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变形与地下流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地壳形变异常是地壳构造活动最直接的表现,是物理含义最为明确的地震前兆之一;地下流体异常能够提供多种型式的构造活动过程(包括地震)的前兆信息。两类异常以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反映出地震孕育过程中伴随的前兆信息,从而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有关地壳形变与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机理和前兆特征方面归纳了两种异常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5,9(3):286-290
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项地下流体观测量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复杂多样、模糊不清的。引入模糊识别法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段的地下流体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表明模糊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和分辨出地下流体前兆的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3.
王吉易  宋贯一  平建军  范雪芳 《地震》2002,22(4):140-148
依据地下流体存在趋势性异常和短临异常的基本观测事实, 提出“应力-应变效应说与水诱发异常说并重”的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思路。按照这一思路, 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布网与选井原则提出了新的补充意见; 认为降水及其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大范围抽水等是地形变、地应变、地应力、水化及地电阻率等多种前兆异常产生的调制与诱发因素, 因而需要对原来的干扰因素的内涵作修正; 对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做了新定义及主要特征的归纳; 对于今后的工作, 提出了加强对地下流体短临前兆异常重现性的研究、加强对浅层地下流体的调制与诱发作用的研究以及积极促进地震地下流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卢静芳  王道  张元胜 《地震地质》2002,24(2):223-233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 ,赋存于地壳深部的流体 (水、气、油 )作为弹性介质 ,对深层地壳应力的分布、变化、转移过程及地震孕育、发生等有着较为灵敏的反映。地震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这种大范围的区域应力作用会形成多个应力集中点 ,在众多应力集中点上可产生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在对新疆地下流体数十年的监测中 ,发现强震前出现大量与地震有关的由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引起的前兆异常 ,异常范围广且种类繁多 ,它们在成因、特征上与震源应力活动的前兆异常明显不同 ;这种地下水位地震前兆异常场 ,不能完全孤立地与单个地震事件相对应 ,应充分考虑到它与一组或系列地震有关 ,而这些地震往往与块体挤压、断裂活动等区域性的应力活动有关。因此 ,正确区分并掌握其不同的特性 ,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6.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照“源、场、外”相结合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提出地下水诱发浅层前兆异常机理。认为降水等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可产生一种作用于地壳岩石的附加流体力;地震前,通过多种流体力作用,引起已经积累较高应力的地壳应力--应变场调整变化,并使岩石强度改变,从而促进与诱发浅层地壳的构造变动;其结果是派生或伴生出地形变、地应力、水化学及地电阻率等多种浅层前兆异常。在降水、地下水的多种周期变化成分中,只有那些能与地壳应力-应变过程产生力学耦合的周期变化,才能调制与诱发出异常,这一部分变化可做为广义的地震前兆。孔隙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化学腐蚀等原理,是该异常机理的理论基础。列举出六方面的事实做为该机理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提出祁连山地震带地下流体资料存在两类短期前兆异常,即转折型和单一型短期前兆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预报人员应特别注意该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  相似文献   

10.
对张北6.2级地夺前廊坊市区域内4口浅井的水位变差研究表明,这4口井的水位变差在张北地震前显示出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化,存在着“正值上升→下降→负值→地震”的规律。认为浅井水位作为一种附加力源,以流体载荷、孔隙压力、化学腐蚀的形式作用于地壳岩石,对张北地震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以统计样本量作为目录记录时间长短的相对量度,对由不同的统计样本量计算得出的地震实际年发生率v(≥m,T,t)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三点结沦:①在统计样本量n足够大的情况下,地震实际年发生率表现出准平稳时间过程的特征,可近似地看作地震期望年发生率,本文给出了这种近似的误差(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定量关系;②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关系与震级无关,表现出不同震级层次的相似性;③统计样本量相同时,不同震级的地震期望年发生率之间满足logv(≥)=a-bm的关系,形式上与G-R关系相似,但它给出了由小地震的统计特征估计大地震的期望年发生率及其统计误差的方法.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征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重分形维数谱估计的Hill方法,讨论了新西兰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震源分布、震中分布以及时间间隔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浅源地震的震中分布和震源分布在给定不同的起始震级的条件下均具有明显的丛集特征;对于中、深源地震这种特征不甚明显.而地震活动时间间隔分布则无论对于浅源和中、深源地震均呈单重分形的性质,但具有分形性质的尺度范围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结果表明,浅源地震与中、深源地震的活动特征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电阻率法测地震是当今世界预测地震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40年来国内外对电阻率法测地震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主要简述了室内研究,实验方面研究对象从对小块岩石发展到大块岩石,压力环境不断向地层条件贴遗,数值模拟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本文对此简单介绍分析,并对电阻率法测地震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唐山地震大断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泽华  马瑾  刘国玺 《地震地质》2005,27(4):669-677
在对唐山地面塌陷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条与唐山地震相关的大断层,该断层至少长90km,地面垂直错距3m,明显具有铲形正断层特点。该断层倾向NW,可分为南、北2段。南段的确定主要依据震后地面形变野外调查、水准形变资料、航片解译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北段的存在则有强烈线状喷沙冒水分布以及地震反射测深资料作为证据。唐山地震主震的余震大致分布在该断层地表出露迹线的NW侧,这种位置关系显示了新发现的断层对唐山地震的控制性  相似文献   

15.
在收集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做了预测,认为地震火灾、毒气泄漏和地震水灾是震后可能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张家口、宣化、唐山和秦皇岛市具备发生大型地震火灾的条件,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唐山市有可能发生地震引发的毒气泄漏、官厅、密云、陡河及山西省的册田水库大坝震后出现险情引起的地震水灾将对我省北部造成危害。地震造成的剧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及人工放射源的泄漏的散落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刁桂苓  王绍晋 《地震地质》1993,15(3):222-228
对1988年11月澜沧7.6级地震序列和1989年10月大同6.1级地震序列,从几个较大地震和大量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震中分布、等烈度线、发震构造等几方面的资料,对比分析两序列内大小地震的群体破裂行为及其组合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推测澜沧地震序列主要是发生在3条先存断裂面上的继承性破裂,大同地震序列则具有新生性的体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宏观调查资料,就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的7.3级地震对厦门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和初步分析。文章提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应该重视抗震设防。通过这次地震中广东、福建部分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共和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共和主震,强余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仰角、A节面,倾向及M-T的分析,认为共和地震是在压力轴方向接近水平的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沿NW向的断裂带发生的,以逆冲兼走滑运动为主的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9.
中亚地区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搜集到1970-1984年中亚地区8个地震序列。通过分析这些板块内部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震源机制,归纳出它们的特征是:震中分布的长轴部比较短,震中分布长轴和短轴的比值小;长轴的方向受当地地震带的走向控制。和碰撞带走向无关。地震序列中各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比较浅。其中有震源机制资料的3个地震序列表明:主震的震源机制如果是逆冲滑动,倾角则比较低;主要的震源机制如果是走向滑动,倾角则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临汾大地震的应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书勤 《地震研究》1996,19(3):234-2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