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贺灿飞  肖晓俊 《地理学报》2011,66(12):1669-1681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实现功能空间分离.伴随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开放进程,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逐步在中国实现地理扩张和功能扩张.本文基于1979-2008 年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全球500 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研究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已有投资的城市追加投资,不同功能呈现一定差异性地理分布,但功能之间共聚趋势明显.区域性总部和商务功能聚集在一线城市,生产功能布局于省会和一线城市周边地区,研发功能追随生产功能.条件逻辑模型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存在显著的公司内集聚、跨公司集聚、来源国集聚以及跨功能共聚现象.市场潜力及城市行政地位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集聚效应较制度优势更为重要.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地理集聚提升一线城市的功能,强化顶级城市的领导力和聚集力.跨国公司的功能片段化布局既依托我国的城市等级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体系按价值链等级进行专业化分工并推动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2.
在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松  颜燕 《地理科学》2016,36(3):352-358
基于1979~2012年财富500强外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探讨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在中国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原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多次连续跟进投资,其功能布局及演化与城市等级及区域经济环境变化高度相关。总部和研发集聚在一线城市,生产和销售分布在省会和周边城市。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重心出现显著的变化,早期的功能区位在空间上呈现较明显的错位,研发和总部重心集聚在北京,而生产和销售重心集聚在华南地区,随着区域环境的变化,研发功能重心向南偏移,生产和销售重心向北方转移,各功能重心倾向于从空间上集聚在一起。研究表明,区域格局的变化是影响跨国公司功能区位重心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为例,基于连续的跨国公司企业总部数据,探讨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上海市跨国公司总部高度集聚在内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和浦东新区,尤其集聚在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国家级开发区。上海初步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的多中心不同等级的集聚区。(2)基于Tobit模型分析跨国公司总部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制度和集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3)分国别和时间段的分析表明,制度和集聚因素对跨国公司总部在城市内部分布的影响受制于到来源国文化距离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环境的不断完善,制度和集聚因素对总部分布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解析跨国公司在华(再)投资过程有助于认识外资在东道国本地化扩展的策略和行为。在刻画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初次投资进入路径和再投资网络扩张的基础上,基于双重嵌入和动态演化视角,构建来源国、东道国和企业自身因素的分析框架,并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在华(再)投资的多尺度、多维度、多机制过程。研究表明,不同国别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路径存在差异,与中国制度等距离较大的北美、西欧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从跳板城市进入中国,而日韩公司更倾向于直接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公司在华再投资呈现双重嵌入特征:一方面,来源国与中国制度距离对跨国公司再投资具有促进作用,但经济等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再投资行为也受制于在华初次投资区位及中国城市间的网络关系。此外,再投资过程表现出路径依赖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投资城市认知和投资行业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拓展再投资的空间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及其空间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世伟  葛越峰 《地理科学》2000,20(3):229-235
跨国公司的兴起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现象之一。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上海的产业、行业分布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是由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战略共同决定的;(跨国公司的区位行为对上海城市形态及其空间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的区域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苏州区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企业微观视角,深入分析了全球前30强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环节在华布局特征及各环节间的空间分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其中总部和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制造基地则散布在三大经济区内。(2)从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看,长三角、京津冀的价值链分工体系较为成熟,珠三角仍处于利用其成本优势吸引制造基地布局阶段。(3)在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内部"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的分工存在跨区域、同区域跨城市和城市内部3种模式,在华投资的路径可以分为"先制造后总部研发"的制造先行模式和"先总部后制造研发"的总部先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地理研究》2006,25(4):692-700
汽车产业属于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作为长春市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在推动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应的环境问题,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是具有较高产业集聚度的汽车产业共生体,可以作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良好载体,研究其生态化改造,对长春市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综合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的方法与手段,基于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通过生态链设计和系统集成对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总体框架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功能划分、代谢分析和物质平衡核算以及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最后在对园区建设的效益予以估算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倾向于布局在交易成本和转形(生产)成本较小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区域政策减小了跨国公司的交易成本.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政策的梳理,分析了区域政策变迁与跨国公司布局的时空演变,发现跨国公司在长三角空间布局一直呈扩散趋势,具有和区域政策变迁同步的3 个阶段:① 初始阶段,跨国公司布局与区域政策关联较弱,集中在区域中心上海;② 集聚阶段,跨国公司在生产成本低、政策强度高的沪宁沿线城市集聚;③ 网络化阶段,跨国公司在生产成本低、政策强度高、早期集聚的区域形成区域性生产网络,并向长三角的边缘区扩散.不同阶段跨国公司布局机制存在差异,降低交易成本的区域政策的影响变得显著,区域的集聚效应、科技水平历来受到重视,而区域经济效率和劳动力成本、交通等传统要素成本对跨国公司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在1980’S已有大量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我国至今有关研究很少。为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内涵、时间-空间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的三大竞争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陈肖飞  韩腾腾  赵梓渝  苗长虹 《地理研究》2021,40(12):3483-3496
全球生产网络(GPNs)非常重视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及影响机制,然而以往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着重探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要素的影响,而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以郑州富士康为案例,融合劳工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基于2017—2021年对郑州富士康的追踪调研,研究发现:① 在全球网络动力与本土地域动力相互联动的作用下,地方区位优势和企业空间粘性虽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初步呈现出互惠式耦合特征,但郑州富士康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仍以依附式为主。② 劳动力视角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公司属性特征与员工雇佣方式(包括企业性质、用工模式、工资福利等)、区域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供应格局、政府中介政策与劳动力行为选择等因素。③ 促进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维持劳动力市场弹性和激励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并促进生产网络区域化应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对劳动力作用的忽视,而且通过典型案例可以为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关系提供实证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的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壮大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我国成功人世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发展背景下,展开探讨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及模式,寻求城市群的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到冷战结束,世界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由物质产品生产转向了虚拟产口生产。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同,共同构成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也因之发生变化。本文将从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格局入手,重点阐述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新特点,然后探索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融入全球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潘峰华  方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73-1481
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使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成为研究全球经济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框架。与此同时,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金融化在全球不同尺度下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网络。因此,金融已经成为GPN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金融化带来的逻辑也日益深刻地影响到GPN的演化和运行。尽管GPN研究日益重视金融的作用,并开始研究金融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获得国际股权投资或者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主要从生产角度理解地方经济融入全球过程的GPN难以对该现象深入分析。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 GFN)为刻画和分析这个过程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地方经济体通过高级商业服务业(Advanced Business Service, ABS)企业与世界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管辖区产生联系,从而融入GFN。论文介绍了GFN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地方经济融入GFN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GFN未来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大型跨国零售企业进军中国的市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怡瑾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21-25,39
CEPA和WTO框架的全面实施,对我国零售业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业态特征、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挑战。文中以销品茂和大卖场为重点,探讨其准入现状、准入环境、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论文最后就在竞争中学会竞争,提高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群发育的新型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婧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1,30(2):335-347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城市群发育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城市群发育驱动力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不断加强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国城市群逐渐发育起来,在此过程中出现五个新型驱动力.通过对中国23个城市群的综合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全球化驱动中国城市群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企业或“企业公民”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涉及到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价值观、操守以及对人的尊重、社群和企业的环境政策等各个方面。很明显,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企业对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和承诺,以改善和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生活水准和条件。当前,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而已,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自律和规定行为。目前的共识是,在运营过程中一个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它对客户、员工、股东、社群、地区发展和环境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后果,并使它们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前景。基于这一观点和理念,本文以跨国公司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为视角,主要探讨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上海浦东新区——我国新经济的高地之一——发展的相互作用,以探索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它们在形成灵活创新网络、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功能和共同作用。内容包括六个部分:1)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2)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的现状和态势;3)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地区经济的联系模式和紧密程度;4)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地区灵活创新网络的内涵;6)形成灵活创新网络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控制转移的视角,文章首先对全球研发网络分工动力进行再探,提出发达国家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动力在于重新巩固自身国际地位的判断;其次,围绕全球网络分工的探索过程,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全球研发网络分工动力研究现状;最后,为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研发网络分工合作层次及国家自主创新力,文章提出“一条主线,两条路径,三个方向,多方论证”的思路,指出全球研发网络分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北向拓展最有可能惠及的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相邻的9个地级市之间竞争发展比较激烈.科学评价城市竞争力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在突出城市集聚与扩散功能比较的理念下,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比较的指标体系,在总量、质量、流量3个一级指标下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对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9城市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各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