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藏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  张居和  冯子辉  黄春艳 《沉积学报》2004,22(Z1):118-123
介绍了四项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高温气相色谱技术把原油组分的分析范围从C1~C40提高到C1~C100;含氮化合物分离测试技术,实现了对原油中微量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色质绝对量定量检测;储层油水层划分技术开发出了判别油水层技术;原油开采动态监测气相色谱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四层原油产能配比实验方法.这些技术经过在大庆油田两年多的实际应用,在稠油类型、油源对比、油气运移、油水层划分、油井产能监测等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原油中常见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复杂混合物分离分析技术,该技术在分离石油烃类化合物方面显示出比传统一维色谱-四极杆质谱分析更强的优越性。通过不同类型原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建立生物解降原油饱和烃组分和轻质原油烃类组分(饱和烃与芳烃)的分析方法,得到了甾烷、萜烷和芳烃化合物的二维平面点阵图和三维立体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原油的萜类化合物和轻质原油的饱和烃与芳烃同时分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许多在普通一维色谱分析中不能分离或分离效果不佳的共馏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油藏色谱指纹非均质性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田开发动态地球化学监测的基本地质概念模型出发,应用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理论,分析了不同地质时期原油色谱指纹变化的地质因素。通过指纹GC/MS鉴定和实验模拟地下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开采条件,分析了油藏开采过程中色谱指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油色谱指纹稳定性主要和化合物的性质、含量以及色谱柱分离度有关。油藏开采过程中,适当碳数范围内的原油色谱指纹在井底和井口的不同温度条件下以及同一单层在一定的观测时间范围内具有稳定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拓原油色谱指纹在油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重稠油非烃馏分含氮硫氧化合物的综合色谱分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原油及油源岩非烃馏分的研究是有机地球化学的薄弱环节,至于有关重要稠油非烃馏分的地球化学研究报道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稠油非烃馏分含氮硫氧化合物的色谱分离分析方法主要与重稠油非烃馏分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分子量和化学性质有关,因此分离方案常常是多步色谱分离方法的有机组合。本采用多步分离,梯度洗脱的综合色谱分离方案,目的在于将主要杂原子化合物与组成原油总体的烃类和含硫芳香化合物分开,减少非烃杂原子与吸附剂的持续时间,该方案能很好的兼顾重调油中化合物种类多、分子量跨度大、极性变化范围大等特性,并且有效地分离出重现性好可用于地球化学研究的含NSO类化合物。这种方案将会给重稠油非烃组分化学研究带来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5.
牛琮凯  侯读杰 《地球化学》2021,50(5):463-477
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组成与结构信息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石油运输和炼化以及环境保护.目前,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对大分子含硫化合物的结构认识相对薄弱.本次研究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含硫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方法,总结了各方法的原理、实验流程、优缺点、应用和意义.含硫化合物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转化方法和柱层析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噻吩类、硫醚类、亚砜类、硫醇类以及含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高分辨质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对高分子含硫化合物表征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而言,对高分子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来源、成岩演化过程及其生物标志物等信息的研究相对欠缺,建议加强对低成熟高硫原油的研究,探索高分子含硫化合物的赋存形式和地球化学意义,为石油勘探开发进一步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油层主要为轻质原油(轻油)层。含轻油砂岩岩心颜色浅,具较浓油气味,普照浅黄色,二次观察含油颜色不明显,油气味变淡或消失,二次荧光普照无荧光颜色。轻油密度范围为0.79~0.82 g/cm3,粘度为1.60~5.40 mPa·s。轻油全烃最大值一般大于0.50%,比值大于3.0。热解分析总烃含量值大于2.00 mg/g,原油轻重指数为2~6。轻油气相色谱分析反映碳数分布范围为nC8-nC25、主峰碳数为nC18-nC20,进行二次气相色谱分析,色谱呈直线形态。利用单位重量储层的含油量与有效孔隙度交汇图版可识别出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将原油轻重组分指数与原油的密度、粘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原油类型判别标准及图版,实现轻油层及稠油层的判别。根据静态产能指数和动态产能指数识别高产、工业、低产和偏干4类油层,预测符合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7  
刘洛夫 《沉积学报》1997,15(2):184-187
在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中成功地分离并检测出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链基咔唑类,而链基苯并咔唑和链基二苯并咔唑则未被发现。链基咔唑中以二甲基咔唑、C3-咔唑和C4-咔唑为主。在甲基咔唑和二甲基咔唑中又鉴别出多个异构体。甲基咔唑中G2 G3含量相当,而二甲基咔唑中G3占优势。在我国,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刚刚起步。实践证明,该类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可靠的、专属性强的标志化合物。通过本项研究,我们认为群4井原油已经历了长距离的运移。  相似文献   

8.
有机污染物稳定同位素在线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识别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转化,在线的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问题.本文评价了目前已经开发的6种在线测定单体稳定同位素仪器的发展动态,包括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GC-IRMS)、液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LC-IRMS)、直接引进-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计(DI-GC-IRMS)、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计(GC-qMS)、气相色谱-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计(GC-MC-ICPMS)、气相色谱-光强衰荡光谱仪(GC-CRDS).提出了在线测试中的5个值得注意的问题:①样品的预富集;②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分离;③多种仪器和多种方法选择使用;④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开发;⑤安全保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直接注入而不经过燃烧的有机污染物同位素测试技术,例如GC-qMS和GC-CRDS技术;二是继续开发研究GC-MC-ICPMS测定有机氯和有机溴同位素技术;三是快速研制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的国际标准物质.本文认为,在进行单体化合物同位素研究时应作多元素的同位素分析,而其最优的选择是采用直接样品注入而不经过燃烧的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9.
刘逸  王占生 《沉积学报》1997,15(2):145-149
运用棒色谱TLC-FID和油显示仪OSA对塔中四号构造TZ4、TZ402及TZ401井石炭系岩芯进行密集采样分析(约3个/m),并选择典型原油进行GC、GC/MS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储层油族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可分为三段:CⅢ1(油层段);CⅢ2CⅢ3(油水同层段),CⅢ2CⅢ3中局部含油率较高的层段可能有试油价值。推测原始油藏可能受喜山阶段的构造运动破坏,CⅢ3油气发生过自西向东的再分配,CⅢ2油气则沿断层向上溢出,形成现今具两期古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格局。据横向上存在的成熟度差异,推测来自下古生界的主力油源注入方向可能是由北西向南东;但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资料反映TZ401井所在的1号高点可能有另一次要的源自上古生界的原油混入。  相似文献   

10.
气相制备色谱(pGC)作为分离、纯化高纯度单体化合物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国外地球化学方面已有众多关于化石燃料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实例,而国内这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选取富含丛粒藻烷类生物标志物的茂名油页岩特殊样品,尝试对非烃馏分中的目标化合物开展分离、富集和纯化、制备。在经过硅胶/氧化铝柱色谱初次分离后,取非烃组分进行纯硅胶柱色谱二次分离,之后再采用气相制备色谱开展精细分离和纯化,成功制备出非烃组分中3个与丛粒藻烷相关联的目标化合物,纯度高达95%以上。以此为例,介绍了气相制备色谱的使用原理和目标化合物分离、富集、纯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 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 αα)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萃取法从胜利油田孤岛原油中分离得到浓缩的含氧化合物,再用柱色谱分离得到有机硅及其它组分。用红外、电子能谱、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鉴定了有机硅组分。鉴定出的有机硅化合物有硅Si3-Si7的甲基硅氧烷和Si3-Si5的环甲基硅氧烷以及三甲基硅的衍生物。资料表明:在高等和低等生物体中还不能肯定含有Si-C键的有机化合物。因此,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是原油无机成因的一个证据。本文还简要讨论了位于勃海湾盆地孤岛原油的无机成因的地质环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氮是原油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赋存在非烃和沥青质中,依据其极性差异分为碱性与非碱性2种类型。相较于其他组成元素,原油氮同位素的研究非常有限,不同极性含氮组分的氮同位素特征研究更是缺乏。本次研究应用杜马斯燃烧法原理,利用EA-IRMS连用技术测定了江汉油田6个原油样品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δ~(15)N和δ~(13)C。结果表明,不同极性含氮化合物的氮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碱性氮的δ~(15)N为9.7‰~11.8‰,明显轻于非碱性氮(11.4‰~14.5‰),原因可能是2种含氮组分的形成机制不同,碱性氮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δ~(15)值主要受原始母质的影响,而非碱性氮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富集,氮同位素值更重,利用氮同位素有益于进一步明确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演化机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αα) 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5.
高温气相色谱与石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相色谱最高柱温主要受柱系统技术水平的限制。使用耐高温如400℃以上的固定相,改善配套部件的某些性能,可以将传统气相色谱的柱温提高到325℃以上。高温气相色谱的应用将为高分子量烃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分离鉴定手段。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论述了高温气相色谱在原油的模拟蒸馏、高蜡原油分析及石蜡产品表征等几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等技术分析鉴定了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下第三系原油和生油岩饱和烃中的甾、萜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并利用甾、萜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和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油、岩的生物先体性质,将其做了分类对比,确定了沙河街组、东营组和前中生界潜山原油的原生性和次生性。  相似文献   

17.
合采油井产量贡献液相色谱监测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合采油井各生产层段产量贡献是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参数,现有测试该参数的技术都存在着成本高、精度低等缺陷。根据不同油层芳香烃分布规律,以及反相液相色谱对芳香化合物良好的分离效果,紫外、荧光检测器对芳香化合物检测的高度选择性和灵敏性,建立了合采油进产量贡献芳香烃液相色谱监测技术。实际监测结果与单层采没实践、试油产量和单抽作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河套盆地历经40余年的勘探,近年来,在临河坳陷取得了油气发现与突破。通过对临河坳陷吉西凸起庆格勒图地区庆浅1等4口钻井原油物理性质、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4口钻井原油为稠油,是深部正常原油沿断裂运移到浅部形成的轻微降解次生稠油。4口钻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全油碳同位素为-28‰~-24‰,饱和烃气相色谱呈单峰型,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萜烷类化合物以伽玛蜡烷为主,规则甾烷呈现出以C_(27)甾烷占优势的"L"型分布特征,指示其烃源岩为陆相强还原性高盐度沉积环境,有机质母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同时存在高等植物的贡献;饱和烃气相色谱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指示原油处于成熟阶段。萜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研究区原油与古近系临河组烃源岩差异明显,与白垩系固原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裂解过程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大量裂解生成气态烃之前,原油中的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已经开始裂解,以C1+5烃类裂解成C6~C14化合物为主。随成熟度的增加,C6~C14化合物进一步转化为C1~C5化合物,并伴随苯系物的产出,最终形成甲烷和裂解沥青。在正构烷烃的裂解过程中,苯及其同系物的丰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可以作为原油裂解程度的潜在判识标志。此外,利用同样的实验条件对正十六烷进行了对比模拟实验,其产物的组成和变化特征与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原油物性、化学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特征,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各层系的原油划分为2组:一组是储集在侏罗系及以下层系的原油(下层系原油),另一组是储集在白垩系及以上层系的原油(上层系原油)。同一组原油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相似,而不同组的原油则相差较大。下层系原油为同一来源,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上层系原油亦为同一来源,主要来自侏罗系。利用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对该区进行油源划分和对比的结果与用密度、粘度、原油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所得到的结果完全吻合,可见含氮化合物也可以用于原油类型划分和油源对比方面的研究。最后建立了车排子凸起的油气成藏模式:车排子凸起紧邻凹陷,油源条件充足;构造位置有利,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该区发育的众多断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遇到不整合面则发生侧向运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Z"字形或呈阶梯状的运移路线,最终形成油藏类型多、含油层系多的成藏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