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相堂  赵斌  李成林  韩莎  胡炜 《海洋科学》2019,43(6):95-101
本研究对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比较分析了其幼体早期生长情况与体色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在水温21.0±0.2℃条件下,紫刺参受精卵在受精10~15min后释放第一极体,5h 30min~6h 30min进入囊胚期, 18~20h发育成原肠胚; 30~34h进入耳状幼体阶段, 8~10d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 12~14d发育成稚参;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普通刺参无显著差异。(2)紫刺参早期发育中的樽形幼体发生率和附着变态率分别为58.4±4.7%和45.1±2.7%,高于普通刺参。(3)紫刺参浮游阶段后期随日龄增长表现出较普通刺参发育更快的优势,在日龄6~7d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紫刺参稚参在日龄35d前后自背部开始着色,50d~60d腹部开始着色,110d体表紫色转变近乎成参体色,完成变色过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6个不同盐度和5个培育密度对中国刺参和日本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杂交幼体的生长、存活和附着的影响。盐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30和35盐度组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46.7%和40.0%。第2天至第5天,30盐度组耳状幼体的生长最快,到第5天平均体长达到最大值672.18μm;30盐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7.8%,而15和20盐度组中均没有出现附着的稚参。培育密度实验结果显示,受精后第5天,0.1个/mL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66.7%,但各密度组的幼体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0.5个/mL密度组幼体生长最快,到第10天达到最大平均体长,为801.38μm;在所有培育密度实验组中,0.5个/mL密度组的幼体附着率最高,为19.1%。因此,为实现单位水体的苗种产量最大化,刺参杂交幼体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最适宜的培育密度为0.5个/mL。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硫酸镁作为麻醉剂,比较了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分析了不同浓度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实验水温设置11℃、13℃、15℃、17℃、19℃和21℃六个温度梯度,实验用仿刺参幼参规格分为大规格(L)40.26±1.84g、中规格(M)21.83±1.72g、小规格(S)11.03±1.63g。实验结果显示:1.在硫酸镁麻醉剂浓度相同时,仿刺参规格越大麻醉所需时间越长,复苏时间却越短;随着麻醉剂浓度增加,对仿刺参幼参麻醉时间相应缩短,但复苏时间呈现逐渐延长。不同浓度硫酸镁麻醉剂对不同规格仿刺参的麻醉效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水温11℃~20℃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时间从26.13±17.78min缩短到21.47±3.52min,但复苏时间从26.13±17.78min增加到71.05±12.32min,不同水温条件下硫酸镁对仿刺参幼参麻醉效果影响显著(P0.05)。研究表明,仿刺参体重在20g以下的适宜麻醉浓度为0.1~0.25mol·L-1,体重在20g以上的适宜麻醉浓度为0.25~0.35mol·L~(-1)。  相似文献   

4.
刺参幼虫的发育可分为浮游和底栖两个阶段。浮游生活阶段包括三个幼虫期。它的特征是体表具有分布不同的纤毛。在囊胚期为周身纤毛,耳状幼虫期为纵行纤毛带,樽形幼虫为五条围绕幼虫身体的环形纤毛带,自五触手幼虫开始,原来的纤毛环逐渐退化,即进入第二阶段底栖生活阶段。 从耳状幼虫期至樽形幼虫期,幼虫的体长发生急剧的缩短,形成了幼虫发育的一种特殊生长曲线(见图表)。从樽形幼虫变态成五触手幼虫的时间很短(在水温为20-24℃下为1-2天),这是幼虫发育的最关键时期。 水体腔的变化是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水体腔的变化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它在幼虫发育中的意义,特别是在人工育苗中可作为鉴别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刺参幼虫的变态和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参幼虫的发育可分为浮游和底栖两个阶段.浮游生活阶段包括三个幼虫期。它的特征是体表具有分布不同的纤毛。在囊胚期为周身纤毛,耳状幼虫期为纵行纤毛带,樽形幼虫为五条围绕幼虫身体的环形纤毛带.自五触手幼虫开始,原来的纤毛环逐渐退化.即进入第二阶段底栖生活阶段.从耳状幼虫期至樽形幼虫期.幼虫的体长发生急剧的缩短,形成了幼虫发育的一种特殊生长曲线(见图表)。从樽形幼虫变态成五触手幼虫的时间很短(在水温为20-24℃下为卜2天),这是幼虫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水体腔的变化是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水体腔的变化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它在幼虫发育中的意义.特别是在人工育苗中可作为鉴别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0lx、50lx、500lx和2000lx)和不同光照周期(24L:0D、14L:10D、10L:14D和0L:24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 ponicus)浮游幼体存活、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显著影响刺参幼体的生长(P0.05),幼体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速度的高低顺序为:500lx50lx2000lx0lx,不同光照周期下生长速度的高低顺序为:14L:10D10L:14D24L:0D0L:24D。(2)不同光照强度下,幼体的存活率随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大;0L:24D光周期下的幼体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3个光周期处理(P0.05)。(3)4种光照强度下,500lx处理组的幼体发育最快,9d时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为30.9%,0lx处理组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仅为5.2%,且致畸率高达17.7%,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强度处理(P0.05);4种光照周期下,10L:14D光照周期下的幼体发育最快,9d时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为34.8%,显著高于其余光周期处理组(P0.05)。(4)幼体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下变态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50lx500lx2000lx0lx,10L:14D14L:10D24L:0D0L:24D,光照强度与光照周期均显著影响幼体的变态(P0.05)。可见,提供一定的光照对刺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韩莎  胡炜  李成林  赵斌  严芳 《海洋科学》2016,40(3):10-16
为确立一种准确测量仿刺参体长的方法,选用薄荷醇(menthol)为麻醉剂,在不同麻醉浓度条件下,观察了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麻醉反应,同时比较了在不同水温(11、13、15、17、19、21℃)环境条件下对不同规格((L)42.37 g±1.99 g、(M)22.91 g±1.03 g、(S)12.09 g±1.51g)幼参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当薄荷醇浓度在4%以内时对仿刺参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迅速,复苏率为100%;在麻醉体积分数为0.25%、0.5%、1%时,对大规格幼参麻醉时间及复苏时间影响显著,而对中小规格影响不显著;水温11~19℃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时间从15.62 min±1.31 min缩短到12.17 min±0.21 min,但复苏时间从13.61 min±4.85 min显著增加到28.10 min±7.35 min,不同水温下薄荷醇对仿刺参幼参的麻醉效果差异显著(P0.05),当水温超过21℃时幼参麻醉状态出现异常,不适宜进行麻醉。研究表明:薄荷醇是一种对仿刺参安全有效的麻醉剂,在水温11~21℃进行测量体长的实验中,对体质量20 g以上的幼参适宜的麻醉体积分数为0.5%~1%,对体质量20 g以下的幼参适宜的麻醉体积分数为0.25%~0.5%。  相似文献   

8.
赵斌  胡炜  李成林  韩莎 《海洋与湖沼》2018,49(3):700-70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紫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6个温度条件下(14oC,18oC,22oC,26oC,30oC,34oC)和5个盐度条件下(23,27,31,35,39)紫刺参稚参和对照组普通刺参稚参的存活、生长及体色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2oC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水温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7.0%,水温18oC和34oC时的紫刺参成活率高于普通刺参;水温高于22oC实验组的紫刺参体长增长显著高于普通刺参,以水温为14oC实验组的紫刺参SGR最低,为4.63%/d。盐度31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盐度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6.3%;紫刺参与普通刺参SGR随盐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盐度39实验组中,紫刺参SGR为5.47%/d,显著高于普通刺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刺参开始着色到变色完成的时间为7—23d,当水温为22oC、盐度为31时,紫刺参在32—48日龄完成变色,随着盐度或水温的改变,变色时间逐渐从16d延长至22d。紫刺参相比普通刺参有更广的适温范围和耐高盐能力。  相似文献   

9.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的体色变化很大,多数背腹均为黄褐色,极少数呈白化特征,背腹均为纯白色。经人工繁育实验发现,白化仿刺参的子代仍多具白化特征。本文研究了虾青素基因与刺参白化特征的相关性。在克隆虾青素基因cDNA全长的基础上,比较了普通仿刺参和白化仿刺参在不同发育时期虾青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含有2058个核苷酸,编码560个氨基酸。经实时定量PCR分析,白化成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普通成参;而在仿刺参色素沉积的早期,白化稚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表达量从受精后第39天开始显著低于普通稚参。可见,仿刺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的低表达与刺参白化特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8.5℃~20℃的条件下,用Cu2 ,Zn2 ,Cd2 和Cr6 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进行了单一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 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和96hLC50分别为0.299,0.176,0.133和0.120mg/L;Zn2 的24h,48h,72h和96hLC50分别为6.700,3.624,2.577和1.951mg/L;Cd2 的24h,48h和72hLC50分别为4.246,2.588和2.137mg/L;Cr6 的24h,48h和72hLC50分别为31.974,7.499和3.808mg/L;Cu2 ,Zn2 ,Cd2 和Cr6 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18,0.362,0.259和0.750mg/L。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 >Cd2 >Zn2 >Cr6 。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15.5-17.0℃的静水条件下,以Hg2+、Cd2和Se4+对刺参幼参进行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联合毒性实验采用等毒性配比法,并以Marking相加指数评价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实验结果表明,Hg2+、Cd2+、Se4+对刺参幼参急性毒性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0912、4.6433和0.7413mg/L,三者对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Hg2+>Se4+>Cd2+.Hg2+、Cd2+、Se4+对刺参幼参的最大容许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9、0.0464、0.0074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Hg2+-Cd2+、Hg2+-Se4+以及Cd2+-Se4+分别以等毒性混合物共存时,它们对刺参幼参在24h、48h、72h和96h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当Hg2+-Cd2+-Se2+三者以等毒性混合共存时,它们对刺参幼参在24h、48h、72h和96h的联合毒性仍为拮抗作用.讨论了Hg2+、Cd2+、Se4+对刺参幼参联合毒性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铜和锌对刺参幼参的联合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金属离子 Cu2+ 和 Zn2+ 对刺参幼参的联合毒性,并以 Marking 相加指数 ( AI ) 评价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当 Cu2+ 和 Zn2+ 以等毒性混合共存时,Cu2+ 对刺参幼参在24 h、48 h、72 h和96 h 的半致死质量浓度 ( LC50 ) 分别为0.351 7、0.283 3、0.249 5和0.234 8 mg/L;Zn2+ 对刺参幼参在24 h、48 h、72 h和96 h的 LC50 分别为 5.061 0、3.223 4、2.469 6和2.163 5 mg/L.由此可见,Cu2+ 对幼参的毒性大于 Zn2+.二者以等毒性混合对刺参幼参在 24 h、48 h、72 h和96 h的相加指数 AI值分别为 -0.931 5、-1.499 0、-1.834 2和-2.065 2,其对幼参24 h、48 h、72 h和96 h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拮抗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高温刺激对刺参浮游期幼体存活率及Hsp70表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不同温度(21.5,26,28和30℃),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囊胚期、原肠期和耳状幼体期幼体进行热激处理,热激45 min后,将幼体在21.5℃条件下继续培养至耳状幼体后期,计算刺参幼体的存活率,并用蛋白杂交方法测定幼体Hsp70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温刺激对幼体的存活有显著性影响,各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均随热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肠期的存活率要高于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原肠期幼体Hsp70表达量要比囊胚期和耳状幼体时期高,这表明在发育过程中Hsp70表达量与幼体存活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高温(26℃)培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体获得选择群体,生长至1.03 g±1.30 g,与对照组幼参在18、20、22和24℃温度下培育。二者的成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而选择组幼参24℃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群体(P0.05)。不同温度下的特定生长率之间没有差异。TRIzol法提取刺参总RNA,获得刺参HSP70片断基因序列,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选择群体HSP70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温度和热激条件下都较对照组高,但表达量升高的倍数相近,选择组为1.99倍,对照组为2.07倍。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8.5~20℃的静水条件下,用4种卤素类消毒剂对刺参幼参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简称TCCA)对刺参幼参的24 h LC50、48 h 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Cs)分别为33.22、25.32、4.41 mg/L,二溴海因(dibromo dimethyl hydantoin,简称DBDMH)的24 h LC50、48 h LC50和Cs分别为371.17、339.65、85.32 mg/L,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简称PVP-I)的24 h LC50、48 h LC50和Cs分别为3.14、1.450、.09 mg/L,季铵盐络合碘(quaternary ammonium salt-iodine,简称QASI)的24 h LC50、48 h LC50和Cs分别为4.24、2.02、0.14 mg/L。研究表明,4种消毒剂对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三氯异氰尿酸>二溴海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辽宁大连的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与福建宁德的厚壳贻贝(M.coruscus)为亲本,采用2×2双列杂交设计,构建了紫贻贝自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galloprovincialis♂)、正交组(M.galloprovincialis♀×M.coruscus♂)、反交组(M.coruscus♀×M.galloprovincialis♂)与厚壳贻贝自交组(M.coruscus♀×M.coruscus♂)4个遗传组合,比较分析了受精率、孵化率、子代的成活率、生长数据等,探讨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同时为贻贝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自交组与反交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正交组与自交组受精率无差异,反交组的受精率及孵化率显著低于正交组与自交组(P0.05),且浮游幼虫不能正常存活;正交组子代具有生长优势,第9、11、13天的浮游幼虫及第78天的稚贝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正交组与紫贻贝自交组在整个幼虫阶段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壳顶幼虫期显著高于厚壳贻贝自交组(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使用喹烯酮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性,研究了喹烯酮对幼参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重0.6g左右的幼参,采用单因素梯度设计,以不添加任何促生长剂的饲料作对照,在饲料中分别添加10、20、50、80和100mg/kg的喹烯酮,连续投喂69d,停药2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抗应激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喹烯酮的实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都高于对照组,20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适量的喹烯酮能提高刺参幼参体壁中SOD、AKP和ACP酶的活性,20mg/kg组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减小,50d后SOD、ACP活性接近对照组水平。高浓度喹烯酮(80~100mg/kg)使幼参的抗应激能力变差。研究表明,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期间喹烯酮的最适用量为20mg/kg。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了吐脏及再生过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消化生理及体成分的影响。实验分两个阶段,阶段一刺参被投喂通过添加鱼粉提高蛋白水平的饲料56 d,阶段二设置4个处理组,进行转食低蛋白饲料处理(转食单处理组)、吐脏处理(吐脏单处理组)、吐脏后转食低蛋白饲料处理(吐脏转食组)或不做处理(对照组),饲养100 d,并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胰蛋白酶活性和体壁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吐脏处理后刺参SGR呈明显的时间变化,前28 d呈现负增长,第28~42天恢复正生长,并于第56天后出现快速补偿生长,显著高于未吐脏刺参(P0.05)。(2)高蛋白饲料更有利于刺参吐脏后的再生恢复,吐脏处理对刺参整体实验阶段的SGR无显著性影响(P=0.271),但会显著提高体壁蛋白含量(P0.05)。(3)对照组刺参酶活性随时间平稳波动;转食单处理组刺参酶活在转食低蛋白饲料后前35 d始终高于对照组且呈现波动下降,并于第49天后持续低于对照组,呈现出具有规律的蛋白酶可塑性;吐脏处理组,刺参吐脏后第28天已再生出完整的新生肠道,新生肠道前期并不具有胰蛋白酶可塑性,直至再生后第70天方观察到消化酶对饲料的适应性调节。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吐脏再生过程能显著影响刺参的生长及消化生理,吐脏后42 d可从生长及酶活角度认为其新生肠道已具有与未吐脏肠道一样的消化能力,但吐脏后70 d方能观察到新生肠道的可塑性表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刺参吐脏后肠道的修复能力,为刺参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刺参(Apostichopus ja ponicas)冬季保苗的气候特点和存在的技术问题,根据刺参苗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用热交换器对地下井水和废水能源进行利用,以降低能耗和成本,保证冬季刺参保苗的水温、水质,并提出了冬季保苗的参苗选择标准和规格大小,饵料的营养搭配和科学的投喂量,利用电动吊轨进行快速的清底、倒池,以及管理要讲科学等新技术措施和方法,使刺参冬季保苗稳产高产,效益倍增。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绿鲍(Haliotis fulgens)用低温氧气袋湿运36h,成活率达到92.5%。以干海带为主要饵料在pH8.4—8.6,温度22—24℃;比重1.021—1.022,流量为300ml/min的海水中驯育,亲鲍在2个月内全部达到性成熟并获得大量健康的面盘幼体。绿鲍卵子在温度19.8—24.9℃的海水中受精发育。幼体在受精后第6天附着,第35天形成第二个呼吸孔,稚的体长1.43—2.49mm。受精后第130天存活的稚鲍体长最大8.34mm,最小6.0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