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总体评价,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针对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在分析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政策环境等方面以及旅游形象现状的基础上,对大湘西的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和分区定位设计,提出了大湘西的国际、国内及省内形象定位,以及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三地各自在大湘西区域旅游中的形象定位.大湘西旅游形象定位设计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旅游形象影响;重视三地旅游合作与协调;建设统一形象,进行联合促销.  相似文献   

2.
论湘西旅游"金三角"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群明 《热带地理》2004,24(2):196-200
随着"大三峡"旅游圈的形成,湘西旅游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发湘西旅游"金三角",打造湖南旅游航母,是保证湘西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大湘西的旅游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优势,营造张家界、吉首凤凰、沅陵3地旅游联动,实现三位一体,实施形象战略、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内核到外缘打造整体的湘西旅游"金三角",是实现湘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从旅游通道、开发序位、市场培育和旅游网络等方面逐步构建湘西旅游"金三角",使大湘西成为大三峡地区一个强大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湖南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旅游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湖南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增长的特点.2000~2007年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湘中五大旅游区之间的差异以及长株潭和大湘西两大旅游区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湖南旅游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产业地位对比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从而进一步证明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更多的受少数较发达地区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4.
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海燕  陈烈  邓培雁 《热带地理》2004,24(1):83-86,96
通过对以崀山、云山和南山3山为代表的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现实意义、机遇和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区域合作前景广阔,并探讨了区域合作的策略,为湘西南山地旅游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测度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常规方法需要旅游流流向数据,这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可信度难以保证,空间数据分析是缓解该难题的可选方法。1999—2011年湖南地级旅游流空间集聚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旅游流在近10年来显著地向长株潭地区集聚并以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但湘西地区接受扩散效应的能力还比较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中交通网络对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的贡献度非常大。因此,湖南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优化大湘西快速交通网络,充分利用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效应,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大湘西地区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2002-2007年间湖南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及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发现,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机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旅游研究的检视与反思——以《旅游学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旅游学刊》1986-2006年发表的2111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我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特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旅游管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热点集中在饭店与餐饮、旅游业发展、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研究成果过于功利,研究方法单一。对我国旅游研究进行检视与反思,提出改善旅游研究的对策:确立学科地位,构建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应趋于立体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资源,但在旅游研究领域,对于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还是一个盲点.在研究相关理论文献和某些旅游开发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音乐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多方面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音乐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主要有:建立背景音乐系统,让游客所到之处有美妙的音乐伴随;音乐文化开发与环境相协调,营造和谐的旅游文化氛围;将旅游音乐与旅游的各要素有机结合,增强旅游质量;继承与创新结合,科学地开发音乐文化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开发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物.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云南省旅游产品整合是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探讨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模式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对策: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联合营销,构建整体旅游形象等.  相似文献   

10.
陈松庆  冯炎基  黄少辉 《热带地理》2006,26(3):275-279,296
云浮市为粤西山区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点,旅游资源分散.如何合理组合资源,寻找发展旅游业的突破点,是云浮市一直以来探索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的评价,确立开发潜力排序,提出云浮市旅游发展战略:整合云浮市旅游资源,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分区发展;以六祖组团为龙头做大做鲻强标志性景区;整合推介"云浮游",创建广东省品牌线路.同时,对云浮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受城市功能定位、旅游消费驱动等因素影响,旅游城市餐饮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其自身特征。通过对互联网电子地图POI数据的挖掘,并结合ArcGIS最近邻分析、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工具,本文分析了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道路交通、旅游资源和人口视角)。研究发现拉萨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交通发达和旅游资源密集区周边地区;常住人口集聚区域餐饮点同样集中布局,餐饮点密集区与实时人口密集区高度重叠。针对拉萨市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定位和旅游发展,文章进一步提出拉萨市餐饮业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ESDA的河南省入境旅游效率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旅游效率对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DEA模型测度,研究了河南省2010~2015年18个地市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利用ESDA对旅游效率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旅游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较低,且低于纯技术效率,说明旅游资源的生产规模和投入产出不匹配,需要调整规模。(2)河南省北部地区的郑州、开封和洛阳的旅游效率较高,而河南省南部地区的南阳、信阳和平顶山的旅游效率较低,整体呈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3)河南省旅游效率高-高集聚的地区主要为郑州、焦作和新乡,2015年旅游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较小,集聚特征不显著的数量达到了77.78%以上。(4)在资本投入要素中,平顶山、南阳和信阳的调整幅度较大,分别需要减少20个、63个、21个星级饭店和34.754、18.020、11.859亿元的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劳动投入要素中,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需要调整的幅度最大,分别需要减少27.077万人、23.028万人和19.850万人的住宿和餐饮业职工。(5)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信息技术和对外开放为河南省旅游效率的正向影响因素,其中信息技术的影响作用最大,而交通条件和化为反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引擎,大都市产业布局是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都市区正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更新,从而促使都市空间和产业格局不断优化。通过近二十年来上海市餐饮业空间数据分析,研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大都市区餐饮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关系。① 近二十年来,餐饮业总体分布格局由“一轴双核两片多点集中”的初始形态,逐步演化为“三核四轴四片多点集聚”的现状格局,餐饮业分布逐渐从“内环-中环-外环”向外扩散,呈现多方向多轴线、区轴连面的演化趋势。② 不同类型餐饮业分布与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地方菜以老城区布局为主,并向商业街区、金贸区、大学城等区域集聚演化明显;国际餐饮围绕历史租界街区布局,并向城市副中心、旅游吸引物区域集聚演化;休闲餐饮趋于城市公园、景区景点和科教中心周边集中分布。③ 餐饮业整体呈现“中度集聚-中高集聚-高高集聚”的集聚演化特征,休闲餐饮、国际餐饮的集聚演化更加显著;地理空间上餐饮业由市中心向城市东西向演化明显。④ 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以及旅游格局是影响餐饮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础性因素;城市更新引发的公共服务与旅游空间变迁,是不同类型餐饮业格局演化的主导性因素。⑤ 城市更新改变了都市区发展肌理,促进了区域空间的结构性变化,推动了发展要素与环境变迁,不同类型餐饮业依据市场定位与选址偏好,在地理空间上随之快速响应,推动了大都市餐饮业分布格局演化与更替。鉴于餐饮业对城市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研究可为大都市旅游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宝鸡市重点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景区在目的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功能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构建宝鸡市重点景区期望差异理论模型,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调查游客的游前期望和游后的实际感知,对宝鸡市八大不同级别的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分析,得到游客满意度的优势和劣势因子.结果表明:游客对宝鸡旅游总体感到较为满意,旅游资源禀赋好但分布较散,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者的需求;餐饮卫生、住宿便捷度、购物环境和种类、历史文化特色四大类因子的游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差异值均为负,在景区发展中处于弱势;与法门寺相比,太白山更具有资源和观赏优势,其余景区的观赏价值虽较高,但整体满意度不均衡.针对弱势因子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宝鸡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旅游类兴趣点数据为基础,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便利度进行分析,为郑州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格局,呈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分布并存的局面,市辖区的旅游资源远多于其他区县;(2)郑州市旅游资源相对较分散,各类旅游资源主要沿“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方向分布,且存在一定的向心性;(3)餐饮、酒店、交通等服务设施与不同城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匹配度最高,旅游资源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宿方便的区域;(4)郑州市旅游资源便利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城区连片,郊区分散”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ree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a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Sichuan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Sichu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s tourism resources was considered and seven factors were evaluated: tourism in ancient towns, tourism in ethnic areas, folk tourism, eco-tourism, rural tourism, red tourism and earthquake tourism. The article also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Most existing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are based on applied research; they are deficient in both scope and depth, and cannot serve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market demand for tour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tourism theories like space theory for space competition, RMP analysis theory,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and other tourism theories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ichuan. Whether the subject matter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rket dem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r other concerns, this will allow more systematic, in-depth studies that produce improved results that are both pertinent and realistic.  相似文献   

17.
王玉婷  徐红罡  劳丽芬 《热带地理》2021,41(6):1246-1257
饮食符号是旅游目的地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方特色饮食为基础的旅游餐饮也是旅游地的重要经济活动。文章以阳朔啤酒鱼为例,分析旅游地饮食符号经济的特点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地饮食符号的形成既是对地方特色的营销与建构,也是特定饮食产品生产与消费集聚的路径依赖结果。2)从饮食生产的角度,就地取材、利润高、制作工艺简单等特点使啤酒鱼餐饮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地发展;从饮食消费的角度,啤酒鱼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够被大众口味所接受,同时满足游客的符号性和支持性的餐饮体验。3)消费性服务业的集聚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产生累积吸引力,使得啤酒鱼的营销成本更低、销量更高,从而形成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8.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basic material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y also provide the support for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pends on the degree to which tourism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study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of data on tourism resourc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ype, multi-level and multi-combin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Hainan Islan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zon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racteristic scal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is 30.5 km,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all kinds of tourism resources. (2) Through the spatial structure map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zone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three tourist central city levels, “one horizontal and three vertical” tourist belts and four tourist combination areas. (3) By comb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zones in Hainan Island, the cross-bord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zones are obviou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and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a change from a single isolated development mode to the overall combin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s suggested. On the provincial scale, it is relatively accurate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point data with a large sample size. However, the method of point pattern analysis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but it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types of regional spatial analy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年长者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把握并了饵年长者旅游行为是开发年长者旅游市场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年长者旅游行为必须研究年长者的旅游心理。根据年长者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模型,主要探究分析了年长者的个性、旅游感知、旅游动机、旅游态度、旅游偏好、旅游者满意度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年长者旅游市场的工作者应帮助年长者形成正确的旅游自我知觉;促使年长者的旅游态度变消极为积极,形成旅游偏好;应根据年长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准确提供满足年长者要求的旅游组合产品;采取措施提高年长者旅游满意度,这对相关旅游企业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