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松潘马拉墩晚三叠世侏倭组首次发现大量遗迹化石。本文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两个遗迹组合,即Megagrapton-Arthrophycus组合及Neonereites-Phycosiphon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1967)[1]的Nereites遗迹相.同时利用遗迹化石及沉积特点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侏倭组的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下部至盆地边缘。  相似文献   

2.
壤塘南木达地区中—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三叠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独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Teichichnus-Planolites,Planolites-Cochlichnus等5个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遗迹组合,并在剖面上展现出较好的海平面变化。通过对遗迹组合所反映环境的研究,独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脉动式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和控制,界线可能在汤粑沟组底部钙泥质条带灰岩明显海退事件之上的第一次海进层附近。  相似文献   

4.
贵州独山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约  王训练 《地层学杂志》1996,20(4):285-290
独山地区的革老河组和汤粑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可分为:Skolithos-Diplocraterion,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Chondrites-Palaeophycus,Teichichnus-Planolites,Planolites-Cochlichnus等5个反映不同沉积环境的遗迹组合,并在剖面上展现出较好的海平面变化。通过对遗迹组合所反映环境的研究,独山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脉动式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和控制,界线可能在汤粑沟组底部钙泥质条带灰岩明显海退事件之上的第一次海进层附近。  相似文献   

5.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i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的Z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中下部—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河南登封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陈战杰 《中国区域地质》1996,(2):143-149,T002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 Seilacher-Rusophycus ramellensis Legg遗迹群落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  相似文献   

8.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在风暴沉积期出现两种以上遗迹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Phycodes等遗迹化石在吉林南部早寒武世地层中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1):24-30
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浑江北线公路的北侧五台山(水洞西山)的早寒武世水洞组中发现了Phycodespedum等遗迹化石。从国际上近年来研究上前寒武系(“新元古Ⅱ”)─寒武系界线的一些重要成果,均以全球的一些典型剖面的实际材料,讨论了遗迹化石组合和序列特征,都说明含此类遗迹化石的岩石地层,其地质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而从遗迹化石组合表明应属Skolithos遗迹相,指示古沉积环境为潮间带。  相似文献   

10.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barbataSeilacher—RusophycusramellensisLegg遣迹群落在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约 《贵州地质》1994,11(4):321-330
本文研究产自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大河口组、独山组宋家桥段)中的遗迹化石,并分析了这些遗迹化石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分属于Seilacher的Scoyenia遗迹相、Skolithos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其中,独山县巴年地区独山组宋家桥段下部发现的以Scoyenia为主的遗迹化石具陆相沉积环境特征。这一发现将促进我国Scoyenia遗迹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2010,12(5):577-588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 (砂质滩、坝) 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 括Zoohycos brianes,Zoo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es isp.,Chondri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v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ma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 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 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 Zoo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 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 Zoo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 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 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 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宁夏及邻区石炭纪植物群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陈芬  周洪瑞 《现代地质》1995,9(1):1-10,T003
本文对宁夏及邻区石炭纪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4属62种,讨论了植物群的特征,划分了4个植物组合,即(1)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us组合;(2)Mesocalumitescistiformis-Pecopterisaspera组合;(3)Conchophyllumrichthofenii-Paripteriskaipingiana组台;(4)Lepidodendronposthumii-Neuropterisovata组合.这4个植物组合的地质时代大致与西欧的杜内期-维宪期、纳缪尔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相当,其代表岩组分别为前黑山组-臭牛沟组、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  相似文献   

14.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系一套河湖相沉积,通过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建立了8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已鉴别出8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3种遗迹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出现于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河漫滩及小型河漫湖泊环境;2)Arenicolites遗迹化石组合,产生于水体较动荡的滨湖沉积环境;3)Taenidium-Planolites遗迹化组合,形成于水体较平静的浅湖沉积环境。基于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伴生遗迹化石组成与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区早三叠世地层中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位于大兴安岭褶皱带上含煤的中生代欧浦盆地九峰山组地层内,发现了植物化石Ginkgo PluripartitaHeer、Equisetites sp.和以Abiertineaepollenites、Arancariacites等为主要分子的植物孢粉。九峰山组被划分成上、中、下三段,形成时代定为晚侏晚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岳麓山组遗迹化石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初步建立了5个遗迹化石组合,分别指出了该组由下往上的5个沉积微相相序,指出其总体上属于中低能的潮间-潮下带上部沉积环境,与产出围岩原生沉积构造环境差别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35-137
着重调查了以阿坝盆地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环境变化,新建立了若干生物组合;对第四纪冰川堆积物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气候地层单位;首次于壤塘县曼迪乡上三叠统侏倭组的滑塌堆积层中,采获异地埋葬珊瑚群化石,建立三叠纪双壳类两个生物带;调查了侏倭组、新都桥组、如年各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基本层序、剖面韵律结构及沉积构造;获得若末柯火山岩和小石头山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  相似文献   

18.
杨瑞东  颜承锡 《贵州地质》1995,12(4):290-297
本文是在对贵州石炭系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大量遗迹化石,共11属11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建立了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群落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石炭系地层中大量的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特征以及国内外已有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古地理情况,总结出Zoophycos的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史,即C-P为浅海环境,T-J为浅海-深海过渡的半深水环境,K-E为深水  相似文献   

19.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碳酸盐岩系藻类组合及古环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闫存凤 《沉积学报》1996,14(A00):57-62
本文了我国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上段-核二段湖相碳酸盐岩系中的藻类化石,划分出三个藻类组合,Fromea chytra组合,Dictyotidium组合和Rugasphaera-Dictyotidium-Comcentricystes组合,它们反映的工变化依次由高到低。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拉什仲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拉什仲组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组遗迹化石共有6属8种,建立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组合。此组合以被侵蚀、改造呈斑状分布的遗迹大量存在与Paleodictyon的普遍出现为最显著的特征。遗迹化石的形态、行为习性、保存方式等分类特征、埋藏学特征等表明该组合相当于Nereites遗迹相,代表了深海远源浊流沉积环境;而在本组沉积晚期,水体开始变浅,大致为大陆斜坡-陆隆半深海浊流沉积环境。其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及岩性等特征说明拉什仲组为典型的浊流相沉积,并以远源相浊流沉积为主,其下部近相浊流沉积较发育。据古流向测定,自中奥陶世拉什仲组至公乌素组沉积期,重力流运动方向的变化大致反映了贺兰拗拉槽张裂的幅度在变小并渐呈收敛隆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