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极航线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多从中国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而且研
究俄罗斯北极航线战略的成果较少。未来北极航线开发中俄罗斯将处于核心地位,研究俄罗斯的
北极航线战略问题意义深远。本文在收集大量第一手俄文资料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北极航线开发
的历史、国家战略、北极政策实施的重点、机制和阶段进行了较深入的解析,以期对我国的北极航
线战略起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有“世界油王”之称。它的产量和贸
易量比重在植物油料中居世界第一,经济效益巨大。本文从世界油棕的起源与地理扩散入手,对近
年来世界油棕的生产贸易现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棕起源于非洲,扩散到亚非拉广大热带地
区,目前形成中西非、东南亚、中南美三大产区和印、中、欧盟等十大消费地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
上,对油棕生产贸易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一是种植面积和油棕消费市场将会继续增长;二是新科
技助力油棕的增产;三是油棕的可持续利用必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需要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全球—地方”尺度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科学问题是研究“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尺度的区域联动理论,探索粤港澳区域联动的机制、关键因素、模式与路径;提出了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关注的4个重点议题:①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协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②粤港澳地位与作用研究;③粤港澳联动的多尺度、多主体影响机制与模式研究;④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加强对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验的科学认识,本文对用以支撑国际性区域合作的有关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跟踪总结和分析。伴随世界经济技术联系格局的动态变化,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演化和扩展。其中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发展以及有关产业技术变化宏观空间特征的重大理论问题,包括代表性理论学说以及围绕这些理论学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视角的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理论阐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珏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82-1091
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 历来是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区域一体化相关概念的辨析, 回顾区域主义发展历程, 并概括全球化赋予区域一体化的新内涵, 提出目前区域一体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区域主义与全球化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两种重要的力量, 自19世纪以来, 区域主义就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产生了4 次思想浪潮的变革;与此同时,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趋于系统化,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自由区贸易理论、大市场理论等以国际贸易为重点, 转而向空间、制度等方面扩展, 引入了新区域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视角。随着区域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领域的深化、组织机制的复杂化, 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新的内涵。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现实需求, 未来应该对主权国家内部跨界一体化理论、内涵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国际粮食贸易的国际主要粮食价格测定方法,并用EVIEW 软件对国际主要粮食价格数据进行数据分离,在此基础上,采用谱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1-2009 国际主要粮食价格的时间特征,总结和分析了国际主要粮食价格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国际主要粮食价格趋势性明显,随时间呈现上涨趋势;②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主要粮食价格存在着多周期性。③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粮食金融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主要粮食
价格不稳定性也越来越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分析国际粮食价格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生理论的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博  罗小龙  唐蜜  刘峻峰 《地理科学》2019,39(11):1681-1690
基于共生理论,以临京、临沪地区为例,利用Logistic共生函数对北京、上海与其周边城市共生关系进行识别,然后从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探讨区域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与北京相比,上海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度更高,两大都市与周边城市均呈现互惠共生和寄生2种共生关系。行政等级管理体制的不对等是制约临京、临沪地区跨界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两区域共生关系不同的重要原因。临京、临沪共生界面要素联系格局均呈现明显的“交通廊道”特征。与其它周边城市相比,交通廊道重要节点或沿线城市与北京或上海的要素流联系更强,协同共生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王圣云  翟晨阳  罗颖  谭嘉玲 《地理科学》2018,38(12):2031-2039
基于“功能-能力”框架构建中国多维福祉测评指标体系,对1995~2014年中国省级区域多维福祉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功能与能力福祉的区域均衡类型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功能福祉与能力福祉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四大区域功能福祉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能力福祉水平东部最高、中部最低,西部与东北较为接近。整体来看,中国功能福祉的省际差异缩小,能力福祉的省际差异有所扩大。中国各省份功能福祉与能力福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功能福祉主导→能力福祉主导→较高水平协调”的不断优化演进过程,提高能力福祉向功能福祉的转换效率是促进中国综合福祉提升及其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企业微观视角,深入分析了全球前30强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链不同环节在华布局特征及各环节间的空间分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其中总部和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制造基地则散布在三大经济区内。(2)从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看,长三角、京津冀的价值链分工体系较为成熟,珠三角仍处于利用其成本优势吸引制造基地布局阶段。(3)在华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内部"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的分工存在跨区域、同区域跨城市和城市内部3种模式,在华投资的路径可以分为"先制造后总部研发"的制造先行模式和"先总部后制造研发"的总部先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2,(2):12
近日,包钢西创"设备成套研发中心"和"工业渣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揭牌仪式举行。包钢西创"设备成套研发中心"以围绕包钢新体系建设所需设备和成套设备研发为重点,重点开展立磨系列化成套设备、鱼雷罐车、4500立方米高炉炉顶无料钟布料器、LF炉、日产1000吨石灰回转窑等项目的攻关。包钢西创"工业渣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将以为包钢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重点,成立后将加快实施水泥品种开发及其最佳原料配比、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企业或“企业公民”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涉及到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价值观、操守以及对人的尊重、社群和企业的环境政策等各个方面。很明显,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企业对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和承诺,以改善和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生活水准和条件。当前,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而已,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自律和规定行为。目前的共识是,在运营过程中一个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它对客户、员工、股东、社群、地区发展和环境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后果,并使它们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前景。基于这一观点和理念,本文以跨国公司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为视角,主要探讨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上海浦东新区——我国新经济的高地之一——发展的相互作用,以探索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它们在形成灵活创新网络、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功能和共同作用。内容包括六个部分:1)企业家共同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2)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的现状和态势;3)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与地区经济的联系模式和紧密程度;4)跨国公司在浦东研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地区灵活创新网络的内涵;6)形成灵活创新网络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公司区位选择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体系,是地理学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研究的有益尝试。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是多种因素协同互动的结果,为了相对科学直观地构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等级体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84个样本进行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是多种因素协同互动的结果,综合实力、研发环境、市场规模是其中最重要的区位因子。根据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等级分为五个层次,即核心区域、高密区域、中密区域、低密区域和弱势区域。发达国家明显占据全球研发空间体系的主导地位,掌控着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但个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已进入较高层次。根据各主因子的得分情况.按照在全球位势强弱和要素空间流向的不同,把全球国家(地区)分为全面发展型、环境优势型和市场潜力型三种类型。其中,中国位列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高密区域,但仍属市场潜力型国家,处于接受扩散的境地。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以及内外向流动的不均衡,阻碍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体系节点区域的创建。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外资R&D投资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外资在印度的R&D投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规模的持续扩张、产业和空间的不断集聚、跨国公司与本土研究机构的合作日益加强以及R&D产出明显增多等几方面。外资在印度的R&D投资动因主要归因于印度的廉价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份额、优惠的激励政策以及相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2000-2008年的R&D活动相关数据,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相关指标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对产出均有明显影响,但R&D经费投入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更为明显,其弹性系数为0.835.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的对策建议,如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R&D人员投入层次,提高专利产出转化为产值的效率等.  相似文献   

15.
陆林  邓洪波 《地理科学》2019,39(1):12-21
系统梳理了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分析枢纽地区节点与场所发展特点、探究枢纽地区类型特点、预测枢纽地区发展潜力等方面。基于高速交通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出未来节点-场所模型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开展不同类型交通枢纽地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协同作用研究,探索旅游地空间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平衡发展路径,探究不同要素流网络中节点城市的节点和场所协同发展,揭示节点-场所模型视域下地域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加强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研究,有利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提升地域空间功能,丰富地域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制定地域空间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IT产业研发枢纽形成条件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杨念  何琼  姚梓璇 《地理研究》2007,26(4):651-661
研发活动是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对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研发枢纽是研发组织与活动的聚集区域,其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研发枢纽不仅对位于其中的企业和组织十分重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哪些因素对研发枢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影响研发枢纽建设的区域基础条件分为:资本基础和创新环境,进而将资本基础细分为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创新环境细分为: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制度环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化设施水平、高技术产业区位商、人力和社会资本条件几个方面比较了京、沪研发枢纽建设的基础条件。结论认为,北京适合发展成混合型的研发枢纽,但在商贸人才培养、服务业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上海适合发展成为自主创新型的研发枢纽,但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社会资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铮 《地理研究》1989,8(1):72-75
本文简述了地理学界对理论地理的不同认识及作者本人认为由三个理论地理学分支构成的理论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生润  郑海龙  李涛  唐小卫  王姣娥 《地理研究》2019,38(11):2716-2729
提高国际枢纽机场中转能力是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下拓展国际航空市场的基础保障。基于2010—2017年OAG全球旅客流量流向数据,本文采用两阶段面板数据模型,以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为案例,分析了容量受限导致拥堵和枢纽机场竞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三大机场的国际中转客流拥堵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主要由与其国际市场重叠率较高的国外枢纽机场承接,国内二级机场承接率相对有限。表现为:北京首都溢出旅客量流向厦门、曼谷和迪拜;上海浦东流向吉隆坡、首尔和乌鲁木齐;广州白云流向香港、武汉、西安、首尔、吉隆坡、伊斯坦布尔、新加坡和赫尔辛基。结果讨论了应加强国内二级机场的航线与航班设计,以分别承接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厦门市"汽车-工程机械"产业企业的发展实际,对影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其中经济因素包括企业R&D投入、科技人才资源、产学研合作和专利品牌建设;非经济因素包括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氛围和政府政策行为。在此基础上,以厦工重工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提高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开发决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殿廷 《地理研究》1995,14(2):8-14
本文论述了区域开发决策的涵义、地位、内容、程序,提出了区域开发决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区域开发决策实质由区域开发决策支持和区域开发决策选择两部分组成,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开发决策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开发决策是区域开发规划的延伸.区域开发决策应遵循有限理性原则,即在综合考虑决策费用与决策效果基础上寻求最佳满意,区域开发决策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软技术与硬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