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南疆西部15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沙尘天气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南疆西部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春季为南疆西部沙尘暴及浮尘天气出现最多的季节、扬沙天气出现次多的季节,分别占全年沙尘暴、扬沙、浮尘的49%、38%、43%;夏季为扬沙天气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沙尘暴、浮尘天气出现次多的季节,分别占全年沙尘暴、扬沙、浮尘的35%、43%、35%;冬季为低频季节,发生占比分别为7%、6%、14%。南疆西部沙尘天气呈东多西少特征,山区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少于平原,浮尘天气平原地区分布均匀,沙尘暴、扬沙平原东部和南部区域多于平原腹地。沙尘天气日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浮尘年际变化周期显著,其次为扬沙与沙尘暴,1984和1977年为沙尘暴、浮尘统计定义上的突变年份,扬沙存在2个突变点,分别为1982和1992年。沙尘暴和扬沙的主导风向为偏西北风,浮尘主导风向为偏东北风,主导风向与地形影响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2.
哈密地区风沙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哈密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用地面资料多功能应用系统(SDMAS),对1961~2000年共40年哈密风沙天气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沙尘暴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天气中扬沙最多,占61.6%;沙尘暴次多,占22.1%;风沙大多发生在春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最少;60~70年代是风沙高发时段,80~90年代(1983~2000年)风沙日数明显减少;风沙主要发生在15~21时,中午到午后最为集中;沙尘暴产生在6种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71—2010年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多项式拟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Yamamoto法等分析了1971—2010年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⑴呼和浩特各地区扬沙、沙尘暴日数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西到东呈现出高—低分布特点。⑵春季(3—5月)是扬沙、沙尘暴天气现象最频发季节,不频发时段是秋季(9—10月),沙尘暴的季节分布基本上是春多秋少。⑶从年际分布特征来讲,扬沙、沙尘暴日数总体呈现显著地下降趋势,但在总体下降的同时到21世纪初期又有所上升。⑷扬沙日数序列研究时段内显著存在着5~8a周期振荡;沙尘暴日数序列的周期特征不明显。⑸通过突变检测得知:沙尘天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突变减少,之后整体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⑹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地区扬沙、沙尘暴发生最多,80年代沙尘天气在逐步减少,90年代达最少,到了21世纪前10年扬沙、沙尘暴发生日数均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4.
以呼和浩特地区35年(1971—2005年)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呼市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点,以及与降水量、气温、大风日数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浮尘,在年际、月变化上具有一致性。沙尘天气的发生与降水量呈反位相,春季扬沙与同期降水量呈明显负相关。沙尘天气总体上与前冬平均气温和同年2月气温呈负相关;土默川平原全年沙尘暴日数与3、2月温度差呈正相关。春季沙尘天气与同期大风日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的浮尘日数在西部偏北和偏南地区分别有两个高频区,扬沙与沙尘暴日数的高频区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扬沙并沙尘暴日数呈总体下降的趋势,沙尘日数总体增加仅出现在个别地区。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期。沙尘暴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较夜间更易发生沙尘暴,发生沙尘暴初始时刻的峰值出现在午后15h-17h。近47a来山西省的沙尘日数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沙尘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若干问题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利用贺兰山地区沙尘暴历史资料和综合观测资料 ,对大气背景、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发生期间的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质量谱、大气总悬浮颗粒 (TSP)及粒径分布、微气象、分光日射观测以及沙尘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处理 ,分析了该地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形成规律 ,气候变化特征和贺兰山的影响。并综合研究了沙尘气溶胶尺度谱特征、光学厚度和化学组分等变化特征 ,提出了若干结果。  相似文献   

7.
陕西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向杰  胡春娟  田武文  郭菊娥 《气象》2003,29(12):38-40
利用1971~2000年30年陕西94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沙尘天气预警业务服务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对陕西沙尘天气及其所包含的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做简单论述。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沙尘天气北部多南部少,沙尘暴主要出现在陕北;陕北北部沙尘天气以扬沙为最多,陕北南部、关中、陕南以浮尘为最多;陕西沙尘天气冬春季多,夏秋季较少,尤以4月最多,9月最少;陕西沙尘天气30年来呈减少趋势,其中,沙尘暴减少趋势最明显,浮尘减少趋势较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9年3月-2010年3月大同国家基准气候站20m气象梯度塔的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及PM10质量浓度数据、气溶胶散射系数数据,分析大同地区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在沙尘暴、扬沙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较大,浮尘较小。气温在沙尘暴期间受冷空气的影响迅速减小,而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长短波辐射的强弱和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相对湿度在沙尘暴期间基本上呈递增态势,结束后比发生前相对湿度增大,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与温度完全呈现出反相关关系,且相对湿度均较小。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条件下依次递减。沙尘暴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拐子湖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统计了每月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日数,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拐子湖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⑴拐子湖地区1960—2017年共出现4989d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出现了453d,扬沙2841d,沙尘暴1374d,强沙尘暴302d,特强沙尘暴19d;⑵总体来看,沙尘天气由1月开始逐月增加,到4、5月最多,然后逐渐减少;春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夏季,浮尘秋季出现最少,其他均是冬季出现最少;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80年代出现较多,然后逐渐减少,减少幅度大于增加幅度,总的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1.
贺哲  王蕊  梁钰 《河南气象》2005,(3):11-12
对河南省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发现:河南省沙尘暴在东部平原地区发生频率高于西部山区,在驻马店以北,年沙尘暴日数为1的等值线基本上与地势海拔100m地形等高线相吻合;沙尘暴的多发地区,沙尘暴日数年际变化在多数年份较为剧烈;河南省沙尘暴沙源并非全部来自省外,省内下垫面沙尘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沙尘暴的发生与降水量关系极不明确,但在部分年份与月最长无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监测系统获取的试验数据,对拐子湖地区2011年4月份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中贴地层微气象要素和输沙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气高温干燥,地表高温低湿、气压下降,风速增大是沙尘暴来临的前兆;沙尘暴过程中风向和风速相对稳定,气压、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会明显下降;地温下降速度较慢,土壤湿度略有上升;输沙量主要集中于距地表50cm以内高度层,在0-20cm高度层里输沙量呈增大趋势,20cm以上随着高度升高含沙量逐渐下降;跃移沙粒输沙量的空间分布与风向频率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蠕移输沙量的方向分布比较复杂,同风向分布有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对沙尘暴预报和沙源区的防风治沙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逐日8个时次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分析了2002年全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2年出现的12次沙尘暴过程以3月18~22日的强沙尘暴过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我国北方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日数最多。另外,2002年我国沙尘暴高频期集中、早春多于晚春。主要原因是前期北方持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3—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十分频繁且强度较强,4月下旬—5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几次较大范围降水,5月中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且位置偏东。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国共出现了11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4次、强沙尘暴1次,是沙尘天气频次明显偏少、强度明显偏弱、影响范围明显偏小的一年.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过程明显少于近6年的平均值,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远少于2000、2001和2002年,该季累计出现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总站日数较2000~200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少4~7成,创近6年的最低值.分析表明,2004/2005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雨雪偏多,地表积雪偏多,土壤表层湿度偏大,是导致2005年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强度偏弱的主要原因.此外,冬末春初北方气温偏低,土壤解冻晚,延迟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造成早春沙尘天气显著偏少,沙尘多发期偏晚.  相似文献   

15.
2006-09-21陕北强对流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大同地区30a(1971年~2000年)气象资料及1990年~2004年逐日大风、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大同地区的风沙特征。风沙的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春季,西部、北部平川区多于东南山区,强度较大、破坏力较强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风沙尘暴多出现在12时~20时之间。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起沙近地层动力学阈值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沙尘暴探测与监测试验站2008年和2009年春季沙尘和近地层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晴天、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入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的演变,并利用两层高度沙尘浓度差,区分局地起沙和非局地起沙,有效地避免了沙尘水平输送引起的起沙阈值的低估。结果表明,起沙前,摩擦速度和沙尘浓度数值都较低;临近起沙阶段,摩擦速度迅速增大而沙尘浓度基本保持不变;起沙时,摩擦速度数值较高,沙尘浓度迅速增大;沙尘天气减弱阶段,沙尘浓度随摩擦速度近似呈线性减小。科尔沁沙地春季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分别为0.62m.s-1和9.5m.s-1,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阈值依次略有增加。与晴天天气相比,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艳  李勇  蔡芗宁  邹旭恺  乔林 《气象》2010,36(1):59-65
利用全国673个站每日8个时次的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和T213模式产品,分析了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6年沙尘暴、强沙尘暴范围偏大、沙尘天气强度偏强;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17次)偏多、强沙尘暴过程(5次)是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2006年4月9 11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影响范围和强度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位;沙尘多发期长、结束晚。2006年春季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致使地表层解冻快,土质疏松;降水偏少,地表干土层增厚,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6年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且势力较强,蒙古气旋活动频繁。前期偏暖少雨与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是造成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强度明显偏强且多发期结束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河套地区春季扬沙天气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柏晶瑜  于淑秋 《气象学报》2003,61(5):600-605
通过对河套地区扬沙日数、冷空气活动及固定地段土壤湿度的研究 ,探讨了冷空气活动和土壤湿度对河套地区春季扬沙天气频次的影响。结果表明 ,春季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扰动能量 ;同时 ,强冷空气活动较大的风速 ,为扬沙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条件 ;土壤湿度偏小、土壤干燥疏松也是河套地区扬沙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积雪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源区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与北京沙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冬季源区积雪减少(增加),很可能导致春季沙尘日数增加(减少),作者认为冬季积雪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春季北京沙尘天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业务系统由沙尘天气资料库、沙尘天气监测、沙尘天气预报和沙尘天气服务4个子系统构成,是一个具有较好物理基础、较强监测预报服务能力、较高自动化程度并具有西北区域沙尘暴气候特色的综合业务系统,业务试运行期间,在2003、2004年春季几次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系统为西部大开发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