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模拟的近海条件下采用电连接方法研究了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Cu,P,Mo,W,V,和Cr,Al,Mo分别对大气区、飞溅区和全浸区的耐蚀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水腐蚀性的双因素环境评价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各海域主要环境因素数据、部分碳钢、低合金钢的局部腐蚀深度数据以及用灰关联分析法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评价我国海域腐蚀性(包括分类)的探索性方案-双因素环境评价法。该方案根据海水温度和海生物附着面积的等级将海水腐蚀性分为C1-C55个类别。而C1-C5的标准是以碳在海水中1年的腐蚀深度值划分的5个等级。所以,我国各海域的海水腐蚀性分类是:秦皇岛、青岛、舟山属于C2;厦门,北海、湛江为C3;榆林、西沙属于C4。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水对金属的腐蚀性,对海水输水管道及各种海水冷却器的使用造成严重威胁,极需研制一种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而又耐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达方面研究国外已有报道。他们研制的低合金钢是以铬为主添加合金元素的铬-铝和铬-钼型钢,含铬量约在2%以上。这类钢在海水中耐蚀性一般为碳钢  相似文献   

4.
动电位极化法评价海底土腐蚀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设计的模拟海底沉积物腐蚀环境的电解池,研究动电位极化法评价海底土(1988年7月采于辽东湾)腐蚀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示出当材料表面状态不同时以及当海土温度和电阻率变化时电极过程的差异,可用于海底土腐蚀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5.
海底沉积物(以下简称SBS)腐蚀性的评价对海底设施的防腐设计和预防海底设施灾害性的腐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BS系特殊条件下存在的土壤,因而借助土壤腐蚀性评价法的思路研究SBS的腐蚀性是一捷径。 土壤腐蚀性的评价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至今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SBS的腐蚀研究则是近10年才起步,英国学者首先报道了北海油田SBS腐蚀性的评价(Roger,1980),他利用海洋调查的SBS部分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腐蚀性评价的“加权法”,根据总分划分为强腐蚀、一般腐蚀和弱腐蚀三个等级。上述方法的缺点是没有抓住SBS腐蚀的机理与主要因子,也没有定量腐蚀实验作依据,故而腐蚀性评价只是定性的。本文提出的评价SBS腐蚀性的二元方法,是以定量腐蚀实验为基础,抓住SBS腐蚀的两个主要腐蚀因子,即SBS类型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以下简称SRB)的含量(电化学蚀主要控制因子及细菌腐蚀主要控制因子)进行评价,并具有明确的量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DF-1型电化学分析仪是继AD-1型极谱仪和AD-2型极谱仪之后的一种综合性较高的电化学仪器,除了用于多种极谱-伏安法分析之外,还适于作若干电化学测试。该仪器具备多种工作状态选择和大幅度参数调节范围,自身附带自动平衡记录装置和精密电子计时器,并配有电化学工作台和电极系列,能够比较灵活地随意选择各种实验测试方法,如经典极谱法、溶出伏安法、单扫导数极谱、示差伏安技术、恒电势电解、库仑分析、线性极化法、钝化曲线、循环伏安法、络合物与化学形态研究、色谱伏安检测以及配合其他实验等。由于具备一机多能的特点,并且各组成部分既可构成一体,又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阶跃技术研究了金属铂和镍电极在含油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特征,测量了不同含油量体系中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多孔电极比平面电极的电化学信号响应显著,泡沫镍电极与铂黑电极相比对含油量的响应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应用经验模式分解(EMD)将恒电量瞬态响应信号分解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内在模函数(IMF)分量。去除其中的小时间尺度的干扰噪声分量。然后经过拉普拉斯变换获得恒电量频谱以研究电化学腐蚀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在碳毡表面沉积制备聚苯胺基改性阳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成分表征,用光学显微镜对改性电极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和聚吡咯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电池的抗极化性能得到提高,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3倍左右,电池的整体性能得到改善。最后探讨了聚苯胺基改性阳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个电化学方法来对铝基牺牲阳极在海水中的溶解性能进行定量描述。该法是将阳极试样在恒温的海水中用恒电位仪极化到一定电位,然后测其时间-电流曲线,用求积仪计算库仑密度。发现库仑密度与阳极表面溶解状态之间有很好的对应性,因而可以用来定量描述阳极的这一性能。  相似文献   

11.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钢铁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很早就有人研究,但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关系的报道则较少。1951年,美国首先研制了Ni-Cu-P系耐海水钢,结果表明,海洋用钢的耐腐蚀性能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关系随海洋环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侯保荣、张经磊,1980);相同的合金元素对钢铁在浪花飞溅区和海水全浸区耐腐蚀性能的效果亦明显不同;对于从海底泥土中开始,穿过海水全浸区、潮差区、浪花飞溅区一直到海洋大气区的垂直海洋构造物(例如海上采油平台,钢柱码头等)来说,其合金元素的影响效果也完全不同(門智、渡辺常安,1976;侯保荣,1981)。有人还提出,某种合金元素能够提高钢材在浪花飞溅区的耐腐蚀性能,但对海水全浸区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腐蚀速度加快(内藤浩光等,1975)。 为了研究合金元素与钢材腐蚀性能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含各种不同合金元素的50余种钢材,用电连接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将每种试片分别挂于海洋大气区、浪花飞溅区、潮差区和海水全浸区,分别进行90天至2年的试验。本文仅对其中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18种低合金钢材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子探讨微束分析仪(EPMA)分析了平台合金钢腐蚀锈层的形貌特征及组成元素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形貌特征以及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及其组合对平均腐蚀速度,尤其对局部腐蚀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组成元素如Mn,Cr,Cu和Ni在内锈层内富集,使内锈层更致密且与基体的附着性好,有效地阻止引起腐蚀的离子如Cl-,S2-,OH-,Mg2+和Ca2+等向基体表面扩散,从而减低了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13.
钢材在渤海滩涂区海土中的腐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滩海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上陆海底管线的兴建,滩涂区海土腐蚀性的调査研究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然而,目前国内仅在个别海区作过有关工作,国外虽在海土腐蚀性评价等方面作过一些工作(BbIXPИCTHOK,1974; Roger,1980; Karl,1981),但直接关滩涂海土腐蚀性试验研究方面的报道甚少。作者于1991年12月至1993年11月在渤海西岸塘沽和南岸羊角沟两处典型滩涂海土中进行了钢材埋片腐蚀试验研究,研究了典型钢材在滩涂海土中腐蚀的主要规律,获取了钢材在渤海典型滩涂海土中的耐蚀性基础资料,为渤海滩涂区海底设施的防腐设计和评价研究渤海滩涂海土的腐蚀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铝-镁合金的剥落腐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秀 《海洋科学》1986,10(2):29-34
本文介绍了铝-镁(Al-Mg)合金的快速剥落腐蚀试验方法,着重研究了6.5%Mg和9.0%Mg变形铝合金剥落腐蚀外貌特征、裂纹形态,及其与金相组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剥落腐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抗剥落腐蚀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金属材料在海水中的接触腐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金属(或合金)在海水中电偶序的测定和不同金属(或合金)在各种海水环境中接触时形成的电偶腐蚀,并结合实际生产部门中一些接触腐蚀损害现象,讨论了海水中金属接触腐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997年2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二海海洋勘察公司对北部湾南部东方1-1气田海底管线路由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3 /Fe^2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临近海区海水接近,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从而提出了防腐蚀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破坏作用是十分严重的,特別是异种金属的接触,在海水中形成宏观电池更加剧电负性较大的金属腐蚀。有关海洋设施,由于选材设计不合理,或由于使用不当往往造成异种金属接触或其它方面的腐蚀问题。本文讨论的进口1825型浮球和1090 D型声学释放器就是上述情况兼而有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魏家滨海岩溶区海水入侵化学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不同比例的海水与淡水的混合作用及其混合水对碳酸盐岩的混合溶蚀作用的室内模拟实验,对滨海岩溶区海水入侵过程中的化学过程和水-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海水入侵过程中,海水与淡水的混合作用是以机械混合为基础的复杂化学过程;过渡带混合水对围岩(碳酸盐岩)的混合溶蚀作用则是以分子扩散和表面反应为主的复杂化学过程;而混合水与岩溶空间内的松散沉积物间的各种离子交换作用主要是阳离子交换吸附。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实测地下水化学组分剖面资料对应说明,淡水、海水界面之间的过渡带中部区的混合溶蚀作用最强,亦可能是岩溶最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扇贝养殖业的发展,扇贝人工育苗技术和春季半人工采苗技术都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对栉孔扇贝的秋季半人工采苗技术却很少研究。为解决苗源不足问题,1986年我们在荣成桑沟湾海区进行了栉孔扇贝秋季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