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沉降量对InSAR动态监测成果进行精度验证的技术流程,通过PS点沉降量、沉降等值线和沉降曲面等成果的精度对比分析,精密水准点与COSMO影像获取PS点的沉降量之差算术平均值为-0.26mm,与ENVISAT影像获取的沉降量之差算术平均值为-6.36mm,两者精度都达到毫米级,验证了InSAR地面监测成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InSAR数据分辨率高,准确反映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地面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城市大建设背景下的基坑施工建设日益增多,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等目标产生影响的现象,该文提出面向单体建筑物的InSAR监测与应用方法。该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SAR影像进行面向对象的InSAR分析,在区分地面沉降与建筑物沉降的基础上,提取建筑物的沉降信息并结合基坑、建筑物特征等背景资料开展建筑物的灾害评估分析。以天津市和平区某基坑周边的渤海大楼为例,进行高分辨率的InSAR监测与应用分析,并以同步实测的水准数据为参考进行有效性评估。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适用于建筑物InSAR监测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帆  王道顺  张磊  张子文 《测绘通报》2019,(2):54-57,85
针对InSAR沉降监测精度评定方法的单一性,综合考虑建筑物自身沉降和时空基准难以统一的问题,构建了改进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模型。以宁波东部新城某沉降区域的PS-InSAR监测结果为试验数据,在统一时空基准的前提下,利用改进IDW插值模型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并以交叉验证的方式验证了该插值方法的准确性。试验证明:通过对比两个实测水准点,使用改进的IDW插值获取的InSAR监测结果误差为0.3和0.8,相比于普通IDW和Kriging方法提高了大约1.1 mm。  相似文献   

4.
地面沉降灾害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地面沉降监测广泛采取水准测量、GPS测量和InSAR技术等方法。为有效解决不同技术方法在精度、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缺陷,综合其优点,本文提出了对InSAR、水准及GPS数据进行精密处理和高效融合的理论方法,获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以广州南沙试验区数据实例验证了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王彦军 《北京测绘》2017,(5):109-111
本文主要在InSAR沉降监测结果比对中常用的均值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InSAR与水准测量成果比对的方法,并且应用研究区域的实际数据成果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该方法主要思想是在均值法的基础上将PS点与水准点之间的距离因素纳入考虑,通过距离对PS点对InSAR成果值的贡献程度进行修正。研究表明,距离权值法相比于均值法拥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迅速发展,高铁建设中的隧道沉降监测工作显得日益重要。针对传统水准监测方法空间分辨率低、成本较大的问题,本文利用短基线集时序InSAR技术对某隧道工程进行了时序形变监测,获取了2017/4—2017/10的平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形变量。根据时序监测结果重点分析了隧道工程中的地面沉降原因和规律,与实测水准结果相比表明:利用SBAS-InSAR技术进行形变监测可达到毫米级精度,两种方法所得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同时,证明了该技术在隧道工程沉降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今后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时间序列SAR影像监测堤坝形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时间序列InSAR技术,在无先验形变模型的情况下,研究了中分辨率Envisat ASAR数据在堤坝监测中的应用.首次使用24景Envisat ASAR影像得到了上海市长江口南岸和杭州湾北侧堤坝的沉降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堤坝存在着不均匀沉降,其中位于浦东机场堤坝和临港新城堤坝的沉降最为严重.利用水准数据对临港新城堤坝的监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监测精度达到了mm级,证明了时间序列SAR影像在堤坝形变监测上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结合沉降变形监测相关理论,以宝鸡市某高层建筑工程沉降监测项目为例,首先对监测网的水准基点稳定性进行分析,而后描述了监测网的布设方法,最后通过绘制沉降监测点的沉降荷载时间曲线图对监测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骆光飞  陈捷  祝彦敏 《测绘科学》2016,41(9):102-107
针对浙江省地面沉降监测需求,研究利用时序InSAR技术进行浙江省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流程。以上虞区块为例,反演得到上虞地区2013-2014年度地面沉降信息;结合同期外业水准测量数据,在传统点-点、点-面验证基础上,提出点-线验证方式,将几种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外业实地调查的情况,证明了InSAR技术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分布状况和发现区域沉降中心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它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大范围以及成本低等优点。选取了2007年1月—2010年4月28景Envisat ASAR数据,采用基于InSAR技术发展起来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常州市武进区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反演,获取了该区2007年—2010年的地表形变场(年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并用外部水准数据对PS-InSAR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两者吻合较好,证实了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高建东  王勇  安江雷  姜俊狄 《测绘通报》2023,(10):158-162+172
本文利用精密水准、GNSS和时序InSAR 3种技术手段开展多源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研究。首先统一3种监测手段的时空基准,然后采用Bland-Altman方法分析监测结果一致性,并采用曲面拟合方法建立监测数据间的模型关系,得到综合精密水准、GNSS和时序InSAR优势的面状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沉降区域位于沛县安国镇、龙固镇、朱寨镇、大屯街道及丰县分凤城街道,矿产资源开采是导致区域沉降的主要因素。监测周期内的最大沉降速率为29.8 mm/a,地面沉降速率超过10 mm/a的沉降区面积为2 018.8 km2,占总面积的61.9%。  相似文献   

12.
王爱国 《测绘科学》2015,40(4):121-125
针对地面监测中水准和InSAR数据的优缺点,提出了沉降数据融合算法以及插值计算方法。采用数据融合方法对水准和InSAR进行融合,较好地解决了水准监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低和InSAR数据中部分地区失相干的弊端,使融合后的数据能更好地描述地面沉降的现状,为更好地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减少沉降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危害。天津地区融合算例表明,所提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单一数据的缺点,融合后的数据拥有了多数据的优点,对后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准确丰富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沉降监测体系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平原区已经产生严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是我国四大重点沉降区之一。探索一种应用InSAR、GPS、精密水准高效协同监测和相关监测资料精密处理、高效融合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广州南沙试验区开展的高时空分辨率沉降监测体系的研究实践,研究了融合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得到成功应用,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单轨合成孔径雷达(InSAR)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向形变和概率积分法(PIM)难以预计沉陷盆地边缘区域下沉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由单轨InSAR监测的LOS形变联合移动矢量倾角模型计算矿区地表下沉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分析下沉盆地地表移动矢量倾角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主断面上地表点移动矢量倾角的分段函数模型,再结合主断面地表点的LOS向与地表移动矢量的矢量夹角与倾角的函数关系,实现由LOS向形变计算矿区地表下沉量。以马泰壕井田和上湾煤矿的两个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Sentinel-1A数据和水准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沉陷盆地边缘区域,该方法计算的地表下沉量与实测值吻合,两个矿区的监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都约为5 mm,高于InSAR监测精度的19 mm,监测精度分别提高了74%和71%。  相似文献   

15.
程光冉  姚国文  杨帆 《测绘科学》2013,38(1):144-145,149
针对沉降监测中普通水准观测方法无法实施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与误差来源的分析,研究了中间设站式三角高程测量实施沉降监测的方法,分析了观测精度及可行性。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待监测体的沉降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测量精度达到了建筑变形测量等级二级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覆盖常州市武进区2007—2011年共21景的ALOS/PALSAR影像,通过InSAR影像短基线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面沉降监测,获取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的武进区19个水准点数据对SBAS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两者结果,吻合度高,最大与最小偏差为10.6mm和0.3mm,验证了短基线方法在武进这种平原地区进行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不同平台InSAR数据集的成像几何差异以及时空分辨率不一致对沉降场联合反演的影响,提出了多平台InSAR数据联合估计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覆盖上海地区的18景TerraSAR-X、16景ENVISAT ASAR和20景ALOS PALSAR数据,提取了数据共同覆盖时间段内(2009年~2010年)的上海市地表沉降速率场分布,并与同期获取的水准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的联合多组观测数据给出更精确的沉降估计结果,且无需外部数据校正。  相似文献   

18.
陈泽金 《北京测绘》2023,(10):1408-1411
地表沉降是煤矿开采中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过大的沉降不仅威胁到地表建筑的安全,更对地下矿井结构的稳定性有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传统的水准监测方法在大面积沉降监测中效率低且监测数据需人工处理,智能化水平不高。因此,本文结合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两种监测技术,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将两种监测结果融合,并将该项技术应用到新疆阿勒泰煤矿开采沉陷监测中,绘制了该地区沉陷速率曲线,最后将融合算法得到的沉陷数据与传统水准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融合算法得到的沉陷数据与水准监测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和常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重点分析了精密水准和InSAR技术地面沉降监测成果,由分析结果可知,差异沉降监测点密度非常重要,且结果正确表达了基础设施的局部沉降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三维相位解缠是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解缠结果直接影响时序InSAR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针对地面沉降严重、地形坡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因相位欠采样引起的整周期解缠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频域置信度的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并以此替代时空三维相位解缠中空间维以相位梯度为权重的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通过提高相位坡度变化估计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时空三维相位解缠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经典的时空三维相位解缠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得到的沉降监测结果精度更高,特别是对于坡度变化较大、失相干现象明显的沉降漏斗区,其沉降监测精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