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昆明城市热岛效应立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利用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城内外垂直观测资料,探讨了低纬高原城市的城市气候立体分布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果:昆明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在地面附近存在,而且在城市上空也存在;其城市热岛效应为夜间强,影响高度高(>50m);昼间弱,影响高度低(<50m);近地面强,上空弱;昆明城市区域的气温垂直分布昼间为随高度增高温度递减,而夜间为逆温分布;受昆明城市周边环境影响,昆明城市热岛效应最大值中心呈现随高度增高而偏多现象。如此的气温立体空间分布,将对城市污染扩散、建筑物的设计、城市节能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问10:在城市街道行走或者骑自行车、摩托、机动脚踏车时,雷云逼近怎么办?答:环视周围环境,如果没有高的建筑物,就地尽可能把姿势降低。首先下车,自行车放倒,离开摩托、机动脚踏车2m远,把姿势放低,观察雷电活动情况,如果附近有雷击,其后三分钟时间内几乎不会出现雷击的危险,立即躲到凹地或者4m以上高的物体附近。即使是躲到凹地,也要把姿势放低;躲到高的物体旁边,应离开2m以远,把姿势放低;高的物体若是树木,应遵守“问10”中所述的注意事项;如果附近有建筑物,进入其中;如果沿街道上有架空配电线路,应通过其正下方附近…  相似文献   

3.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区域内4月、8月、12月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对城市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性质和位置差异的辐射平衡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4月的太阳辐射各分量均较高,而多云天气的8月太阳辐射分量较小;屋顶的总辐射量和净辐射量均维持较高的数值,而受周围环境、建筑物遮蔽等影响的草地和球场则数值变化较大;随时间和下垫面的不同,反射辐射呈现较大差异;有效辐射则在多云天的8月呈现较小值(分配率趋于0)。所得结果可为探讨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及城市气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其它地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已建精细城市PBL模式,用拖曳力法考虑城市建筑物的影响,并以北京前三门地段板房为例,通过8个数值试验具体研究了建筑物对气象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三门地段板房的有无对风速、湍能和NOx浓度的影响较明显。有板房比没有板房时30m处水平总风速减少0.03~0.10m/s,湍能增大O.02~0.14m^2/s^2。板房对水平总风速的影响大于0.01m/s的范围为:迎风向和背风向约400~500m,侧风向约100~200m;垂直方向的影响高度约为150m。在30m高度附近影响最大。对湍流动能的影响范围与风速的类似。对NOx浓度的影响以地面为最大,其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和板房与污染源的相对位置以及板房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有关。总之,在高分辨的边界层模式中,用拖曳力法考虑城市建筑物的影响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城市冠层模式研究建筑物形态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中将城市冠层模式耦合到南京大学城市尺度边界层模式中,通过模拟对比发现,耦合模式对城市地区气温模拟结果更接近于观测值,尤其是对城市地区夜间气温模拟的改进.运用改进耦合模式通过多个敏感性试验的模拟,从城市面积扩张、建筑物高度增加、建筑物分布密度变化等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物三维几何形态变化对城市边界层及城市气象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城市面积扩张使得城市下垫面的热通量增大,热力湍流活动增强,动量通量输送增强,城市湍能增大,湍流扩散系数变大,城市气温升高,且对不同时刻城市区域大气层结稳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建筑物高度增加增大了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同时也增大了城市街渠高宽比.城市建筑物越高,白天城市地区地表热通量越小,城市上空大气温度越低,平均风速减小,湍能减小;夜间由于高大建筑物释放储热比低矮建筑物要多,其热力湍流相对活跃,地表热通量增大,使得城市区域气温较高.(3)建筑物密度增大,会减小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同时增强街渠对辐射的影响.建筑物密度增大在白天会减小地表热通量和动量通量,使城市气温降低,平均风速增大,城市湍流活动能力减弱;夜间城市释放较多储热使得气温较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昆明、北京两座城市内建筑物为研究对象, 对其不同朝向外墙壁面、屋顶面表面温度及壁面近旁气温进行了观测, 分析了建筑物外墙壁面表面温度及其近旁气温的垂直分布以及壁面、屋顶对周围大气的热力效应特征, 并对两座城市内建筑物的热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建筑物表面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要比近旁气温大得多, 一般说来, 壁面昼间是热源, 夜间是热汇; 受研究对象所在的大区域气候、人类活动等影响, 建筑物外表面的热力效应有许多异同; 建筑物屋顶面与近旁空气间的平均热通量基本为正值, 呈现较强的热源效应, 其热力效应强度与太阳辐射呈现正相关; 城市建筑物的外表面 (壁面、屋顶面) 已成为城市区域内有别于城市地面, 且对城市立体气候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影响的热力作用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日新月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装饰、装修,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信号灯、广告牌及其它用电设备(如分体空调机、中央空调的室外设备等)越来越多。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设备及其线路均未与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连接,即未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中  相似文献   

8.
文中将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引入到城市边界层精细模式中,该方案描叙了城市地Ⅸ建筑物对气流的拖曳作用以及建筑物形态对城市地区湍流活动动量输送的影响.采用建筑物拖曳法和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两种不同建筑物动力学处理方法对北京地区东南部进行模拟,通过城市地区水平风速的模拟结果与自动气象站实测资料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测相当吻合,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实施对城市地区的水平风速分布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建筑物拖曳法与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对一个实际小规模城市进行模拟试验,分析表明引入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可以模拟出小规模城市地区水平风速偏低的现象;还可以模拟出城市地区建筑物动力作用对湍流活动的影响;对湍流动能模拟结果表明比较符合实际分布情形.采用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对小规模城市地区建筑物高度变化对城市地区的流场及湍流活动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建筑物高度增加,风速变小,但是高大建筑物底部风速略高于低矮建筑物底部;城市地区大气湍能增加,高大建筑物底部湍能较小,冠层高度内湍能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同时城市地Ⅸ的垂直扩散系数也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增加;城市地区污染物排放高度处污染物浓度较低,下游乡村地区地面污染物浓度较低,但高空污染物浓度却较高.  相似文献   

9.
浅谈建筑物综合防雷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实践,提出综合防雷中接闪器的选择和布设计;引下线的应用;均压、等电位联接方法;接地装置、方式的选择布置;布线、进线的保护等方面正确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动力学效应对对流边界层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大涡模拟应用于城市对流边界层(CBL)湍流结构和流场特征的研究,在大涡模式中,拖曳系数取与建筑物高度及建筑物高度标准差有关的表达式以考虑次网格建筑物对风速和湍流动能(TKE)的面积平均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建筑物对气流的拖曳作用,使建筑物冠层及整个CBL内风速大幅度减小,城市冠层内部风速减小尤为明显,在夹卷层内,风速有一明显的跃变.在边界层中部对流运动已经发展成为较强的热泡,城市建筑物的动力学效应使热泡的水平尺度增大,CBL内平均上升气流速度和下沉气流速度减小,同时使CBL中上升气流所占比例比平坦地面增大.城市建筑物使CBL低层热通量、动量通量、速度方差和位温方差明显增大,但对近地层高度以上的湍流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进行南昌市地表温度反演,得出1989年和2000年2个时相的南昌市热岛强度等级分布特征,结合下垫面土地覆盖类型图,选取样区对比分析了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昌市存在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主城区的地表温度由城区中心向近郊、远郊逐渐降低,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的性质紧密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南昌城市生态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苏里下河平原局地温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光明  杨定稳  顾承华 《气象》1998,24(3):42-45
应用气候学温度方程,在求出江苏里下河平原地理因素对局地温度影响的同时,着重分析下垫面环境条件对局地温度的贡献。最后建立的局地温度计算方程,由于增加了下垫面的影响项,因而计算值更接近实际。经检验,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夏季热岛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盖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欢  房世峰 《干旱气象》2008,26(1):23-27
利用南京市7月的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根据单窗算法反演得到南京市地表温度,讨论了南京市热岛特征,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运用Landsat TM数据,提取出南京市下垫面类型,分析了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热辐射特征并定量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及植被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南京市夏季主要存在3个热岛中心,分别是建成区、大厂区和八卦洲。南京城区地表温度明显比郊区地表温度高,通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城区平均地表温度比城市边缘和远郊区地表温度分别高出3.5℃和5.7℃,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也有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与水体的表面温度最大相差14℃。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是城市热岛出现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当更加注重城市绿地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热岛非均匀分布特征的卫星遥感-地面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了北京城市热岛总体演变趋势及其多尺度非均匀分布特征与城市建筑群面积、中高层建筑群空间布局的相关关系。采用晴空过程北京城郊地面自动气象站AW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气温观测真值对卫星遥感云顶黑体温度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on the top of cloud)高分辨率场实施变分订正,解决城市热岛研究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客观性订正问题。研究结果揭示了北京城市建筑群面积及中高层建筑群布局对城市热岛群总体演变趋势、多尺度热岛群非均匀分布特征的显著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北京晴空过程城区及近郊区多尺度热岛效应可由强、弱程度不同的热岛群"合成",北京地区热岛分布呈多尺度非均匀特征,即城区东西两侧为强热岛区,城西北园林区与古城中轴线区域为相对弱热岛区;在北京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城郊街区热岛群的非均匀分布特征与城市建筑群布局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城市建筑群面积及中高层建筑密集程度的差异可产生区域性强弱不同的热岛效应,这间接反映出北京城郊中高层建筑群暖气或空调排放热源的局地影响效应。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发展有关建筑群布局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热环境及其热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分析地表温度(LST)是研究热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选取2005年7月中旬高温期间MODIS数据,利用推广分裂窗算法反演LST,采用最大值合成方法制作珠江三角洲地区热场分布序列图。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增温初期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外围的城市,呈由外向内的增温过程;珠三角地区沿河道区域的增温幅度最高最快,增温盛期的地表最高温度主要分布在河网密集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高的市区热岛效应明显。研究结果符合目前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对城市区域布局和规划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北京近郊朝阳气象站室内外气温和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远郊密云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北京市近郊区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导致了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冬半年大干夏半年;不论是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并可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ASTER数据分析南京城市地表温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环境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南京是长江下游人口密集的城市, 研究南京市地表温度分布对了解南京城市气候, 改善生活环境, 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具有一定科学意义。该文利用2002年8月21日10:30 (北京时) ASTER热红外数据, 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 通过劈窗算法反演南京城市地表温度, 进一步生成城市地表温度分布等温线图。用同时相ETM+数据进行验证, 二者十分吻合, 说明ASTER反演结果可靠。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 城市地表温度分布差异大; 不同下垫面的地表温度差异明显, 城区地表温度总体高于郊区, 植被覆盖密集区地表温度低于植被稀疏地, 具有较大水域面积和较密植被的城中各大公园形成多个冷岛, 长江水体温度最低; 随着城市的扩大, 新城区热岛效应更加明显。水体和密集植被能显著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苏北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覆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尤以城市化扩展为主。为了分析下垫面变化对天气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对降水过程的影响,采用中尺度WRF3.4/Noah/UCM模式,对苏北里下河地区2005年8月6日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其中通过改变模式的下垫面特征,设置了三种敏感性分析试验,分别是USGS土地利用类型(CASE1)、修正后的MODIS土地利用类型(CASE2)和城市极端扩张后土地利用类型(CASE3)。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MODIS土地利用类型数据(CASE2)更能真实地反映里下河地区的下垫面结构,与实测值对比后发现模拟的降水、气温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更为准确。通过将CASE2、CASE3与CASE1的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城市下垫面增加后会使城市气温明显增加,上空的风速减小;白天地表感热通量增强,潜热通量减小,夜间延长了感热通量由正变负的时间;边界层高度被抬升,在中午前后分别被抬升了近45 m和100 m左右;垂直速度和散度值增大,大气低层的扰动位温增加,云水混合比和雨水混合比均增多。以上这些条件均有助于对流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We use various temperature profilers located in and around New York City to observ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e primary focus is to highligh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otential-temperature profiles due to heterogeneous surface forc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during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 Overall,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reveal the presence of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convective urban environment. The summer daytime potential-temperature profiles within the city indicate a superadiabatic layer is present near the surface beneath a mildly stable layer.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near-surface (0–300 m) potential temperature is detected, with the thermal profile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uniquely determined by the underlying surface forcing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ast. The summer and winter average night-time potential-temperature profile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e is still convective near the surface. The seasonal averages of mixing ratio show large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徐蓉  苗峻峰  谈哲敏 《大气科学》2013,37(6):1235-1246
本文选取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雷暴个例,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耦合Noah/UCM,并采用NCEP FNL 1°×1°每日4次的全球分析场资料作为初始场及南京自动站观测数据等,对南京地区城市下垫面特征对雷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发生发展过程与该地区城市下垫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雷暴发生前期,南京地区热岛效应明显。其次,城市上空的感热通量较高,结合城郊下垫面热力差异造成的城市热岛环流,加强了城区的辐合上升,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抬升作用。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其上空边界层高度相应提升,垂直混合高度增加,有助于对流云的发展。此外,城市下垫面加强了大气低层的扰动位温,为雷暴提供了不稳定的层结条件。最后,城市地表较大的粗糙度使雷暴降水在城区低层的迎风面一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