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西北地区是全球鸟类迁徙的关键区域,在全球9条迁徙路线中,有3条迁徙路线涵盖了该区域,西北地区鸟类保护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鸟类保护。识别西北地区的水鸟保护优先区,分析保护空缺是有效保护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以2009年之后的水鸟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s,IBAs)标准及《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识别了西北地区水鸟保护优先区,使用"不可替代性指数"对优先区进行排序,并对保护空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有48个地点满足水鸟保护优先区条件,4个地点"不可替代性指数"超过100,17个地点未受保护。西北地区水鸟数据较少,监测调查能力不足,应对尚未保护的优先区域开展保护行动,提升西北水鸟调查和监测能力、完善保护地体系,更好地保护西北地区水鸟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青岛胶州湾湿地水鸟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是山东半岛面积最大的河口海湾型湿地,湿地总面积约3.7万hm2,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湿地生物资源,成为亚太地区水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目前胶州湾湿地鸟类有12目26科156种,其中包括许多全球濒危和国家级重点保护种类。鉴于目前胶州湾的不断萎缩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现状,为保护湿地水鸟资源,恢复胶州湾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尽早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水鸟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环境生态改造,为亚太地区候鸟的顺利迁徙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推动青岛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3.
乌梁素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湿地。其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及中亚—印度两条迁徙路线上,是迁徙候鸟极其重要的繁殖地和停歇地。从2009到2012年,我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水鸟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记录了98种水鸟,隶属于6目、14科,同时记录到水鸟个体超过100 000个。其中夏候鸟55种(在此繁殖)、旅鸟39种(在此短暂停留),分别占所记录物种数的56.12%和39.80%。对所记录的鸟类及其种群的迁徙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迁徙期主要为3月上旬到5月中旬,比秋季迁徙期(8月上旬到11月中旬)短。水鸟繁殖的高峰期是4月上旬到5月下旬。重点保护水鸟(包括IUCN红色名录中的受胁物种以及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Ⅰ、Ⅱ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时间是4月上旬到5月下旬以及9月上旬到11月上旬;相比春秋迁徙季节,夏季水鸟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基于研究,我们建议将乌梁素海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及迁徙路线网络。此外,栖息地管理对鸟类分布的决定作用同样在文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水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及其附近的克溪村、交东村、贵明村和榕树头村的虾养殖塘区,开展水鸟调查;随机在虾养殖塘中采集水样,测量虾养殖塘的水深、水温和盐度,计算虾养殖塘的水域面积,测定水样的pH和溶解氧含量,分析水体指标与水鸟种群数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虾养殖塘区,共记录4目7科23种水鸟,其中,有3目3科5种水鸟为留鸟,有2目5科18种水鸟为冬候鸟;虾养殖塘水体的水深、水温、盐度和pH以及水域面积、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都对水鸟选择其作为栖息地有一定影响;冬季虾养殖塘水体的水深和春季的水域面积对水鸟种群数量的影响分别能解释总影响的28.51%和55.73%;冬季和春季,白鹭(Egretta garzetta)对虾养殖塘水环境的变化反应最敏感,水深对迁徙水鸟特别是鹬科水鸟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大;水深和水域面积是迁徙水鸟是否选择虾养殖塘作为栖息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候鸟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对迁徙候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条子泥湿地水鸟群落的时空变化,于2020年8月和10月、2021年1月和4月,在条子泥湿地,开展了水鸟调查,研究水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对生境的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条子泥湿地,共记录9目15科64种水鸟,其中,有3种水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5种水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累计共有7种水鸟单次调查的数量达到该物种全球数量1%的标准;在不同季节,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波动变化,但是无显著差异;2020年8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对最大;光滩、水产养殖塘、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滩涂中的水鸟类群组成和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但是,3种生境的水鸟群落组成很相似。条子泥湿地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应该更有效地保护条子泥湿地及其水鸟资源。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湿地位于中国、韩国和朝鲜之间,是全球最重要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渤海湿地广阔的海岸滩涂为上百种、数量超过千万只的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良的中途停歇地,使其得以补充、储备继续飞行所需的脂肪,同时,在黄渤海湿地南部地区,如韩国釜山以西的周边和中国长江入海口及江苏北部沿海一带滩涂也是迁徙候鸟最理想的越冬地。黄渤海湿地既可以作为水鸟沿海岸线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越冬的中转站,又可以作为水鸟继续南飞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的中途停歇地。黄渤海湿地对于鸻鹬鸟的重要性则主要表现在其北迁期间,在每年4~6月鸻鹬鸟北迁时期,这一区域有25种鸻鹬鸟,超过30%的种群数量;5种鸻鹬鸟[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的数量甚至是其迁徙种群的全部数量。大约80%的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40%的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迁徙种群在北迁期间,利用了黄渤海湿地。总结了黄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黄渤海地区水鸟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秋沙鸭重要越冬地——桃源沅水湿地为例,分析了桃源沅水湿地现状,研究了其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旨在保护中华秋沙鸭重要栖息地、水鸟与鱼类生境,保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并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7-2009年2个越冬期,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湖泊共记录到水鸟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4种,Ⅱ级保护鸟类8种,省级保护鸟类30种。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越冬期水鸟的最高数量均在12月出现,分别约为17.8万只和23万只。对2个越冬期水鸟在9个湖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湖池、沙湖、蚌湖和大汊湖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0.
湿地环境的改变对湿地鸟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传统以美学为主的景观设计和以水质净化为目的的人工湿地设计难以改善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数量锐减的现状。从湿地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主要鸟类及其栖息地需求、鸟类栖息地恢复等方面对基于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进行综述。水鸟是湿地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以湿地水鸟栖息地需求研究为基础,结合成功案例探讨湿地水鸟栖息地的引鸟设计、生境规划、引鸟效果和管理策略。针对现阶段鸟类栖息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鸟类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水禽越冬地,是白鹤、东方白鹳、鸿雁和小天鹅等珍稀水禽全球最主要的越冬地之一。为保护好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好鄱阳湖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鄱阳湖建立了15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2个,其余为县级),这15个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原有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于县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的缺失,使得原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尝试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新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1个保护管理(监测)站和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共同组成,同时还包括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护鸟员和信息员队伍以及奖励机制。目前,新的网络体系存在新建保护监测站职能不明确和人员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管理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地发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作用,加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中游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是候鸟在迁徙飞越干旱荒漠、草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食物、水源和得到良好休整的重要驿站,这里水禽资源丰富,共分布有水禽49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13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32种。必须从保护湿地水禽的生存空间、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加强基础研究、恢复水禽栖息环境、提高保护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水禽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是水禽赖以生存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湿地景观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在景观或区域水平对水禽的生存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湿地景观变化主要在湿地大面积丧失、湿地景观异质性变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等方面对水禽需求的生境类型和生境要素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从湿地景观变化的特征出发,概述了国内外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的影响。发现该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随着对水禽保护的重视,研究和保护战略从过去的研究和保护物种途径转到保护物种所生存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即水禽生境的研究和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方法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研究水禽生境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禽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影响。最后应用累积效应的原理和方法,对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地处西南地区腹心地带,是集天然河流与人工湿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西南丘区河流湿地特征。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水质保护、水质净化、鸟类生境保护、河岸多塘系统恢复、河岸林网络系统修复、河岸廊道修复等保护与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湿地保护成效,为西南地区丘区河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东海丰湿地是中国华南亚热带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南中国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和候鸟提供重要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野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海丰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与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湿地利用现状等生态特征,分析了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佳慧  黄麟  曹巍 《地理学报》2022,77(5):1260-1274
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是实现“两山”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生态资产及其损益核算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资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尺度生态资产及其损益核算技术体系,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县域生态资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晰了造成生态资产损益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针对具有不同生态资源类型、损益状况、驱动要素特征的县域提出了差异化的优化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 以农田、森林生态资源为主的县域数分别约占县域总数的45%和37%;1990—2018年中国县域生态存量资产的质量整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而生态流量资产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近70%县域水源涵养量减少。② 生态流量资产价值呈现损与益态势的县域数分别约占44%和37%,空间分布呈现与“胡焕庸线”一致的分割特征,即西北广大地区县域明显增益,而东部和南部县域有所减损。③ 1990—2018年中国超过70%县域生态资产变化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人类活动对生态资产增益县域的平均作用率约80%,而气候变化对生态资产减损县域的平均作用率约为60%。④ 综合分析,可将全国县域分为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和生态资源修复、保护、管理5种类型,采用差异化的生态资产优化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71年《湿地公约》签署以来,水禽的生态与保护问题得到了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前所未有的关注,进而使水禽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依据已有的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论述中国水禽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中国水禽的保护种群现状、栖息地研究、目前面临的危胁、保护方式及有关保护的理论、方法等,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水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Su  Xukun  Han  Wangya  Liu  Guohua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7):1211-1227

In Southwest China, five Nature Reserves (NRs) (Mangkang, Baimaxueshan, Yunling, Habaxueshan, and Yunlongtianchi) play a key role in protecting th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YSM) (Rhinopithecus bieti). However,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threaten its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 used a GIS-based Niche Model to delineate potential core habitats (PCHs) of the YSMs and a Linkage Mapper corridor simulation tool to restore potential connectivity corridors (PCCs), and defined five scenarios. A normalized importance value index (NIVI)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protection priority areas (PPAs) for the YSMs for five scenario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ations of the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re different in the five scenario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PAs and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The NIVI value of Baimaxueshan nature reserve was 1 in the five scenarios, which implied the maximum importance. There were only 7 PCHs and 16 PCCs (with the longest average length of 223.13 km) which were mainly located around 5 NRs in scenario III. The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was composed of 16 PCHs, 18 PCCs, and 5 NRs. Under each scenario, most of the PCHs and the PCCs were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The five NRs only covered 2 PPAs of the YSMs. We suggest th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needs to be strictly protected and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be limited. The area of the five NRs should be expanded to maximize protection of the YSM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In Southwest China, five Nature Reserves(NRs)(Mangkang, Baimaxueshan, Yunling, Habaxueshan, and Yunlongtianchi) play a key role in protecting the endemic and endangered Yunnan snub-nosed monkey(YSM)(Rhinopithecus bieti). However,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 threaten its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 used a GIS-based Niche Model to delineate potential core habitats(PCHs) of the YSMs and a Linkage Mapper corridor simulation tool to restore potential connectivity corridors(PCCs), and defined five scenarios. A normalized importance value index(NIVI) was established to identify the protection priority areas(PPAs) for the YSMs for five scenario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ations of the habitats and corridors were different in the five scenario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PAs and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The NIVI value of Baimaxueshan nature reserve was 1 in the five scenarios, which implied the maximum importance. There were only 7 PCHs and 16 PCCs(with the longest average length of 223.13 km) which were mainly located around 5 NRs in scenario III. The protection network of the YSMs was composed of 16 PCHs, 18 PCCs, and 5 NRs. Under each scenario, most of the PCHs and the PCCs were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The five NRs only covered 2 PPAs of the YSMs. We suggest th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needs to be strictly protected and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be limited. The area of the five NRs should be expanded to maximize protection of the YSM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