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毅  徐雁前 《沉积学报》1996,14(A00):198-205
本文对毕家山铅锌矿床和围岩中可溶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矿床中有机质的性质,来源和成熟度,进而探讨发矿床中有机质的原始运移形式,成矿溶液可能的成因以及矿床形成的环境。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主要属水生生物和细菌成因,它起源于灰岩矿源层,其原始形式可能为腐殖酸。  相似文献   

2.
在岩溶及其伴生的成矿作用发生的同时,来自溶解岩石中被分离出的有机质、地表水携带的陆生植物及由含矿卤水自深部或它地搬运的有机化合物与其它岩溶液填物一起沉积于岩溶洞穴中.根据它们的不同来源及受到岩溶成矿的影响程度,可区别出改造型、继承型、搬迁型、原生型有机质.由于有机质的热稳定性低,因此能较好地反映岩溶的性质、演变过程及其中成矿的特点.研究岩溶型铅锌矿床中有机质的类型、变化、分布规律,有助于矿床成因研究,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3.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是铅锌矿床中重要类型之一。在系统论述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背景、地球化学和矿床类型的基础上,分别阐明了沉积喷流型(SEDEX)、密西西比型(MVT)和砂岩型(SST)3个成矿系统的成矿要素、作用过程、矿床和异常组合以及成矿模式。对3个铅锌成矿系统作了全面对比,获得一些认识:(1)SST矿床的矿化表现为对构造和高孔隙度有利岩性而不是地层层位的依赖性;(2)云南会泽碳酸盐型铅锌矿(MVT)成矿物质除热卤水沉淀来源外,还有火山岩系的提供,属后生混合流体成矿作用;(3)沿古陆边缘同生断裂构造发生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作用为SEDEX型铅锌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裂谷伸展期常有“双峰式”火山活动,提供部分矿源、热源、水源;同生断层长期活动提供热水循环通道和矿质沉积场所;(4)风化剥蚀的变质基底为三者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热卤水在盆地中经过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段毅  马兰华 《矿物学报》1996,16(1):82-88
本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毕家山铅锌矿床各类围岩和矿石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有机质丰度成矿金属元素含量,有机质演化与矿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成矿物质的来源,为毕家山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有机成矿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 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 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 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 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 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 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 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 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 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6.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7.
林兵  程海生 《现代地质》1992,6(2):150-15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甘肃西成铅锌矿田毕家山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矿床成因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成矿金属物质主要取自基底地层,而不是含矿层。地层地球化学和铅同位素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论点;(2)该矿床矿石硫主要取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硫;(3)矿床成矿流体的水主要来源于渗流加热的大气降水和部分回灌的海水;(4)该矿床应属于同生热液沉积-动力分异热液强改造型层控铅锌矿床。本文并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以便直观地了解该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探讨过菌藻生物与形成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预富集作用。然而,生物成矿作用是一个随地质作用的发展而发展演化的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床中的矿化生物以及矿石中的吸附有机质,证实它们源自菌菏生物,结合非打开性的红外和荧光光谱方法以及打开性的GC-MS分析,重点研究了矿床中发现的有机包裹体,检测出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证实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也源自菌藻生物。根据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特征,矿石中成矿元素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中所古的金属元素,论证了这些源自苗藻生物的有机质、有机流体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还原沉淀作用,建立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
金顶铅锌矿形成于新生代,是中国最大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因此倍受国内外矿床学家关注(Xue etal.,2000)。矿区中常见沥青、重油等有机质,且呈不同形态分布在矿区矿石及围岩中。有机质对于铅锌等金属元素的运移、富集、成矿往往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金顶矿床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对于研究金顶铅锌矿床成因有着极为  相似文献   

10.
张浩  李威  郭阳 《地质找矿论丛》2010,25(4):319-32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两种峰型,具弱奇偶优势;萜烷化合物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低盐度环境,其成熟度较高;样品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这可能与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有关,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砂岩型矿石共生有机质的成熟度略高于角砾状矿石赋存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系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  相似文献   

11.
金顶铅锌矿床是60年代发现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目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仍有大的分歧,主要是:(1)热液充填交代型”或层控型后生矿床;(2)沉积-改造型矿床;(3)冷水介质中的同生沉积矿床;(4)喷流(热水)沉积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喷流成因机制以阐明矿床和矿石的时空分布及砂岩型矿石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2.
西成矿田泥盆系铅锌矿床中的有机成矿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西成矿田是秦岭多金属成矿带最重要的铅锌矿田之一.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和有机分子与金属元素的关系、矿石、围岩及与矿石共生的炭沥青的元素分析及有机流体萃取金属元素的模拟实验方面出发, 探讨了有机质在西成铅锌矿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 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硅质岩和灰岩), 主峰碳数均为nC18, 中间支链烷烃、伽玛蜡烷、胡萝卜烷系列含量比非矿化岩石高; (2) 与矿化有关岩石(硅质岩和大理岩) 的生物母源以菌藻类低等生物为主, 并有陆源母质混入, 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 矿床中存在来源相同或相似的异源有机质; (3) Pb、Zn元素与芳烃、氯芳沥青“A”、非烃+沥青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非烃、有机硫、有机硫/(有机碳× 1.22) 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Pb、Zn元素与正构烷烃、甾萜烷、胡萝卜烷等有机分子丰度具正相关关系, 而与w(∑C22-)/w(∑C22+)、w(三环萜烷)/w(四环萜烷)、w(C20+C21)/w(C23+C24)及w(萜烷)/w(甾烷) 等有机分子比值具负相关关系; (4) 炭沥青与围岩、矿石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后期改造成矿作用中, 炭沥青与矿石有紧密联系, 有机质和成矿元素一起在改造成矿期抵达成矿部位并参与了成矿; (5) 模拟实验表明, 在热水流体中, 有机水的加入增大了对Pb、Zn元素的溶解能力, 增加了岩样释放成矿元素的能力, 有机质在热水流体运移过程中确实对成矿元素发生了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生物有机质在西成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彭红  蔡冰堰  陶平  李明琴 《贵州地质》2014,31(4):256-260272
通过对天桥铅锌矿床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天桥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围岩等的稀土元素组成特点相似。∑REE相对较低,LREE/HREE比值较大,稀土配分曲线呈富轻稀土的右倾型曲线。Eu负异常明显,Ce具弱负异常特征。(2)矿床成矿物质流体多来源。受陆源影响较大,主要来自上地壳,且可能主要来自赋矿地层及围岩;无大洋地壳和原始地幔来源。(3)成矿作用为热液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14.
卢庆兰 《矿物岩石》1993,13(1):59-59
笔者在研究辽东地区铅锌铜隐伏矿床过程中,发现了几种少见的金属矿物(硫铋铜矿,银锑黝铜矿,硫铜钴矿)。经初步研究现简述如下: 1 矿物空间分布几种少见金属矿物在区内分布较普遍,限于工作程度关系,初步查定这些矿物产出于石湖沟、正沟门、盘岭等地(表l)。银锑黝铜矿比云南的含银量高155倍,为国内少见的含银高的银锑黝铜矿。表3银锑黝铜矿电子探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滇中约40000km~2范围内铅锌矿床(点)的调查,重点解剖其中的8个典型矿床.结果表明:滇中地区铅锌矿主要有9个控矿层位,3个大的断裂成矿带;地层(岩相古地理)控制了矿源层的形成,后期构造(岩浆)控制改造(叠加)形成矿体.矿床为层控型.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金顶铅锌矿床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有机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幔,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幔流体和盆地卤水。矿区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同时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的输入,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有机质在成矿作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有:还原硫酸盐提供成矿所需的硫源;形成有机一金属络合物,活化运移成矿金属元素;改变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对成矿物质的还原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对烃源岩评价和探讨泥质烃源岩烃类的初次运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大兴安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化元素组合、矿床时空分布、成因类型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差异性及其内在因素,在前期对白音诺尔、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浩布高和边家大院等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前人对中型以上铅锌多金属矿床的资料和成果,重点讨论了区域上中生代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背景、共性特征和成矿时空规律,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大部分矿床空间上大致以北、中、南近平行的三条NE向矿带展布,其中一南带矿床尤为密集;(2)时间上可分为中-晚三叠世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期,且后者的矿床数量占大多数,多期次成矿的现象较为普遍;(3)成因类型上,北矿带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南成矿带则以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最为重要;(4)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区域范围内的拉伸环境下,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是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的高分异花岗岩与南带富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的关系密切;(5)F、Mn元素相关的蚀变与矿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空间联系;(6)S同位素显示北带矿床的S来源主要为相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带矿床S主要来自成矿岩浆,而南带矿床除岩浆外,围岩地层对S也有一定贡献;(7)Pb同位素数据显示其主要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有关;(8)H-O同位素数据表明区域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较为相似,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中大气降水比重较大,而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则主要为岩浆水,大气降水则在成矿晚期加入.   相似文献   

19.
德钦—下关铅锌矿带矿床类型,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式房  刘仪来 《云南地质》1991,10(2):119-144
本文根据该铅锌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矿床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成矿物质来源,并指出了找矿方向矿带内铅锌矿床可划分为四个系列、八个成因类型。矿带跨越三江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三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呈南北向狭长条带状,受壳下深部构造的控制。金属在地壳中的再分配,主要与南北向导矿构造有关。容矿构造以圈闭一半圈闭构造为主要。铅锌主要来自:(1)地幔源:(2)赋矿地层或岛弧型火山岩(壳源或壳幔混合源)。成矿在时间上与地壳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成矿期以喜马拉雅期为主,燕山期、印支期和加里东期次要。对矿带内的铅锌矿床划分为与喜马拉雅期中酸(偏碱)性幔源岩浆小侵入体有关的沉积改造型、混合源热液型、斑岩型、接触型和热液脉型等不同类型,并建立其成矿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云南兰坪金满铜矿床改造成因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何明勘  严键 《地质与勘探》1998,34(2):13-15,18
从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定位场所、矿物包裹体、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几方面论述了兰坪金满铜矿床的改造成因证据,得到矿床产出于花开左组地层、富有机质暗色板岩与层间破碎带叠加处,改造有机质来源于深部、热演化程度较高等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