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96·7”新疆特大暴雨过程中T63数值预报模式的高度场、气压场、涡度场、散度场、垂直运动场、相对湿度场、降水量等部分产品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天气学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个雅安区域暴雨个例进行了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初步揭示了暴雨前、过程中,温度平流、水汽通量散度、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等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0年5月22-25日500hPa、700hPa、850hPa以及地面天气图资料,描述了当年5月24日发生在湖北境内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同时根据武汉暴雨研究MAPS模式提供的有关物理量格点场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散度场、涡度场与水流通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耦合带是形式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且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大暴雨落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定量分析几种Q矢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从台站实际业务工作需要考虑,细致、具体地比较分析了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非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湿 Q 矢量散度场与相应时刻地面降水场对应关系的差异,同时还针对每一种 Q 矢量,将其在850 hPa、700 hPa及500 hPa 3个层次的散度场对同时刻降水场的反映能力进行了比较。在定量比较的基础上,得到了对4种 Q 矢量诊断特性的具体认识:(1)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3个层次的半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及准地转 Q 矢量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较小,而非地转 Q 矢量的散度场和湿 Q 矢量的散度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明显较前二者大,尤其是湿 Q 矢量散度场在每个层次的诊断能力基本都大于相应层次的其它 Q 矢量的散度场。(2)对于每一种 Q 矢量而言,基本都是在700 hPa的散度场与雨区的对应关系好于各自在850 hPa和500 hPa的散度场,尤其是700 hPa湿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时刻梅雨锋暴雨的强度及落区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最后,基于理论的角度对各 Q 矢量的诊断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比较分析,明确地指出了4种 Q 矢量存在理论前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次辽宁暴雨过程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Q矢量理论,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Q矢量理论 ,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 ,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 ,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96.7”新疆特大暴雨过程中T63数值预报模式的高度场,气压场,涡度场,散度场,垂直运动场,相对湿度场,降水量等部分产品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天气学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9.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姚秀萍  于玉斌 《高原气象》2001,20(2):208-213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定性而言,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定量而言,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而在暴雨的诊断和预报过程中完全Q矢量散度和锋生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暴雨过程的等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计算了1983年6月23—25日长江流域一次大暴雨过程等嫡面上的散度场、涡度场和空气顶点运动轨迹,分析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结果指出,这次暴雨过程在等熵面散度场和涡度场上有很好的配合;低层来自低纬的暖湿空气在雨带南侧上升,来自蒙古西部、甘肃和我国东北、朝鲜、黄海的变性干冷空气在雨带北侧下沉是形成和维持这次暴雨过程的重要物理原因,在等熵面上也有清楚的反映。此外,采用等熵面分析长江流域梅雨暴雨,选用310、330和350k面可能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用MICAPS平台中的T213产品场与暴雨发生的初始、中间、结束过程相对应的三维空间物理量场的相似程度,根据场相似的数量综合判别分析作出有无区域暴雨的预报。预报因子选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空间使用850、700、500hPa,时间上选取12、24、36h预报场。该方法实现了区域暴雨预报的客观化和程序化。根据天气过程分类建立的两类模型以场平均距离为依据,作出的暴雨预报检验效果令人满意,2004—2010年的5—10月7年平均预报准确率超过33%,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中尺度气旋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邢谦  万维忠 《气象科学》1999,19(3):242-250
本文利用PSU/NCAR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并利用鄂、豫、皖、苏四省的加密地面气象要素场资料做检验,对1991年7月6日江淮地区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气旋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因而进一步造成了局地降水强度和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中尺度气旋的结构不对称性又与其地面及高空的流场、涡度场及散度场等的中尺度特征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8年广西6月16~26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共分析了11个时次的850 hPa Q矢量散度、锋生函数等诊断场,揭示了广西“98.6”连续性暴雨期间Q矢量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Q矢量散度场对广西“98.6”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对2004-12-20—12-22陕西出现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降雪过程中,低层能量场同样存在着次天气尺度的型。涡度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与这次降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空急流为降雪的产生提供大量的水汽和能量。  相似文献   

15.
阻塞过程的正、斜压涡度拟能场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正、斜压涡度拟能方程,对1998年6月3~11日发生在鄂霍次克海的一次阻塞环流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阻塞区内总涡度拟能和正压涡度拟能具有显著的变化,它清楚地揭示了阻塞过程中酝酿、维持和崩溃阶段中的不同特征,而正、斜压动能所显示的阻塞过程的变化特征则不明显。正、斜压涡度拟能场相互转换及阻塞区内外正、斜压涡度拟能场的净通量机制是鄂霍次克海阻塞环流建立和维持的两项主要因子。其过程是:首先通过斜压涡度拟能净通量机制,使斜压涡度拟能增长;又通过正斜压涡度拟能场的转换机制将增长的斜压涡度拟能转为正压涡度拟能;与此同时,通过正压涡度拟能净通量机制使正压涡度拟能增长。这两种不同的机制相互结合,从而使正压涡度拟能增长和维持,形成阻塞环流。而斜压涡度拟能增长甚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T213风场及温度场资料、6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11日前后内蒙古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中的Q矢量散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对内蒙古地区的降水落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低层风场在暴雨发生中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孙淑清 《大气科学》1982,6(4):394-404
通过对两次中尺度暴雨过程的计算,分析研究了风的散度与涡度的变化以及与暴雨的关系。指出散度场比涡度场的变化快、尺度小。辐合增加的地区与暴雨区配合最好。对于中尺度系统、完全的散度方程中风速平流的散度项是一个重要的项,它的正值分布区与暴雨区的位置比其他各项有较好的对应。低层流场中大风速中心或低空急流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散度方程中A项及带有风速垂直切变项的增大,构成了暴雨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涡度场跟踪"鲇鱼"台风的移动过程,揭示出涡度场能提前捕捉台风"鲇鱼"的动态变化,具有超前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2年7月23—26日500、700、850hPa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以及高空各层的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场资料,对当年7月24—26日发生在湖北省咸宁市的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连续暴雨过程是高空槽、冷低压、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及地面冷锋等天气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暴雨落区与物理量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广西“98.6”暴雨过程的Q矢量分析及落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红 《广西气象》2000,21(1):30-32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8年广西6月16 ̄26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共分析了11个时次的850hPaQ矢量散度、锋生函数等诊断场,揭示了广西“98.6”连续性暴雨期间Q矢量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以及与中低空主要天气系统和暴雨带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指出Q矢量散度场对广西“98.6”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