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2.
1981年7月国际地球物理和太阳—地球数据中心的 Robert A.Ganse 和 John B.Nelson编辑的、包含地震破坏情况和受害者数目在内的、公元前2000年到1979年的重要地震目录公开出版。(注:公元前2000年的地震是苏联土库曼阿什哈巴德附近的一次强地震,它是用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活动的统计与分析应该以构造单元为研究对象,若以国界、省界为边界来统计分析地震活动规律,无法从地球动力学角度进行解释。为了探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主要范围为中国大陆以及受印度板块碰撞影响的欧亚板块大三角地区,包括帕米尔—贝加尔湖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地)8级左右地震发生的时间规律性,表1列出了该地区1900年以来28次7.8级  相似文献   

4.
据2012年2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报道,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数值模型,有助于解释地震与引发地震的强应力之间的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将对地震长期预报产生深远的影响.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球科学系教授Holt博士和Ghosh博士,使用他们的模型来解释作用于地球构造板块的应力.根据他们所撰写的"全球动力学模型用于板块运动及其驱动力模拟"的研究论文,这些引发地震的应力不仅存在于地震频发的板块边界,而且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尽管目前对于板块内部的应力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5.
科普图书《地球内部的奥秘》系由苏联莫斯科内部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该书由苏联的阿拉巴吉和米利尼丘克撰写,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学联合委员会地质矿物学博士沃利沃夫斯基审定。该书为32开本,共136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科学及其发展情况。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全书分成九章:《火山喷发》;《地震》;《我们的星球是怎样构成的》;《地球的成分》;《重力场》;《地球磁场》;《地球热场》;《目前还只是假说》;《地下宝藏》。现将该书《地震》一章节译如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苏联《地球与宇宙》杂志1979年第4期刊载一篇介绍苏中央地震观象台的报道,摘译如下:奥勃宁斯克(Обнииск)中央地震观象台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69年改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系统地观测地震和重力场、地倾斜及地形变。尽  相似文献   

7.
苏联《地球物理》杂志1979年第9期刊登了索罗维也夫的文章,介绍了苏联1978年举办的一些地震及抗震建筑科学讨论会及其有关情况,摘译如下:苏联在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建立了专业地震研究所;而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尽管也很需要,但尚未有这样的研究机构。目前,苏联大约有60个科研单位正从事着  相似文献   

8.
1 基本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北京时间)日本新泻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置:373°N,1390°W,震源深度33km。据美国地质调查局NEIC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6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的震级为68级。目前已发生有感余震共计440多次。2 构造背景  日本位于著名的环太平洋——被称为火环的地震活动板块边界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与几个不同尺度的构造板块相互运动有关,包括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海板块以及阿穆尔河板块。10月23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东大约350km的鄂霍次克海板块内,在该海沟处,太平洋板块…  相似文献   

9.
经苏联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地学部和地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批准,由“苏联科学院分院”出版社(塔什干)出版的三本俄文版地震专著,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地震研究的成果,以及塔什干大地震和两次加兹利地震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1.《乌兹别克斯坦的地震研究》此书于1979年出版,全书分为4章,即: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划;②震源区研究;③震源参数特征;④观测仪器和方法。2.《1966年4月26日塔什干地震》此书于1971年出版,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含5章,即;①地震效应和地震显  相似文献   

10.
陈yong 《中国地震》1990,6(1):10-15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二十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郑福婉  艾买提 《内陆地震》1990,4(3):287-288
1985年出版的“新疆地震资料汇编”的地震条目中,有1882年和1889年两条7级地震,震中烈度8—9度,按其震中位置,两次地震分别位于和田、墨玉县交界处和叶城县城北,均处于昆仑山前的塔里木盆地,对此存有不少疑义。为此,我们查阅了我国、美国、苏联、世界资料中心等编辑出版的地震目录,包括195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7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编“中国强地震简目”;1977年“苏联新的强震目录”;1982年由固体地球物理世界资料中心N.V.Kondorskaya和N.V.Shebalin主编的报告SE—31;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1987年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本文研究根据MIT-P08地震数据,结合板块构造边界、地震活动分布、海岸地形数据等,基于GOCAD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对西南太平洋板块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进行三维解释.地震层析成像显示汤加—斐济地区地幔至少存在三个"高速"异常体.早期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穿过地幔转换带,并进入下地幔,最大深度达1600 km.三维构造模型揭示了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在深度600~800 km处存在断折形变,该俯冲板片去褶皱恢复后,测量其俯冲的最大位移达2600 km.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开始快速俯冲的时间至少在30 Ma之前,平均移动速率约为68~104 mm /a.俯冲板片三维构造重建和恢复,可以有效揭示俯冲板片几何学、运动学,为研究深源地震成因、地球深部变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约束.  相似文献   

15.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后记     
1985年美国《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杂志出版了一期专辑(Vol.122 N0.2—41984/85),刊载了一些多震国家有关地震水文学和地震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计32篇。这些论文一部份选自1983年12月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有关地震水文学和地震化学专门会议上提出的论文;一部份选自1984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论文;还有一些文章是作者专门为专辑撰写的。该专辑的文章主要有三方面内容:有20篇文章是关于苏联、日本、中国和美国现场  相似文献   

17.
1.地震的机制就地震预报的依据而言,首先要弄清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有一种叫做板块的薄皮覆盖着地球。它虽然很薄,如果地球像鸡蛋那样大,那么,它就同蛋壳的厚度差不多;但当这种板块旋转移动时,彼此之间就会发生碰撞和挤压,并且最容易在相互挤压的地方发生大地震。具体地说,处在最前列位置的岩石受到挤压而破裂就是地震。因此,可以肯定,地震已发生了几千万年,在今后的几千万年里仍将继续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本身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了1962~2016年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带俯冲带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时段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的25次强地震活动(MS≥7.5)有21次都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表明该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最后讨论了这种相关性可能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9.
苏《火山和地震》1979年3月号载文介绍了苏联第六次研究地球动力实验场现代地壳运动的边缘学科会议情况,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四川得荣县与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交界地区分别发生MS5.2和MS5.9地震.这两次主震连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589次M≥1.5余震,构成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该序列的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横断山脉的三江构造带地区,地处川滇菱形块体西边界,当地有多组交错的活动断裂.为了了解这一震群序列的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区的构造动力环境,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建立了分区速度结构模型;使用Loc3D(川滇走时表定位软件)重新测定该震群序列中10次MS4.0地震的位置,利用双差法对该序列中的更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地震矩张量的时间域反演方法获得10次MS4.0地震震源机制的矩张量解.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NW向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7~15km深度的基底层,整个序列的震源分布长度约17km,横向宽度约7km;震源分布在横剖面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的断裂带内,其中,NE倾向的主干活动断裂及其北东侧一条SW倾向的次级断裂分别控制该负花状构造的两个侧边.本研究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序列所有MS4.0地震均是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中段在近S-N向—NNE-SSW向拉张作用下的正断层作用的结果,右旋走滑作用并不明显.这与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右旋走滑为主、正断倾滑为辅—并不吻合.这种不一致可能暗示震区的现今构造运动与以往有所不同,为进一步研究青藏亚板块东南隅与缅甸亚板块以及印度板块交界地区的现今构造动力学提出了问题与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