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我国历次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 ,皆将此次地震审定为M5 ,宏观震中为41 8°N ,1 2 3 4°E ,震中烈度为Ⅶ度。为进一步核实此次地震的参数 ,笔者查阅了已发表的有关资料 ,调阅了辽宁省档案馆 3 0卷历史档案 ,以确定文献中提供的破坏点的具体位置 ,统计了近、现代中强地震的烈度分布和人员伤亡情况 ,咨询了有关专家。经进一步研究认为 ,历次出版物对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震中烈度的认定是合适的 ,但Ⅶ度区范围较笼统。我们依据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原则 ,确定了各破坏点的烈度 ,圈定了Ⅶ度区的范围 ,宏观震中在Ⅶ度区内 ,地震发生在当时的沈阳市区 ;根据极震区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极震区长轴尺度、现代中强地震的震中烈度和人员伤亡情况 ,并考虑到确定历史地震的误差 ,震级取M5 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钟祥市附近4次5~51/2级地震在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存在震中位置、震级等不甚明确的问题,此次调查通过大量的史料收集、现场实地勘察和湖北省钟祥县沿革考等工作,对历史地震进行了核查,对部分震中位置和震级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对钟祥附近明显的烈度异常现象,提出几点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14,36(2):344-357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胶东半岛两次疑难历史地震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健  蔡克明 《中国地震》1998,14(3):43-50
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该区曾发生过1046年,495年虞丘山两次历史地震。但在确定地震参数时,由于历史原因,对史料中记载的“虞丘山”的位置说法不一,因而,对这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存在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张哲  王健 《中国地震》2018,34(2):303-311
1833年云南省昆明市嵩明杨林地区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震级被定为8级,这也是迄今为止云南省震级最大的地震。本文选取该地震震中一带为研究区(24.7°~25.5°N,102.3°~103.3°E),采用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对研究区1966年以来仪器记录的地震进行了计算。根据地震密集等值线图确定研究区有2个地震密集区。通过不同的时窗分析了密集区内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地震密集时空分布特征与历史强震间的关系,给出了1833年嵩明8级地震震中位置校正的建议。此外,还通过地震密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研究区地震密集由NE逐渐向SW方向发展。该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应力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公元1831年安徽凤台地震宏观震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安徽凤台曾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史料记载情况基本一致,但现有各版地震目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存在分歧,震中位置竟多达4处.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认为,应当对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进行调整,震中位置应改为32.88°N、116.89°E,名称相应变更为"安徽怀远西南地震".同时认为此次地震原来所确定的震级(614)偏大.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震资料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震资料现状及其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的差别;中源地震的破坏现象;震中位置的不确定性;震源深度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在今后防震减灾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0.
前言1 991年 2月 2 5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发生 6.5级强烈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与北西向扭张断层交汇部位附近 ,是柯坪断裂带近 1 5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 ,给柯坪县及巴楚附近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详细烈度区划见文献 [1 ])。根据新疆地震局地震台网测定 ,该地震微观震中位置位于北纬 40°2 0′,东经 79°0 1′,震源深度为 2 2 km;现场考察结果确定宏观震中位置为北纬 40°2 3′,东经 79°0 4′,震源深度为 2 2 km左右 ,两者相当接近。笔者通过对柯坪地震的余震频度衰减、能量释放、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 ,总结…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5日在新疆乌恰地区发生的M_S6.8地震,微观震中位于乌恰县境内,距边境18km,宏观震中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努拉村,距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西南约7km处,极震区烈度达到8度(境外).我国境内Ⅶ度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7354km~2和1031km~2.这次地震的发生与南北向的卡兹特阿尔特弧形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区建筑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现象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1948年山东威海地震再调查和参数校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 8年 5月 2 3日山东威海附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李善邦先生将该地震震级定为 6级 ,震中位置定为北纬 37 7°、东经 1 2 1 9° (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 971 ) ,该位置位于海中。在此以后的各种版本地震目录中 ,都沿用了这一震中位置。自 1 983年以后的各版中国地震目录中 ,又同时给出了微观震中 (顾功叙等 ,1 983;谢毓寿等 ,1 985、1 989;汪素云等 ,1 999)。微观震中为北纬 37 2°、东经 1 2 1 8°,在陆地上 ,位于文登西。宏观和微观震中之间相差 0 5°。同一地震同时给出两个震中位置 ,且相差较大 ,在认识和应用等方面造成了…  相似文献   

13.
1844年8月大关北地震是马边一永善地震带中历史上较强的一次地震,过去一直很少有人研究,以前的地震目录对此次地震有不同认识,本文拟通过查阅历史地震资料,实地考查这次地震的地面破坏情况以及询访当地居民,初步认为,1844年8月地震的震中应元亨一带,露级在7级左右,极震区烈度为IX度,与1974与大关-永善7.1级地震的宏观震中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孔梁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孔梁水库所在的巫溪地区地壳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和构造地震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壳中上部强烈推覆挤压构造的应力集中,是该地区构造地震发生的动力来源,该构造也控制着水库诱发地震的分布和强度。综合多种预测方法成果并结合库区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孔梁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约为4级,震中烈度为Ⅵ度,不会超出原设计水平,因而对水工建筑物没有破坏性影响,但对山区农村危房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应加强地震观测和防震抗震措施的落实及宣传工作,把可能的地震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湖南岳阳地震核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阅了岳州府及其邻近地区以及两湖接壤地区的大量相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鉴别和查证。通过鉴别,推断隆庆岳州府志关于1556年岳阳地震的记载比较准确。岳州(今岳阳)所属地区记载的地震为有感,强度不大。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对无地震记载的情况采用以下地震缺失原则进行判断:1)待查史志上必须有其它地震的记载;2)待查事件发生前后史志上有其它灾害的记载。根据该原则确定通山、通城、蒲圻、崇阳、公安、石首等地在嘉靖三十四年确实无地震记载。考证了陕西华县地震与湖南岳阳地震的关系,表明岳阳地震是一次独立地震,而不是1556年华县地震的影响。最后根据地方志的记载确定了岳阳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  相似文献   

16.
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西藏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档案馆编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简称《汇编》,下同)是研究西藏历史地震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其科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局限性和大部分地震震中位置未能进行实地调查,因此,有些震中位置尚须进一步讨论。根据《汇编》记载,1411年9月29日在当雄附近曾发生强烈地震。《汇编》中记述共有四条,其中一条对震中的确定有较重要意  相似文献   

17.
1303年山西8级大震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书勤 《中国地震》2005,21(2):224-234
通过对1303年山西8级特大地震历史记载、文物考古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考证研究,以及对遭受大震破坏的古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分类及其破坏程度的分析对比,讨论了以往相关研究中对历史资料利用时存在的不足。根据历史文献分析,确定了大震前后160年间山西境内的41次地震事件,其中包括新增3~6级地震27次。这些地震在8级大震前后有明显地从南向北迁移的现象。以宏观破坏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的考证为依据绘出的等震线图清楚地表明,极震区和宏观震中位置应该在霍州-孝义附近。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对929年杭州地震普遍使用的地震参数为:震级5级,烈度Ⅵ度,其依据为《吴越备史》中所记载的"有坏庐舍者"。现有的关于929年杭州地震的历史资料有4条,其中有"庐舍倾圮甚多,王开仓赈之"及"居民庐舍倾圮,复开仓赈之"的记载。本文对这些历史地震史料的基本情况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将929年杭州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Ⅶ度、震级定为5(1/4)级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20.
依据历史地震文献,对滦县历史上发生的2次6.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参数进行复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依据文献记载,提出这2次地震的序列特征。结合本地历史有感记载和唐山地震前滦县地区仪器记录地震的本地地震资料,分析滦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河北省境内几次7.0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对发生7.0级以上地震震中的地震活动特征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