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河下游沿程冲淤及溯源冲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为沿程冲淤与溯源冲淤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程冲淤主要与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变化有关,而溯源冲淤是由于河流下游基准面的变化,主要为河长的改变引起。这样,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可用一包括流量、含沙量及河长三个指标的多元线性方程来拟合。根据1950-1992年黄河下游各站3000m ̄3/s水位的年变化数据、黄河尾闾各年汛后的河长及年平均流量、年平均含沙量等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黄河下游各站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在黄河下游各河段应用效果较好。反映出沿程冲淤的影响,在洛口以上河段是显著的,并且为主要影响因素;溯源影响则在利津以下河段是显著的,影响程度超过沿程冲淤。  相似文献   

2.
刁口流路是黄河1964年至1976年期间的行水流路,在1976年黄河人为改道清水沟后废弃,在1992年将其作为备用流路。依据不同年份刁口废弃流路的高程测量数据,计算了不同时期刁口废弃流路的冲淤量,分析了刁口废弃流路不同时段的冲淤变化特征,探讨了刁口废弃流路冲淤变化的受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0年,刁口废弃流路河道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速率约为1.92×106 t/a;2000-2016年,河道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淤积速率约为7.99×106 t/a。刁口废弃河道的冲淤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2016年,以断面D20为分界线,向海一侧的河段呈现冲刷状态,河道槽蓄量增加;而向陆一侧的河段呈现淤积状态,河道槽蓄量减少。废弃河道的冲淤演化除受生态调水、海洋动力侵蚀等影响外,更多地受到河道周边油田开发以及两岸的农田和林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维持河道行水能力的角度来看,亟需对河道开展维护修缮,以保证刁口流路作为黄河入海备用流路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3.
黄河改道后河口至黄河海港海岸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8月,黄河经人工改道,由清8断面处向东北方向人海。改道后必然引起河口地区泥沙冲淤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黄河经人工改道后能否实现孤东油田油气资源由海上开采变陆地开采及对黄河海港冲淤变化的影响。通过改道前及改道后的四次测量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改道前后4年间,黄河口至黄河海港区域泥沙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研究天然河流,特别是潮河口段河流的泥沙中淤问题时,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数学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本文采用天然 积河道中缓变非恒定一维水流泥沙方程组建立了研究徒骇河感潮河段泥冲淤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时对河道进行了梯形断面概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对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冲淤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口门附近海岸为淤泥质海岸,是在河流动力与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影响黄河口海岸带冲淤演变的主要因素是黄河入海水沙量和海洋动力;此外,海平面相对升降、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特征、植被情况、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对海岸冲淤演变有着明显的影响.黄河...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河道固定断面高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曲线正交网格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进行河道冲淤定量计算的普适方法。应用1991—2012年黄河孙口-艾山河段河道断面高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应用本文方法、断面法和基于矩形网格的网格地形法计算了孙口-艾山河段的冲淤演化,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研究区河道冲淤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冲淤量差异较大。断面法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其计算误差主要源于未考虑河道宽度变化和断面方位与河道夹角的变化。基于矩形网格建模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主要由于现有断面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计算网格对于弯曲河道的控制不足,进而导致河道高程插值失真。本文方法考虑了河道河势与河长变化,计算网格与河道边界拟合较好,优化了河道高程插值方法,降低了断面方位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能够准确的计算河道的冲淤通量。  相似文献   

7.
徒骇河感潮河段冲淤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天然河流,特别是感潮河口段河流的泥沙冲淤问题时,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数学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本文采用天然冲积河道中缓变非恒定一维水流泥沙方程组建立了研究徒骇河感潮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时对河道进行了梯形断面概化。通过过河道子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徒骇河上游坝上处建闸后该河段在各级径流量影响下的冲淤变化趋势作出了模拟。  相似文献   

8.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2年来海床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是由大、小洋山两条岛链围成的喇叭口型的海域,是以落潮流为主、高含沙量、强潮流的潮汐水道,泥沙运动主要以悬沙为主。通道内潮流基本为东南-西北向往复流,潮流平均流速为1.0~1.5 m/s,最大流速可达2.0~2.5 m/s,平均含沙量在1.4 kg/m3。对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的水文地貌特性、海床冲淤演变以及冲淤变化原因等作了分析。结果认为,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程,陆域边界不断地改变,海床的冲淤演变也随着不断地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南淤北冲"的海床冲淤格局。洋山港竣工后三年又步入了稳定的调整期,冲淤变化幅度趋于逐年减小。  相似文献   

9.
在巴艚港水沙和冲淤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潮流对进出港水道泥沙的冲淤起决定性作用,风浪仅影响浅海泥沙起动和含沙量过程。径流集中在梅雨和台风雨季节,能加强巴艚港落潮流作用。巴艚港外水域冲淤基本平衡,港内水道略冲。两侧潮滩微淤。鳌江江南潮滩围垦后,巴艚港琵琶门断面纳潮量减少53.6%,落潮水体含沙量降低至工程前的1,16,水流挟沙力和含沙量同步下降,水道仍将保持工程前冲淤特性。  相似文献   

10.
古淮口岸线冲淤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凌申 《海洋通报》2001,20(5):40-46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古淮河口的动态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由于海面变化,黄河夺淮等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古淮口海岸线变迁十分复杂。黄河夺淮前,河口东迁缓慢;黄河夺淮后,河口岸线东迁速度加快;黄河北归后,此带岸线蚀退严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两次调查的实测资料和水下地形图,用动力地貌学方法对长江口三岛岸滩剖面的形态和冲淤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汊河口冲积岛岸滩有“江岸型”、“洲头型”和“潮滩型”三种基本类型;河槽变迁导致“岸滩发生数年周期的变化,岸滩的季节性变化受风、海面、潮差和含沙量等多种因子影响,台风和寒潮则引周期更短的“风暴旋回”,受植被保护的沼泽滩面的冲淤过程与光滩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输沙条件及其淤积延伸对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口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口输沙条件与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河床边界形态等因素的关系。初步提出改变黄河口的来水来沙过程及保持相应的河床形态,维持平均单宽流量3秒立米左右,约2500秒立米平均流量,可使河口主槽少淤或不淤,从而减缓下游河道淤积速度。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到达河口,泥沙问题是造成治理黄河全面规划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根本原因,必须探索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则黄河河口的治理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祥锋  刘苍字等 《海洋工程》2001,19(3):96-101107
选取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南北不同岸滩4个典型断面的样品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研究区控制泥沙交换和冲淤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潮流作用和潮流波浪混合作用,据此,尝试建立冲淤变化的协方差数学模型,经过对计算结果显著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研究区域的冲淤趋势为、整体冲淤平衡,局部略有冲刷”,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淤积平衡,冲淤平衡,冲刷平衡三种较为稳定的自然冲淤环境。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前沿潮滩对来沙锐减和海面上升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口前沿潮滩是上海市土地的重要来源,也是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其冲淤演变趋势与上述命运休戚相关。根据1970年代以来的地形资料,计算了河口口门地区潮滩面积在不同时期的自然增长速率;建立了潮滩面积增长速率同河流供沙条件之间的回归关系;探讨了河流来沙锐减和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下潮滩的冲淤趋势。结果表明:(1)近30a大通站输沙率和含沙量分别下降26%和31%,而河口前沿潮滩面积增长速率下降73%;(2)潮滩冲淤转换临界输沙率Qs和含沙量C(大通站)分别为2.6×108t/a和0.25g/L左右;(3)由于三峡工程等的影响,长江的输沙率和含沙量将下降到上述临界值之下,加之海平面的加速上升,今后几十年研究区潮滩将遭受侵蚀。  相似文献   

15.
床面冲淤计算机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林  孙志林 《海洋工程》2001,19(4):100-104
冲淤计算是河流,河口,海岸等水域中分析,预测床面变化的基础,利用非结构网络自动剖分技术形成覆盖计算区域的三角网,能较好地适应边界和特殊地形,基于高程内插建立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垂直三棱柱体作为基本单位计算不同时段冲淤量,从而提高计算精度,通过网络剖分,利用在计算区域内任意选择子域进行淤量的计算和分析。同时将生成的非结构网格直接有于二维床面冲淤数学模型,便于对每个节点的计算结果进行检证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估潮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在福建闽江口琅岐岛潮滩开展的不同季节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波浪、悬沙浓度)和现场冲淤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在夏季主要以粉砂和黏土组成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冬季则主要以砂和粉砂组成的粗颗粒沉积物为主;潮间带上部的互花米草盐沼总体以持续淤积为主,潮间带中部和下部表现出周期性的冲淤特征,总体以夏季淤积、冬季侵蚀为总特征,并且潮间带中部的冲淤变化幅度较潮间带下部大;冬季潮流流速、波浪作用及悬沙浓度均大于夏季,冬季潮周期内近底部悬沙以净向海输运为主,而夏季则以净向岸输运为主。综上所述,闽江口潮滩冲淤变化主要受动力过程控制,冬季波浪作用导致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被较强的潮流净向海输运,导致滩面发生侵蚀;夏季,波浪作用较弱,水体中的悬沙易发生沉降,较弱的潮流将泥沙净向岸输运,导致潮间带发生淤积。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冲淤及造陆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1855—1934、1934—1976、1976—2001年)及现今的冲淤速率。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造陆速率。1976年以前的造陆速率,主要由于黄河的输沙造成,1976年以后的造陆速率,除黄河的输沙因素外,海岸带的人类活动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世光 《海岸工程》1991,10(3):10-24
本文分析了刁口流路期亚三角洲在河道演变时和改道后,不同时段泥沙冲淤塑造特点及其演变。研究了亚三角洲扇形体逐渐向长椭圆形演化的过程。冲淤量和速率,指出被冲蚀的泥沙主要向20m水深以外的海域运移。  相似文献   

20.
自约6ka前我国海岸轮廓形成以来,海岸线主要呈淤进状态,在距今6-3ka前,因黄河等河流泥沙主要填淤平原洼地,岸线稳定微涨,在距久3ka至20世纪60年代,河流以巨量泥沙使海岸线,尤其是低平的平原海岸线迅速外移;最近30a来,因为黄河等河流入海水沙大量减少,造成目前除行水河口处涨外,多数岸段转为侵蚀或稳定,且被侵蚀岩线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变化导致了新淤土地的减少,也破坏了原有的沙滩、湿地资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海岸侵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