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震序列与前兆震群及非前兆震群的计算机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鹏  林邦慧 《中国地震》1994,(A00):166-174
本文介绍了一个挑选前震序列及震群的专家系统,它能自动地从地震目录中筛选出前震序列及震群目录,计算相应的地震活动参数,进行前震列,前兆震群,非前兆震群的自动识别,同时本文对这个系统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地震的地震矩-震级标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1977~2001年发生的107次M≥5.0地震的震型、震源机制、发震断层、地震矩等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震型、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和震级标度关系中直线的斜率与地震视应力和介质非均匀程度相联系,走滑断层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高于非走滑断层地震,走滑断层中孤立型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低干多震型地震。  相似文献   

3.
温州珊溪水库ML3.9震群震源参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羽云  朱新运  张震峰 《地震》2004,24(3):107-114
采用地震波谱方法测定了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分析了震源应力降特征及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珊溪震群地震矩和震级统计关系为logMo=1.07ML 10.3;占地震总数60%的小震应力降为0.018~O.049MPa,珊溪震群属于低应力背景下的地震活动;珊溪震区应力降分维数D=0.85,属于低值,反映了震区介质强度和应力分布的非均匀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时间特征及中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志雄  高旭等 《地震》1995,(2):97-105
本文基于1897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实际观测序列,对7级大震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不同时期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引入了地震危险随时间增长的加权韦布尔中期观测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是一个准泊松过程,,大震连发是造成该序列具有非均匀特性及其它现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权布尔中期预测方法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加权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地震的非均匀发生过程。本文所得结论对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形势估计可能会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3年6月青岛崂山4级震群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震群监测、地震影响、地震地质构造、序列特点及性质判定等方面对2003年6月青岛崂山王哥庄发生的4级震群进行了介绍及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活动强度、频次、持续时间均为青岛历史上所罕见。地震时整个青岛市普遍有感,震中区有一定破坏,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欣  杨马陵 《内陆地震》1996,10(4):366-372
阿图什6.9级地震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做了较为准确的中、短期预报。地震后,通过对余震序列和震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的类比与分析,认为该地震属主震一余震型,并根据资料分析对后续强余震做了准确预报。  相似文献   

7.
临汾盆地地震危险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强震地震穴的地震序列分析,华北地震迁移、汾渭地震带地震丛式分布,和地震丛的强度分析以及汾渭地震带分段及强弱段相间分布特征,与本活动期地震丛活动空间分布等论述了临汾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5.3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解;通过震前地震活动分析,指出震前一二年内形成“空区”及“条带”特征;通过对4.8级强余震h值异常的分析,提出该地震周围地区仍有发生中强地震危险的观点。1993年8月14日姚安发生5.6级地震的事实,证实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1996,16(2):159-167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实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  相似文献   

10.
蒋海昆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3,17(3):193-20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利用参数k判定序列性质及利用前期地震预测后续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参数k以0为界,不同的取值表征了不同的地震活动状态,这与地震趋势估计及后续地震预测密切相关.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增长,呈现一种类似余震序列逐渐衰减的活动特征;k=0意味着地震间时间间隔不变,地震活动表现为以T为周期的准周期性活动;k>0表明地震间时间间隔逐渐缩短,呈现一种类似前震序列或地震累积频次指数增长的异常活动特征.如果k值在正、负区间随机分布,则该组地震之间无相关性可言.利用1975年2月4日海城7.4级地震前、余震序列及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检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冬,广西陆川县乌石附近发生一起小震群。这次震群活动从77年12月开始,到78年7月结束,共发生小震和微震880余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3×10~(17)尔格。广西是少震区,地处桂东南的陆川县地震活动水平稍高一些。据史料记载,陆川周围八个县自明朝以来六百年间,共发生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五次。陆川近年的小震活动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华  吴开统 《地震》1994,(1):44-47
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地震列类型的早期特征。得到了利用地震序列第一天特征来判别地震类型的两个指标:地震频度N和震级级差△M。研究结果表明,这两项指标简单明了,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地震现场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浊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层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之立  邓玉琼 《地震学报》1990,12(4):335-347
本文从断裂系扩展的角度,研究了华北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通过对前震-主震-余震地震活动图象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地震序列是由不同长度、不同几何分布的相关断裂系相互作用和扩展的结果.根据地震活动图象和断裂扩展理论,对每个地震序列提出了相应的断裂系模式,并用断裂有限单元法将震源机制、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期变化和大地形变等观测资料相结合,进行联合反演,再次对断裂系模式的几何和力学参数进行了修正,从而得到各个地震序列破裂过程的最佳结果.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走滑大地震序列临近结束时,地震活动图象的总体轮廓呈现Z形.这是由于断裂系内的拐折扩展分支相互作用和连通成为一体的结果,这种总体Z形的出现,可作为地震序列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对农村的影响巨大,如何提高农村民居工程的抗震性能变得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查、对比的方法,重点阐述全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现状,在对比基础上提出各地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优劣情况,并探寻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林  耿杰 《地震地质》1990,12(1):57-62
本文通过特征地震特点与枢纽运动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断裂的枢纽轴部是特征地震发生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富蕴、海原、炉霍和郯城地震断裂皆属特征地震断裂  相似文献   

17.
1303年洪洞8级地震GIS系统与震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IS技术,建立了1303年洪洞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1303年洪洞地震的震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等震线的特点. 通过与标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分析了地震烈度异常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构造、场地条件、盆地之间的关系. 研究了震源与近源地下结构对地表地面运动的影响,探讨了这种烈度分布特征对区域地震区划、抗震设防、震害预测以及地震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當熟—太仓5.1级地震前,邻近地区曾多次出现小震震群,形成一个空区之后,在黄海“老震区”出现相对的波形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空区和波形异常的出现,除了与地质条件有关外,还显示了出现主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