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95,自引:5,他引:1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中国近5年来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垦殖指数模型等对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剧烈,而西部变化相对缓慢;土地利用各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的区域位于东北部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增加最多;林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地区,其它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冯雪力  吴世新  陈红 《中国沙漠》2011,31(1):156-161
非耕地系数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耕地的影响状况。以2008年QuickBird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伊宁县农耕区为研究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与非耕地系数有关的因素,并利用相似性准则、量纲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遥感信息模型,构建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形、土壤类型一定时,影响非耕地系数的主要因素有农区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土地的垦殖指数等。遥感信息模型表明斑块破碎度、水网密度、人均生产率、农业人口密度与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呈正比,且它们对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是水网密度、农业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的斑块破碎度。耕地生产率、人均耕地与单位面积内非耕地数量呈反比。该模型反映人类活动对农区耕地的干扰状况,对土地利用和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对于维护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土地综合协调利用与保护、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应用土地利用生态因子耐受度测算了具体生态限制因子的耐受度值,据此划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结果表明:连云港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共计489.67km2,该区域包括了地形地势、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水质与水文条件等所有生态限制因子类型。该文研究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和限制作用,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的需要,并可为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偏好度与竞争态的中国区域外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偏好度和竞争态模型引入外资利用研究中,并据此对2000和2009年中国24个地区的外资利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论为:1)偏好度和竞争态是一种有效分析区域外资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方法,能更全面地把握外资来源地的时空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建立合理的区域外资来源地结构体系;2)各地外资偏好度和竞争态结构基本健全,类型分布和成员组成虽不理想但日趋合理,区域外资利用总体呈“欧洲偏爱北方、亚洲偏爱南方”特征,外资引进重心长期稳定于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等亚太或毗邻地区,地缘作用影响显著,近年向欧洲和美洲集聚,尤其是美国,但不同地区外资竞争态和偏好度各类型内成员分化显著,且同一地区内不同外资来源地的偏好度和竞争态差异悬殊;3)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外资偏好度普遍下降,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各类偏好度和竞争态的成员数量变化剧烈,且偏好度类别演替和竞争态转移现象显著,尤其是强偏好和金牛及明星引资地;4)外资竞争态和偏好度及其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被边缘化,港澳台对外资利用贡献差异明显,香港最优而澳门最差;5)外资引进目标地分类及其战略选择为优势稳定型——收获性和开拓性:战略、优势增长型——开拓性和扩张性战略、优势下降型——选择性战略、劣势稳定型——选择性和撤退性战略。  相似文献   

5.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一种跨行政区土地利用动态度的空间融合方法,并以北京房山区为例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根据北京市房山区2001年、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所展现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跨行政区综合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分布,在粗略尺度上得到一个较宏观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所表达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方法摒弃了传统以行政区为单元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思路,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政区内部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又能从宏观层次上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旅游流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何实现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许多地区亟待思考的问题。该文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环境影响因子;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环境因子对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强度,并利用Moran指数对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全局及局部自相关分析。最后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查该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的响应效果,为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中小尺度区域——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内19个乡镇为评价单元,利用区域危险度及易损度作为基础评价指标,进行中小尺度区域风险评价。区域危险度采用信息量法,以栅格250 m×250 m为基础单元进行评价,获得舟曲县各乡镇危险度;区域易损度以生命和财产作为衡量标准,从人口易损性、经济与生态环境易损性进行分析,得到研究区各乡镇综合易损度。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耦合,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划分区域风险等级,绘制了舟曲县风险区划图,同时提出了中小区域防灾减灾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舟曲县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城关镇、东山乡及江盘乡、大川乡和果耶乡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9.
选取闽北狮浦盆地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子、土地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狮浦盆地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协调性评价。结果表明:周宁狮浦盆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度较大,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中等;经济因子协调性和整个土地利用系统的总协调性基本趋势都是上升的,而土地因子协调性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土地不合理利用换来的;评价结果既为狮浦盆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蒸发散量计算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自然陆面区域蒸发散的教育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利用遥感资料求取地表特征参数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2种极端条件下(裸露地表和全植被覆盖)的裸土蒸发和全植被覆盖蒸散计算模型,然后结合植被覆盖度给出非均匀陆面条件下的区域蒸发散计算方法,实测资料验算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我国西北5省区的蒸发散量进行了计算,并对该研究区蒸发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2.
应用已建立的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了滇东北山区基于可持续利用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壤抗蚀年限为主要指标,将山区耕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程度分为高度适宜(高度持续)、中度适宜(中度持续)、低度适宜(低度持续)、有条件适宜(有条件持续)、不适宜(不可持续)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方程在山区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论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结合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土地供应与土地需求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海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海省海东地区2002~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析该地区近7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参考谢高地等人建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该区域当量表进行适当调整,测算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2002~2008年,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以水利设施用地变化速度最快为12.24%,土地利用程度波动上升;(2)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82.01×10^8元增加至2008年的88.16×10^8元,增加了6.15×10^8元;(3)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土地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0,20(1):8-11
社会经济保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关键是保护好农业用地资源。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切实实施规划是保护好土地资源,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然而,近年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既影响规划的实施,也下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必须认真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6.
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理市1995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在GIS分析工具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995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出林地和草地减少、耕地和建筑用地增加的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明显;(2)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为0.5%,其中以建设用地面积的年变化率最大为5.84%,耕地和林地的年变化率分别为1.85%和-1.41%,而草地和水域年变化率较小,分别为-0.7%和0.01%;(3)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呈现出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和草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林地和草地相互转化的特点;(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明显,总体上表现出林地占优势,耕地、草地、水域相当的结构特征;(5)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人口增长,政府行为决策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民勤绿洲地区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强 《中国沙漠》1998,18(2):160-163
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具代表性的民勤绿洲地区土地资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得出了民勤绿洲各级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就限制绿洲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及强度进行了研究,其中水分限制占30.87%,土质限制占25.74%,盐碱限制占15.96%,肥力限制占8.96%。最后就土地资源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合理匹配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农业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搞好水土资源结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采用ISODATA非监督分类方法,结合目视判读,对南汀河下游坝区1988年、1996年、2002年和2009年4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以揭示研究区几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基于遥感分类结果,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率等指标,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速率,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河道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汀河下游坝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园地为主,耕地次之,未利用土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均较小;近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有所加剧,1988~1996年、1996~2002年和2002~2009年3个时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83%、2.89%和3.05%,其中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主要为河滩裸地)、耕地的变动幅度较大;研究时段内,未利用土地面积由32.60 km2减小到9.68km2,而同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大幅增加,耕地先增后减,园地则先减后增;在距河岸1.5 km范围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兴 《热带地理》2001,21(2):113-117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与土地利用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了广西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来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研究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程度3方面分析了科尔沁沙地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总体变化速度较慢,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仅为0.44%;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建设用地与林地迅速增加。(2)研究区各旗县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都和整个科尔沁沙地的变化相当,差异不大,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下降态势。(3)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两个模型的研究表明,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综合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