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DEM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分析模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M数据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实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影响下的空间分布现状的分析和显示,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
李琛强  娄宁  杨永崇  王涛  邢晓露 《测绘科学》2021,46(11):173-180,200
为深入研究路网变化与城市空间变化的相互关系,基于扩展空间句法(sDNA)理论,以路网数据为数据源,通过道路接近度变化定性描述路网结构时空演变,利用道路接近度与城市边界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相关系数定量探究相互影响关系,最后以道路密度为比较对象,反映道路接近度在表征城市空间变化方面的优势.结果 表明:2010-2018年间,西安市路网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前期路网骨架整体向外扩张,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后期路网骨架变化趋于稳定,变化主要体现在路网内部结构逐渐丰富;相比道路密度,道路接近度在反映路网变化时更直观、更准确、更全面,其与城市边界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该研究为扩展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超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资源短缺、竞争剧烈等问题,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基于深圳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调查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程度和空间差异3个层面揭示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深圳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仍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转移,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为光明区和大鹏新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并且驱动力在逐年增强。该研究为政府合理规划和利用超大城市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1996年、2006年、与2011年TM影像和2016年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临湘市土地利用信息。应用转移矩阵、变化指数和信息熵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域以平均每年0.854%的速率增加,耕地以平均每年2.327%的速率减少,林地以平均每年3.195%的速率增加,建设用地以平均每年5.424%的速率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年均每年1.525%下降。研究期内临湘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转化明显,其成果为临湘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兰州新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动态变化性,该文利用兰州新区1993、2000、2010、2012及2013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GIS技术为支持,应用分形理论并通过叠加分析统计,计算出了5个时间段各主要地类动态度。结果表明:1除水域之外,研究区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具有空间分形特征。2近20年来,耕地和草地分维值最大,形状复杂度最高;构筑物和林地分维值略小,形状复杂程度次之;房屋建筑和园地分维值最小,形状复杂度最低。3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结构稳定性指数中人工设施的结构稳定度显著高于自然植被的结构稳定度。41993—2013年,兰州新区城镇化趋势显著,且满足退耕还林政策,下一步的城市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对水系的规划。  相似文献   

6.
城市路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覆盖类型,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现代城市系统中道路变化越来越频繁,如何快速精确的对城市路网的变化信息进行提取不仅可以支撑路网基础测绘数据的更新需要,也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提供辅助支持.论文基于遥感和矢量数据进行道路网变化信息提取,分析城市路网结构和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7.
依据杜蒙县1990和2007年TM影像、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在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动态度指数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墒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杜蒙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均匀,各类用地结构结构有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杜蒙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发展与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监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年度区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土地利用重心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经过试验表明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状态,充分反映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建设为例,研究基于面向对象的重大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建设工程对周边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选取鸟巢2001年(动工之前)和2005年(建设中期)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运用多尺度影像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其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取得了理想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两期影像的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3.23%和94.55%,Kappa系数分别为0.9158和0.9332;鸟巢的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尤其是植被、道路和耕地的变化显著,草地和道路明显增加,耕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换,掌握其演化规律有助于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传统元胞自动机(CA)在模拟城市扩张过程时,多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十分复杂,往往难以获得转换规则。本文利用神经网络构建了多类型演化的CA模型;从城市演化的历史数据中进行学习,挖掘出控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空间要素权重,利用广州市白云区2005—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历史演化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后,对2009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模拟。对比同期的真实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的平均精度达到77.65%。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以遥感解译的漯河市近40年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叠置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景观格局指标,研究其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科学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80年至2015年间漯河城镇用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扩张主要占用耕地;(2)林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呈增加趋势,2000年来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3)漯河市各景观类型总体呈平衡发展态势,耕地优势度有所下降,建设用地优势度不断上升;(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及政府政策变动是影响漯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PSS) comprise a wide variety of geo‐technological tools related to GIS and spatial modeling aimed at addressing land planning process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OpenRules system, a PSS based on a previous system called RULES. Among OpenRules new features are its architecture, based exclusively on fre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all land use types, including rural and urban uses. In addition, OpenRules incorporates an unlimited number of land evaluation factors and a new objective in land use spatial allocation. OpenRules has been programmed in Java and implemented as a module of the free GIS software gvSIG, with ful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GIS and the decision support tools. Decision support tools include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and heuristic techniques, which support three basic stages of land use planning processes, namely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use area optimization and land use spatial allo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OpenRules to the region of La Troncal, Ecuador, demonstrates its capability to generate alternative and coherent solutions through a scientific and justified procedure at low cost in terms of time 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岳阳县1993年~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9年间岳阳县农用地、水域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农用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林地转移,水域向林地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以及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它以计算机为处理平台进行地理空间分析。村庄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中最基层的规划,本文将GIS技术引入到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探讨了ArcGIS软件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改进了以往的规划工作思想和技术路线,具体分析了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管理与规划的科学性,取决于对现势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的完整性,对土地潜力挖掘的合理性,对未来发展把握的前瞻性。随着现代测绘与GIS技术的发展,其快捷、精准、直观和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等数据服务优势为科学合理地掌握与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了保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的需求出发,对获取科学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的数据组织结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本文选择了地形、土壤、水利、区位和生态5类13项指标,建立了老挝沙湾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与GIS技术相结合,对老挝沙湾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农用地占土地面积的30.16%,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沙湾拿吉大平原以及湄公河沿岸;宜林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0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山区;宜建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62%,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湄公河沿岸,以及交通较发达地区;不适宜用地占总面积的2.32%,主要分布在甘蒙省西北部以及东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以为老挝沙湾拿吉省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同时为老挝今后的土地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具有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聚落规模在0.743~1.292hm2之间,形态分布稀疏零散,分形指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大等特点.说明在这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作用下,必然导致自然景观缺乏高度连接,聚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未考虑地形特征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地形结构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5.2、ArcGIS10.5、Fragstats4.2平台,对重庆主城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三维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湖泊与河流面积变化不大;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强,随着城镇规划越来越合理,景观破碎度减少,景观异质性降低。通过对比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发现,三维景观格局指数更能反映研究区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9.
Urban heat islands (UHI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they profoundly affect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life.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on UHIs is essential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adius fractal dimension to quantify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round the hot centers. By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the newly launched HJ-1B satellite system, vegetation indexes, landscape metrics and fractal dimension,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the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in Wuhan were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The vegetation indexes and landscape metrics of the HJ-1B and other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J-1B. The results have showed that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only positiv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but to Fv across the entire range of values, which indicates that fractional vegetation (Fv) is an appropriate predictor of LST more than NDVI in forest areas. Furthermore, the mean LST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four class-based metrics and three landscape-based metric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both influence UHIs. All of them demonstrate that the HJ-1B satellite has a comparable capacity for UHI studies as other commonly used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The results of the fract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built-up areas sharply decreases from the hot centers to the edges of these areas, while the densities of water, forest and cropland increase. These relationships reveal that water, like forest and croplan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mitigating UHIs in Wuhan due to its large spatial extent and homogene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HJ-1B satellite system for studying UHIs but also reveal the impact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on UHIs, which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