层,其横波速度为3.29公里/秒,比上一层低0.21公里/秒。  相似文献   

4.
鲁南地区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了华北平原地区十个地震的3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鲁南地区烈度衰减的经验公式: I=2.429+1.499M-1.3911n(R+11) 根据上式,并参照美国西部烈度和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按胡聿贤等建议的方法,估算得鲁南地区基岩加速度衰减公式: Ina=6.623 + 0.529M-1.4681n(R+11) 式中a为加速度,单位厘米/秒~2,M为震级,R为距离,单位公里。  相似文献   

5.
瞬变电磁接收装置对浅层探测的畸变分析与数值剔除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理论上对瞬变电磁系统的接收装置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瞬变信号在早期发生畸变的根本原因,揭示出接收装置在发射电流关断期间和电流关断后对一次场和二次场的影响关系,给出基于导电球体模型下接收装置的谐振频率与最小取样时间的关系图,进而讨论了接收装置对浅层目标体探测的影响.当瞬变电磁测量系统在电流关断开始时刻记录全程瞬变响应和发射电流波形时,如果接收装置的位置和谐振频率已知,就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方法从根本上剔除接收装置对早期瞬变信号的影响,即使接收装置存在过渡过程,也同样可以实现近地表浅层的探测,从而缩短瞬变电磁法的浅层勘探盲区,提高近地表的探测分辨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6.
1982—1983年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了系列人工大爆破,本文分析研究了甘宁青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求得各种波的平均速度为:V_(?)=6.00公里/秒,V_(?)=3.56公里/秒,V_(pn)=8.16公里/秒,V_(?)=4.54公里/秒。表层直达纵波速度V_o=4.82公里/秒。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_M在140—180公里范围比P_g波强10—7倍。並获得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1)甘肃北山的河西堡—高台一带为48.3公里。古浪—张掖—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一带为50.2公里。祁连山南麓为53.6公里。(2)青海中南部为54.4公里。(3)甘肃东部的礼县—武都地压为48.7公里。定西—岷县—通谓地区为50.5公里。(4)宁夏六盘山区为51.6公里。六盘山西侧的甘肃静宁为48.6公里,东侧的平凉为47.5公里,东南端的陕西宝鸡为46.1公里。以上的地壳厚度分布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在东北边缘的递减,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地壳的某些起伏。  相似文献   

7.
甘肃近地震波走时表是1977年编算成的,采用了49次地震和一次大爆破观测资料,鉴于未观到确证的P~*和S~*波,按照单层地壳模型和平均波速对走时进行海拔高程和震源深度改正。观测地壳平均厚度为52±2.5公里,V_p~-=6.09公里/秒,V_3~-=3.56公里/秒,Vp_n=8.17公里/秒,Vs_n=4.62公里/秒。最后获得表面源的走时为:  相似文献   

8.
木文利用永登地区人工地震资料和九条岭、南坪、松潘天然地震资料研究甘肃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波特性。结果表明:在甘肃东部与邻近地区地壳中反射纵波的平均速度是6.21公里/秒,σv=0.029公里/秒;河西地区为6.32公里/秒,σv=0.016公里/秒。人工地震产生的回折纵波的衰减较天然地震横波快得多。在临界反射区以内,人工地震反射纵波的频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反射波振幅与回折波振幅比AP11/AP按距离大体分为三段,每一段随距离变化不太明显。观测结果对于本区地震研究、测震分析有一定参考意义,也为观测震前振幅比异常提供了依据。在分析速度分布和振幅衰减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甘肃及邻近地区地壳模型可取为单层不均匀介质(沉积层除外),本区西部地壳厚度为54公里,东部为50公里,在局部地区为47公里。为了给今后本区的现测工作积累经验,对野外工作方法和仪器调试作了简要讨论,並编绘f爆破地动速度随宸中距衰减的经验曲线,可供野外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叙述利用近年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八次工业爆破的观测资料,同时也利用了一部份天然地震的资料来研究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地壳结构的结果,采用了工业爆破中的58个观测点和天然地震的54个观测点的数据,得到了本区的三层地壳模型和地壳厚度。 地壳的平均厚度分布各地区不很一致;北京及其东南地区为35±1.5公里,北部地区为37±1.0公里,西部地区为39±1.5公里,地壳介质中的纵波和横波的平均速度分别为6.23±0.03公里/秒和3.55±0.05公里/秒,上地幔顶部介质的平均速度为7.98±0.13公里/秒和4.60±0.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对山东半岛地壳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19个地震的资科,分别计算了(?)、(?)_(11)、(?)、S_(11)震相的传播速度,其平均结果为:V_P~-=6.14公里/秒,V_S~-=3.55公里/秒,Vp_(11)=6.28公里/秒,Vs_(11)=3.63公里/秒,根据19个地震震相反射波资科,又对每一个地震单独计算了地壳厚度(Hp_(11),Hs_(11)),19个地震的平均值为:H=34.6公里。  相似文献   

11.
闽西南地区位于福建武夷山成矿带西南部,自远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该区地处东南沿海构造-岩浆-成矿带上,为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多金属成矿带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复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永定大排多金属矿区作为近年来武夷山成矿带新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区内叠加作用和控矿作用相对复杂,现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足以满足对该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一些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在深入收集永定大排矿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构造,在重点区域布设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包括1:1万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剖面及反射地震剖面.基于上述工作:1)开展了研究区航磁数据三维磁化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与大地电磁二维电阻率反演与分布特征分析,开展了地震资料真地表深度偏移成像,获得了更加准确的地震剖面成像结果.2)结合推覆体控矿特征,地震剖面和电阻率剖面、航磁反演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勾画了地下构造形态.地表地质剖面延伸和标定了构造形态的地质内涵,获得了从地表到3000 m深度的构造解释结果.解释结果清晰地显示了与推覆相关的构造、控矿层位以及岩体信息,为三位一体的找矿思路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深部基底地层的地震时深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深部基底的地震解释需要时深尺.而钻遇基底的探井通常很少且仅揭示基底顶部,致使常规VSP时深转换曲线难以达到基底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为此本文提出深部下延段校正的VSP时深转换方法,即用深井和钻遇基底井VSP数据与深反射地震、双船折射地震和重磁数据在深部下延段选取控制点的时深数据,重新拟合时深转换的二次多项式,使其可用于...  相似文献   

13.
罗鸣  李予国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349-4359
本文提出了一维垂直各向异性(VTI)介质倾斜偶极源频率域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资料高斯-牛顿反演方法.在电阻率各向异性介质水平偶极源和垂直偶极源海洋CSEM正演算法的基础上,利用欧拉旋转方法,实现了各向异性介质倾斜偶极源海洋CSEM正演算法.海洋可控源电磁场关于地下介质横向电阻率(ρ_h)和垂向电阻率(ρ_v)的偏导数(即灵敏度矩阵)是解析计算的,结合垂直各向异性介质横向电阻率与垂向电阻率的关系,将各向异性率融入到正则化因子选择中,实现了正则化因子的自适应选择.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实测资料反演算例表明,我们提出的反演方法能够较准确的重构海底围岩和基岩的各向异性电阻率以及高阻薄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和垂向电阻率.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troduces brief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various seismic prospecting techniques and work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nationwide practices of seismic prospecting of active faults beneath big cities in recent years.Furthermore,it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different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s,main achievements and solved problems,and discusses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s for detecting crustal structures and locating the faults used in the present stage,that is,to trace faults which are at depths of hundred of meters underground using shallow seismic investigation,to detect the faults which are above basement(at a depth of kilometers) using high resolution refraction sounding,and the deep crustal faults using combined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s of reflection seismic sounding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ounding,and furthermore,to use the 3-D deep seismic sounding method to obtain 3-D velocity structures beneath urban areas.Thus,we can get information about fault attitude and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depths and a complete image of faults from their shallow part to deep part using the combined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Some application examples are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云南扬子准地台洱源-江川深地震测深部面初至波的详细分析解释结果,所用方法为改进的射线追踪法。结果表明,在剖面中段沉积盖层巨厚,基底面下陷最深可达10km以上,并且中新生代沉积也比别处厚。  相似文献   

16.
预测盆地基岩岩性不仅对于研究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盆地重、磁异常成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盆地基底岩性综合预测研究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指出在地震构造界面的约束下采用重力剥皮技术可以较为可靠地获取基底岩性重力异常并分...  相似文献   

17.
Local Site Effects in the Town of Benevento (Italy) from Noise Measurem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The study of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produced by surface geology is extremely interesting in the Benevento area, Southern Italy, a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seismic hazard. The present moderate-to-low seismicity makes the noise method appropriate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site response in the area.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seismic noise have been recorded in five sites in the Benevento metropolitan area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surface geology,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site response. In evaluating site amplification effects we used the direct interpretation of amplitude spectra and standard spectral ratio techniques, evaluating sediment-to-bedrock, sediment-to-average and H/V spectral ratios.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noise spectra is analysed within one day,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tationarity of the noise signal. The noise wavefield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through polarization analyses in selected bands of frequency, where spectral peaks are observed to dominat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l nature of those peaks. Results give evidence of low amplification levels, missing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amplitudes and sediment thickness over the basement. We interpret this result as due to the poor impedance contrast between sediments and basemen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values of shear waves velocity. Moreover, sharp amplitude peaks are observed in the raw spectra of the sediment-sites, in the 2–4 Hz frequency band;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erprets this effect a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a wide-scale structure, invoking the presence of a sharper impedance contrast at greater depth.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action of ambient noise sources, mainly active on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motion, is retained dominant to generate the prominent peaks observed in the H/V spectral ratios; in some cases the presence of a near-surface low-velocity layer can contribute to amplify the seismic motion generated at these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18.
华北、西南一些地区地震发生在地壳浅部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区域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对河北省唐山、张北、怀来,山西省大同和云南省剑川、禄劝、姚安等7次地震的定位或重定位结果,并结合相应区域个别大震用远场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结果,以及山西省临汾遥测地震台网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与以往地震目录中给出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小孔径台网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基本分布在地表至地下十几千米的范围内.而以往给出的测定结果中,震源深度大致分布在地表至地下30km 的深度上,与其平均值相差一半至一倍,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分析认为,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结果可能更接近震源深度分布的真实情况,即上述地区的地震应是发生在地壳浅层内.对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改善震源深度测定精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裂陷盆地基底双界面模式二维重力反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陷盆地基底的起伏表现为非光滑的几何形态,传统的重力反演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种特点.此外,大多数情况下,重力观测面并不位于盆地上界面,应为单独的起伏观测面,盆地应为上界面和基底组成的双界面模式.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起伏观测面上裂陷盆地基底双界面模式二维重力反演方法.研究中假设沉积盆地的沉积层与基底的密度差随深度按双曲线规律变化.将沉积盆地的沉积层剖分成相邻的垂直柱体,其水平尺寸是已知的,顶面与沉积层上界面重合,底面深度代表基底的深度,即为要反演的参数.反演中引入全变差函数作为盆地模型的约束,使得反演结果呈现非光滑形态,符合裂陷盆地基底特征.为减小反演多解性,引入已知深度点作为约束.建立由重力数据拟合、已知深度约束及全变差函数组成的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使目标函数最小化.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反演裂陷盆地基底起伏,并通过调整正则化参数的值可反演坳陷盆地基底起伏.将该反演方法用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和运城-临汾裂陷盆地实际资料处理,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裂陷盆地基底起伏特征,为研究盆地构造、油气勘探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