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畈金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江南古陆北部边缘,七都复式背斜北翼三岗尖—杨田背斜西端核部,东至—石门街断裂西侧,江南深大断裂南侧。沿黄栗树—东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以南主要为震旦系和中元古代地层(陈寿椅等,2012)。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南东,由南向北地层自老而新。区域上构造复杂、多期,主要表现为褶皱及断裂构造。主要褶皱有中畈—东至背斜、高村—戴村向斜、许村背斜,分别属七都复式背斜北  相似文献   

2.
前言红泉膨润土矿床产于阿拉善台块南缘龙首山拱断束东段中部,为北西西走向逆断层所控制的海西期断陷湖盆内,盆地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震旦系韩母山群巨厚白云质灰岩构成盆地两侧的天然屏障,其内侧为泥盆系中一下统碎屑岩夹安山岩。石炭系上统碎屑岩、泥  相似文献   

3.
本矿区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之路家街—冯国湾向斜南翼.区域断裂、褶皱不甚发育,为一向北倾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20-30°左右,构造线方向近于东西.一、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震旦系巡检司组灰白色中一厚层燧石条带白云质大理岩,以及侵入于该地层中下部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图1).岩体受北北西向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4.
石碌矿区铁矿体主要受北一复式向斜控制,在向斜的槽部矿体厚而富,两翼薄而贫,传统的观点一致认为,该复式向斜自北向南是由北一向斜、红房山背斜和石灰顶向斜、枫树下背斜、枫树顶―鸡心坳向斜等一系列次级褶皱组成,在近几年的勘查实践和综合研究中,通过区域旋转构造应力场分析、地球物理解译、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槽探及钻探等多种勘查手段,在北一向斜的北部新发现了一个鸡心岭背斜和三棱山向斜构造,该构造带向西与北一复式向斜复合,向北东方向撒开,是北一复式向斜北侧的一个次级褶皱构造,到目前为止,在三棱山向斜构造带内,新增铁矿石资源储量一亿多吨,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5.
湖北武当地区银金多金属矿控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武当地区是银金多金属矿重要成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背景.文章分析了区内矿床的地层(岩性)控矿条件和构造控制条件(深层构造控矿条件、断裂控矿条件和褶皱控矿条件),指出中-上元古界武当岩群、震旦系耀岭河组、陡山沱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寻找大中型矿床的理想层位;银洞沟-油榨岗复式背斜区、白河复式向斜以北地区、两郧复式背斜西段、马鞍川-惠家河背斜两翼和倾伏端、六朗-花瓶沟短轴背斜和穹窿分布区是银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重点地区;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家沟金矿位于摩天岭褶皱带东缘,秧田坝复式背斜南翼之次级向斜中.区内地层以震旦系为主,零星分布有泥盆系、石炭系及二迭系. 矿区地质概述1.地质金矿床赋存于中震旦统九道拐组(Z_2~2j)地层中,该层不整合于下震旦统接官亭组(Z_1~2J)之上.矿区地层岩性由老至新为: (1)接官亭组(Z_1~2j)下部是一套中基性火山喷发岩,由强钠化帘石化钠长绿帘岩、绿帘透闪岩、绿帘绿泥岩、透辉透闪岩等组成,枕状、  相似文献   

7.
<正>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龙首矿位于金川硫化铜镍矿位于阿拉善地台西南缘,龙首山拱断束(褶断带)北部。南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走廊过渡带,北接阿拉善地台潮水中、新生代坳陷。本区不仅具有地台区主要基底层的特征,又受到北祁连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  相似文献   

8.
<正> 开阳磷矿围绕着洋水复式背斜产出。洋水背斜属于新华夏系第Ⅲ隆起带南西端的第二级构造单元。马路坪矿段位于洋水背斜的东翼中部。出露地层自下而上有前震旦系板溪群清水江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和金顶山组。下磷矿层产于陡山沱组上部,上磷矿层产于牛蹄塘组底部。  相似文献   

9.
<正>1区域地质特征重庆市五斗坝铁矿位于七耀山山脉南部,矿区位于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之万州红色盆地次级褶皱石柱向斜南东翼,区域上主要构造为石柱向斜、方斗山背斜。矿区位于石柱向斜南东翼,无次级褶皱、断裂。区内构造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309°329°,倾角43°329°,倾角43°61°。矿区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Q),  相似文献   

10.
八里塘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内的谢桥向斜南翼,由于受区域推覆构造的影响,矿区总体构造呈轴向近东西的不对称倒转褶皱形态,其两翼倾向倾角变化剧烈。煤矿深部构造为逆冲推覆构造区,上覆系统由阜凤逆冲断层及其分支断层的推覆构造断夹块组成,下伏系统由淮南复向斜次级褶皱谢桥向斜南翼原地系统组成。经估算位于F2断层(阜凤逆冲断层)下盘至-1200m水平的13-1、11-2、8-2、8-1煤层累计资源量约8000万t。  相似文献   

11.
广平煤矿区属典型隐伏煤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煤系地层总体呈一向斜构造,煤系地层保留的厚度在向斜边缘厚度大,往中、北部变薄甚至缺失。区内发育的广平推覆构造属于褶皱推覆构造,有倒转褶皱、“之”字形褶皱、复式背向斜褶曲和不协调褶皱等,区内断距大于20m的断层较少,5m以下的小断层和走向断层较为发育。分析认为广平推覆构造对煤层具有建设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道德 《地球化学》1972,(3):i001-i009
锡矿区位于某中生代拗陷带内。区内三迭纪地层(以石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广泛发育,并普遍受到不同程度褶曲作用。锡矿区一级褶皱构造有背斜与向斜,褶皱轴方向为北东。一级背斜构造又为次一级背斜构造(走向北西)所复杂化。同时在隐伏花岗岩体之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一、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该铀矿床位于华北地台西部的北西西向龙首山拱断带西段并产于侵入在早元古代龙首山群的伟晶状白岗岩岩体中。本区元古代地层包括龙首山群、墩子沟群和震旦系韩母山群。龙首山群是一套中深度变质的碎屑岩类以及碳酸盐夹基性火山岩夹层,如片岩、大理岩等,已知最大厚度为3600余米。作者通过对矿床围岩样品Rb-Sr等时线同位素分析结果得出,  相似文献   

15.
河南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主体构造格架的确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铭生  宋峰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1):23-27,38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传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山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横立山——黄桥向斜东段北翼。 区内自北向南依此出现志留系——三迭系地层、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5°、倾角60~70°。矿体赋存的围岩为中石炭统——中三迭统的碳酸盐类岩石。 矿区内岩浆岩为中酸性的浅成岩体及脉岩,按侵入顺序依次出现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花岗细晶岩等组成一个复式岩体。  相似文献   

17.
陈冬  聂瑛  胡森林 《江苏地质》2023,47(3):242-248
江苏沉积变质型磷矿带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东段,锦屏岩组是带内唯一赋矿地层,因其遭受过多期强烈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层序杂乱,勘查难度大。通过对磷矿带内各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查明区域早期复式褶皱构造控制着带内磷矿体的空间分布、厚度及品位,晚期复式褶皱构造制约着含磷岩系的总体分布;结合区域及各矿区的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覆盖区隐伏磷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模型,认为在面积性重力高异常区内,局部叠加剩余重力高异常,且伴随平缓正磁异常的地段是隐伏磷矿勘查的首选目标;通过钻探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为后续磷矿勘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中的主体构造格架是复式倒转褶皱系。中央是朱庄(河前庄)—板山坪—太平镇主背斜带,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倒转向斜构造。南侧为大庙—青山倒转向斜和张家大庄倒转向斜;北侧为石灰窑倒转向斜和彭老家倒转向斜。这一复式倒转褶皱系的发现及确立,对断陷带中二郎坪群及其相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海相火山岩型金、银、铁、铜、硫等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黑沟铁矿床位于甘肃省肃南县镜铁山一带,地处祁连山褶皱系北部,北与阿拉善地块和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相接,南与中祁连隆起带毗邻,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镜铁山铁矿的第二大矿区,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第七岩性段中,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而呈向斜构造形态。根据近年来黑沟铁矿床的勘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域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相关的找矿标志为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石蚀变标志。通过对黑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为镜铁山周边区域同类型铁矿的找矿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