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泛区路基强夯时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滨德高速公路所经地区主要由黄河冲积而成,场区地层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在试验区不同地层深度处埋设孔隙水压力计,通过观测、分析强夯各个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在2 000 kN.m夯击能的作用下,第1~2遍夯击时最佳夯击数为8~9击,第3遍夯击时最佳夯击数为6~8击;夯击后,浅层的超孔隙水压力基本均大于深层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也相对较长,并且浅层孔隙水压力受夯击影响的水平距离较深层的大;在2 000 kN.m夯击能的作用下,强夯最大影响深度为8~9 m,有效加固深度为6~8 m,有效加固深度系数α=0.134~0.179;6~7 m深处孔隙水压力水平最大影响距离小于10 m,有效影响宽度基本为5~7 m。  相似文献   

2.
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健  史旦达  贾敏才  崔积弘 《岩土力学》2007,28(11):2359-2364
结合上海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地基处理工程,针对其场区上部粉质黏土、下部砂质粉土的地基条件,对低能量强夯法加固此类地基的适用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夯击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夯击次数、深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性质土层中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运用试验手段确定强夯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有效加固深度及两遍强夯间隔时间等施工参数的方法。同时,用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对地基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说明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低能量强夯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强夯法加固岷江防洪堤粉土地基的效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保田  张福海  祝子泓 《岩土力学》2004,25(7):1159-1162
对宜宾市岷江防洪堤工程粉土地基进行了强夯法加固现场试验,介绍了试验区强夯法的施工设计和现场检测与室内试验结果。强夯法加固地基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采用1 600 kN?m的夯击能使该粉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达到8 m。 当夯点间距为5 m,强夯2遍,满夯1遍后,现场检测和取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强夯作用,粉土层的干密度明显增加,压缩性和渗透性降低。在天然地基中,32.2 %的标准贯入击数小于5,强夯以后,标准贯入击数全部大于7。粉土地基经过强夯处理后,满足了防洪堤地基对承载力和渗透性的要求,消除了Ⅶ度地震液化势。采用正三角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正方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4.
吕秀杰  龚晓南  李建国 《岩土力学》2006,27(9):1628-1632
由强夯法加固机理出发,通过土体孔隙比、在粉土中夯点的布置形式、以及在湿陷性黄土中锤重、落距几方面的选择来探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效果,给出了在粉土及湿陷性黄土质中选用强夯参数时的几点建议:1.可用极限孔隙比作为夯击效果检测的标准.当极限孔隙比与夯击后土体的孔隙比接近,说明土体已被充分夯实.2.在小面积加固时,夯点采用三角形布置会取得更好的夯击效果,若加固面积较大时,在两种布置形式都能满足工程要求时,建议作经济分析后决定采用何种布置形式.3.在选择强夯法时,优先选用重锤低落距加固地基土.  相似文献   

5.
影响强夯地面振动衰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夯击能量和地基土体特性是影响强夯地面振动衰减的两个重要因素。观测和分析表明 ,夯击能量越大 ,地面振动衰减越快。在较小的夯检距上 ,强夯地面振动的强度对夯击能量的变化相对较敏感 ,表现为在近距离上地面振动强度随夯击能量增加的速率较大。地面振动随距离的负指数幂衰减公式中当量系数 k值的大小与强夯夯击能和场地介质条件有关 ;而衰减指数 β值的大小主要与场地介质条件有关。这些规律对于强夯振动效应的评价和岩土体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哲峰 《探矿工程》2009,(Z1):281-283
大连保税区油库工程一期工程强夯加固地基先试验夯击确定参数,后正式施工。通过对试验区强夯参数的分析(包括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遍数、夯点间距、夯击击数及消散期等),为正式施工提供了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强夯法在城市防洪工程地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宜宾城市防洪工程中粉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其结果表明:采用1 600 kN ? m夯击能,其有效加固深度大于6 m,地基土的干密度得到了明显增加,平均值从天然地基的1.48 g/cm3增加到强夯后的1.57 g/cm3,增幅达到6.1 %;粉土层的孔隙比平均值从0.852减小到0.724;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平均值从5.42 MPa提高到8.27 MPa;渗透系数算术平均值降低到天然地基的1/10以下,即从2.5×10-4 cm/s降低到3.5×10-6 cm/s;天然地基标准贯入击数有32.9 %小于5击,强夯以后,击数全部大于7击。粉土地基经过强夯处理,满足了防洪堤地基的承载力和渗透稳定要求,消除了7度地震液化势。  相似文献   

8.
薛茹  李广慧 《岩土力学》2011,32(11):3242-3248
软土中孔隙水压力长消规律是研究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机制及控制施工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路基的模型试验装置并进行了试验。试验模拟某高速公路现场条件,按不同锤重、不同落距、不同锤底面积等工况分别进行。重点研究了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软土路基时,夯击击数、夯击能、夯锤重量及落距等参数在不同组合情况下土体不同深度处孔隙水压力的长消规律。研究表明,夯击能相同的情况下增加夯击次数将导致孔隙水压力消散减慢,但保持夯击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锤重比增加落距的加固效果好;高夯击能能使孔隙水压力有较大增幅,相应的加固范围也会增大。为了促使孔隙水压力消散,施工时宜采取多遍夯击,逐遍增加夯击能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软土动力排水固结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动力排水固结软基处理项目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重点观察和分析了插设塑料排水板过程中、全部夯击过程中及夯击完成后饱和软黏土内的孔压响应。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插设完毕时刻与各个位置孔压达到峰值时刻不同步,孔压增长体现出滞后性特点。夯击过程中,离夯击点越近,其孔压增长越快,孔压增长幅度也越大,达一定夯击击数后浅部孔压增长趋于平缓,而深部处全部夯击完毕后其孔压依然继续增加,但各个位置孔压消散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夯击参数比选是决定强夯地基处理经济性与加固效果的关键环节,当前主要依靠试夯结果确定停夯标准及参数调整。对此,建立了非辐射平面发射型一维强夯应力波传播模型,推导了单次夯击作用下波阵面应力沿土体深度的分布,揭示了地基压密变形、剪切波横向扩散和土体阻尼特性3种独立因素耗能作用的机制,基于应力衰减规律探讨了加固深度分层标准、应力波传播与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当静接地压力由40.8 kPa增至122.3 kPa时,地基加固深度显著增加,同等静接地压力下提高落距和增大夯锤半径对地基加固效果提升有限;采用偏重锤低落特征的夯击参数组合对应力波向土体深层传播更为有利;随着土体深度增加,应力波时程依次呈现冲击加固、振动密实与弹性振动特征,冲击加固区深度可参照5%体应变等值线包络地基范围估计;依据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仿真结果对单次强夯理论解进行修正,得出了连续夯击地基加固深度计算流程;通过对比现场检测结果可优化夯击参数,提高施工效率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强夯在高路堤填筑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钊  姚政法  范景相 《岩土力学》2002,23(4):498-503
介绍强夯法在填筑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的一个41高路堤中的应用。分析了夯期检测和长期监测的结果,并与分层碾压法进行比较,说明强夯法具有压实度高,含水量适宜的范围宽和施工速度快的优点,可在高填方工程中推广应用。还简要介绍了袋装砂井在过湿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This research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behaviour of applying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echniques on completely decomposed granite (CDG) soils in Hong Kong. Using the modified triaxial apparatus and a novel pulse wave generator,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controllable factors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echniques in optimizing compaction effectivenes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is laboratory apparatus is that it can simulate triaxial condi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The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the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back pressure and void ratio change of the specimen were measured in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dynamic compaction grouting pressure, dynamic compaction frequency, and dynamic compaction duration were controlled.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and injection rate on the compaction efficiency in static tests were studied.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dynamic compaction frequency, dynamic compaction duration,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and initial dry density on the compaction efficiency of Hong Kong CDG soils.  相似文献   

13.
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强夯施工振动往往是制约强夯法应用的关键。结合沿海某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法地基处理引起的振动在土中纵、横向的传播和衰减情况。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强夯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建议了振动的防治措施。此外,还针对深度方向上的处理效果提出了分带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作为高速公路地基的主要原料其强度和变形特性不能满足要求,主要有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和强夯3种有效且实用的处治方法。本文根据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数据,进行有限元模拟,在不同高度路堤和不同加载方式情况下,地基沉降变形随着处治能级的增加而减小,路堤本身的沉降保持不变。对于地基处理的深度和沉降变形减小的效果,强夯最好,冲碾次之,振碾最弱。处治前后地表中心沉降变形值与加载路堤高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二阶多项式回归拟合。2~4m高的路堤采用振碾的方式处理地基,5~10m高的路堤采用冲碾方法,大于10m的路堤多用强夯或者直接修桥来代替,对于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沙漠土进行8 000 kN m、6 000 kN m、4 000 kN m、3 000 kN m能级强夯法地基处理试验,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强夯后的沙漠土进行检测,得出各种能级强夯对沙漠地区填方区、挖方区处理后的有效加固深度和承载力。对强夯法处理沙漠土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给出各种强夯能级能够处理的有效加固深度、夯点间距等设计施工参数,供类似地质条件下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强夯地基处理时要评价强夯振动效应,评价的基础正是强夯振动振幅和振动衰减规律。以昌平区沙岭新村工程场地为例,通过对回填场地进行强夯振动监测,分析了强夯振动最大振幅及其随距离的衰减规律,并用频率的四次多项式表示场地介质衰减指数。在场地介质作用谱和强夯激励谱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到介质作用函数和强夯激励函数。通过不断积累强夯振动效应资料,建立起不同性质岩土体与场地介质作用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动力学表现之间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验段为自重湿陷性Ⅳ级黄土场地,分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试验分区,分区之间设地基不处理过渡段。柱锤冲扩桩段对22 m深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水泥挤密桩段仅处理上部15 m深湿陷性黄土层,强夯段处理上部6 m深湿陷性黄土层。结果表明,处理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地基承载力均大于标准值。柱锤冲扩桩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量小于15 mm,满足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量的要求,而强夯地基的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柱锤冲扩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和0.93的标准,但是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却分别低于0.97和100 MPa的标准。水泥挤密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低于同样的标准值。强夯地基的压缩模量小于15 MPa的标准。检测标准的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沿海吹填砂土地基地下水位较高、常含软土夹层,地基处理难度大。为了研究高能级强夯在这类吹填砂土地基上的加固效果,在山东沿海某吹填砂土场地开展6 000和8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试验结束后分别运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进行现场检测。通过对比分析了设计要求深度范围内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发现夯前夯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和静力触探锥尖试验阻力均明显提升,有效消除了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液化势;通过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及夯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标准值与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式,得到夯后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 kPa,验证了高能级强夯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对软土夹层位置和地下水位高度展开研究,发现软土层会阻碍夯击能传递,减小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且软土层位置不同对强夯加固效果影响程度不同,强夯影响临界范围处存在软土层时,有效加固深度为软土层顶部位置处;对砂土地基进行4 000 kN·m能级强夯试验时,发现未降水强夯后有效加固深度为5 m,降水至地面以下3 m强夯后有效加固深度达到了7 m,提高了加固效果。在高能级强夯研究基础上,对现场吹填砂土地基进行了75万m2的大面积高能级强夯施工,发现处理后地基能够满足建筑用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强夯荷载作用瞬间饱和土层固结变形计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白冰 《岩土力学》2003,24(1):57-60
在已有强夯荷载作用下饱和土层内孔隙水压力分布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估强夯荷载作用瞬间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所引起的饱和土层固结变形量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固结系数、卸荷固结比等土性参数对强夯冲击荷载作用下固结变形量大小的影响,进一步解释了强夯法加固饱和土层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水伟厚 《岩土力学》2011,32(Z2):502-506
强夯和强夯置换法是经济高效应用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但工程界对强夯与强夯置换的概念理解仍存在很大分歧。值此多个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修编的机会,有必要对强夯和强夯置换的概念进行澄清。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强夯置换区别于强夯的4个条件:有无填料、填料好否、夯锤静接地压力是否大于80 kPa和是否形成密实墩体。同时,根据68项工程或项目实测资料,首次提出了强夯置换墩长度与能级(最高达到18 000 kN•m)的经验关系,并做成表格供工程人员预估置换墩长度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