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2005-2009年沈阳地区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总结了沈阳地区雾天的时空分布规律.沈阳地区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出现轻雾,大雾年平均16.4天;轻雾和大雾的季节分布都呈夏、秋季多,春季少的态势;大雾多发时段在清晨.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利用UPS预报方法,进一步做出大雾天气订正预报,建立沈阳地区大雾天气UPS订正预报方法.当数值预报有大雾时,如T-Txover(最高气温出现时段温度露点差)≤5℃则可预报有大雾,当-4℃<T-Txover≤5℃时可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500 m的浓雾;如T-Txover≤-4℃则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200m的强浓雾.如T-Txover>5℃则有暖湿平流时预报有大雾,无暖湿平流时预报不会出现大雾.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hPa环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常军  黄玉超  李素萍  李建山  李祯 《气象》2007,33(6):82-88
对河南省45年的大雾日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全省有5个多雾中心。选择40个代表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前三个模态的积累方差贡献率为76.5%,通过相关系数和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分析,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小波分析存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周期变化。进一步对历史上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分析,发现多雾年与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趋势恰好相反,多雾年呈+-+分布,而少雾年呈-+-分布。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09年石河子垦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大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年均雾日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北多,东南少,时间分布极不均匀,石河子站雾日呈逐渐减少型,莫索湾站和炮台站呈逐步增多型;石河子垦区雾日在全年的分布状况是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大雾的逐月变化呈显著季节性特征,集中出现在10-3月,而4-9月,基本无发生;下半夜至翌日上午较易出现大雾,起雾时间为00:00-13:00,其中10:00-12:00最易起雾,雾消时间为14:00-23:00,16:00-22:00雾最易消散;温度在-10~-20℃、相对湿度在91%~100%、风速0~2m/s、风向偏东风和偏南风下石河子雾最易发生。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的分析是预报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基础,充分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是提高雾天预报准确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大雾天气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统计方法对1995--2006年西安地区7个观测站大雾日的湿度、能见度、风速、地面气压及高空环流形势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西安地区大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和形成大雾的气象条件,归纳出预报因子,用PP法建立了大雾的预报方程,利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资料来制作未来24小时西安地区的大雾预报。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气象学的迅速发展,GPS技术已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介绍了GPS探测大气水汽的原理及地基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流程。利用湖北省GPS观测网2008年7月—2010年12月的GPS资料反演出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10年12月的冬季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雾与无雾情况下GPS-PWV与能见度的合成分析,总结了鄂中区域冬季大雾天气中GPS-PWV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无雾天气与有雾天气的GPS-PWV日变化等。还使用GPS-PWV数据与其他常规气象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建立预报方程,并对2011年大雾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为利用GPS可降水量做大雾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青岛大雾的特征与预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卫芳  侯忠新 《山东气象》2001,21(2):12-12,17
根据青岛市1996-1998年4-7月雷达和天气资料的分析,对86个大雾样本的地面和高空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青岛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持续的偏南风和适宜的风速提供了水汽,而青岛上空大气稳定层结为水汽和尘埃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此提出青岛大雾的三个预报指标,并对其进行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和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2011—2016年合肥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能见度观测数据,分析能见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大雾生消过程中的能见度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能见度多呈现正态分布且分布相对均匀,有雾时正态分布比例明显下降,非均匀性明显增加;大雾过程中平均能见度变化趋势较为稳定有利于临近预报,而空间最低能见度对临近预报有指示意义;大雾过程中空间变差系数多有明显增加,大雾开始形成和消散阶段空间差异性较大;历史回算表明,利用高密度能见度数据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外推,较实际预警发布时间平均提前约1.9h。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邵阳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近50 a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邵阳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表明:邵阳地区大雾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向南开口的山间小盆地更易出现大雾天气。有明显的年、季、日变化特征:年大雾日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以绥宁站减少最明显;一年四季都有大雾出现,主要出现在冬半年;以辐射雾为主,多数集中在02—10时;出现时间多集中在05—07时,消散时间多出现在8时以后,冬半年出现早,消散晚,夏半年反之。  相似文献   

9.
对2011年2月6~9日钦州市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大雾形成提供有利天气背景;持续的东南风和适宜的风速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及与水汽条件有关的相对湿度场对预报大雾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逆温层结对水汽的聚集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58,自引:6,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洪  邵洁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1):123-127
根据1958~1994年首都机场大雾观测记录, 统计分析北京地区大雾生成的气候概况, 计算分析大雾形成前各种物理量场的分布和观测数据, 提出预报北京地区大雾的方法.并于1998年7~11月进行了预报检验.  相似文献   

11.
利用HTG-4型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8~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冬季三次重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资料能够反映大雾、霜、积冰三种天气条件下的大气垂直特征及变化趋势,温度数据以及液态水路径LWP对大雾的生消具有很强的监测和预警作用,水汽密度能够帮助预报员提前认识大雾的环境场条件。大气温度数据能够探测逆温层的生消,相对湿度大值区(相对湿度≥85%)可用于判断是否有云,液态水路径LWP的激增对应大雾浓度的增加,但在霜天气情况下一直处于低值。液态水廓线LPR与大气温湿廓线配合可预报或探测空中积冰位置,即大气温度层-10~0℃,且处于高湿区,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此时容易造成航空器积冰。  相似文献   

12.
吴风波  李岩松 《气象科技》2016,44(2):297-304
2014年3月12日广州白云机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大雾伴雷暴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WRF模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为大雾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有利的风场条件,近地面充足的水汽、逆温层的稳定存在是本次大雾过程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伴随冷锋南下的偏北风使得逆温层、大气饱和状态破坏,是持续性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WRF模式模拟的地面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逐小时高度-时间序列图,对大雾生成、维持和消散的预警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此次雷暴发生在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锋面相配合的环流形势下,850hPa切变线配合地面锋面共同抬升触发雷暴。  相似文献   

13.
对云浮地区着装厚度与温、湿、风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前人的经验,得出着装厚度预报的经验公式,并统计分析近30年云浮地区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出云浮地区各时期(各旬)平均着装厚度,给出与着装厚度相应的着装建议,通过分析云浮地区着装厚度随时问的变化趋势,估算云浮地区穿着不同类型服装的大致时间,为服装制造业和商家提供预测信息和决策服务。Ⅲ  相似文献   

14.
分析石家庄生成大雾的气象条件以及不利于消散的大气层结和气象要素特征,选取与大雾消散有关的预报因子,由实况资料建立大雾消散时间的线性回归预报方程,并将数值预报结果与实况进行插值订正,做大雾消散时间的客观化预报;分析了自动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与大雾消散时间的关系,用自动站资料对大雾消散时间进行订正预报。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开封市大雾天气分布规律、天气特征,并总结出大雾产生的几种天气形势,找出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6.
NCEP/CFS模式对东亚夏季延伸预报的检验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C1imate Forecast System,CFS)所提供的1981-2004年历史回报试验结果,检验和评估了该系统对夏季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和系统误差;在此基础卜通过提取模式预报和观测的10~20 d及30~60 d低频振荡分量,重点对我国南方3次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技巧进行检验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CFS系统对东亚整体大气环流逐日预报的可靠时效为5 d左右,60°N以北的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预报系统性偏低,而在40°~60°N则为系统性偏高.系统性误差随预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10 d以上预报的系统性误差大小和空间分布逐渐趋于稳定;CFS系统对低频分量的延伸期预报技巧好于对其整体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并且在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中,CFS系统对影响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低频振荡特征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北京雾与霾天气大气液态水含量和相对湿度层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空气中的水汽层结变化对雾、霾生消的影响,对北京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雾、霾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相对湿度及液态水含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时序图对预报雾、霾没有参考意义,无论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数值的大小,还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都不能预测雾、霾的生成与消散。但不同时刻大气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图对雾、霾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因为雾、霾生消前后大气液态水含量层结变化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情况的雾、霾天气发现:雾、霾生消前后均无降水出现和先出大雾后降水的情况,即降水后消散的雾、霾天气,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和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3 km以下;对于先降水后出大雾的情况,整层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都很明显,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在3~7 km之间。由于降水既可以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又可以消耗空气中的水汽,因此降水既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也是大雾消散的有利条件。有降水出现的大雾天气,有饱和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无降水出现的重霾天气,则没有饱和层,且整体相对湿度偏低。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王丽荣  连志鸾 《气象》2005,31(4):65-68
对2003年11月河北省中南部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的变化不仅是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指标,对大雾天气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雾是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下出现的天气现象,根据大气稳定层结的状况及变化,可以判断大雾天气的有无及其生消时间。另外,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鲁中山区大雾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1971-2008年间泰安大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季节分布特征是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雾日数偏多,九十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小时为多,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大雾产生的气象条件是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95%以上、风速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清江上中游大暴雨与地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降水集中时段、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诸方面分析大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从雨团的出现频次、集中出现时段、持续时间和强度等方面分析大暴雨雨团活动及地理分布特征,讨论清江上中游地区的特殊地地中小尺度系统产生与活动的影响以及在大暴雨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