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真县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道真自治县北部边缘,以银杉著称,现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台站气象资料,对林区的气候资源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背景和太阳辐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林区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和年太阳总辐射是贵州省乃至全国的低值区之一,多云寡照是林区常有的天气特点;林区温差大,冬天凝冻时间长,积温虽低,但有效积温高;林区湿度大,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是林区又一天气特点;林区年均风速0.6~3.8m/s,常年盛行偏东风,平均风速小,瞬间风速大,最大风力达30m/s以上,主要出现在雷暴天气和寒潮天气。总之,该区域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2.
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 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 mm、55 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森林与降水的关系,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我们正在研究之中。本文从雾日着手,探讨广西高山林区的树雨量,依此证明“树雨”是森林对降水贡献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基于克拉玛依减排林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取样分析结果,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减排林区的土地开发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正效应:已开发用地土壤有机质、有效N和速效K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未开发用地,土地开发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浅层总盐量降低67.5%,土壤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1.5417×109元/a.同时,土地开发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地下水pH值、电导率、矿化度和全盐量均高于未开发用地,减排林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不利于区域减排林效应的持续发挥;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偏低,也不利于林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兴安岭林区、松嫩平原农业区两种类型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受森林小气候影响,小兴安岭林区土壤含水量变异性整体上明显高于松嫩平原农业区,但变异程度相对平缓:林区土壤含水量在垂直变化上依次降低,农业区则随深度而升高;时间上林区与农业区土壤含水量都与降水量曲线基本一致,但林区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6年浙江省53个站的负氧离子监测结果,制定了负氧离子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从年均值、最大值、日最大最小值、各等级浓度占比、清新度等多个指标评价了负氧离子资源,全面分析了全省负氧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浙南和浙西山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浙北平原含量相对较低。浙江省负氧离子浓度具有明显日、月变化特征,午后(13:00—16:00)浓度低,夜间和早晨(22:00—07:00)浓度高;4—9月浓度高,冬季浓度低,高山林区站的月变化最显著。高山林区负氧离子浓度基本保持在"清新"级别;浅山景区站"清新"、"一般"、"不清新"级别各约1/3;平原公园站的"不清新"级别占到一半。高山林区的"清新"空气日平均小时数多在20h以上,"非常清新"空气也多在16h以上。在浅山和平原地区的风景区、林区、水体型公园等,"清新"空气时间也在10h以上。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气象因子对于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迁飞、栖息等是不可少的外界条件.在同一个林区内每年落叶松毛虫发生时期的早晚,发生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因此,当气候条件发生波动时也会使落叶松毛虫危害情况发生波动,气象条件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和危害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近三十年来,在新疆阿尔泰山林区,落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兴安岭林区2005—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林区闪电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6—8月是闪电多发期;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夏季14时和19时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莫尔道嘎林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从雷击火发生的时空分布得出北部原始林区是雷击火多发区域。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季节动态及其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火险季节是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对于森林防火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大兴安岭林区近 30 年的林火资料和临近火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火险季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气象条件。结果表明,该地区多年平均森林火险季节长度较长且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南北林区火险季节指标差异明显,南部林区比北部林区进入火险季节的时间早而结束晚;森林火险季节长度与全年无雪日数关系密切,而起止日期与春秋季日平均气温为- 5℃的日期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2006年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该林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气温的日、年变化曲线呈余弦曲线型,各高度气温的日年变化极值不同,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日、年较差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区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曲线呈正弦曲线型,日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04时,为79%,最低值出现在14时,为10%。年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6月,为81%,最低值出现在5月,为5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近43a来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日照时数、辐射量、日平均风速呈减少趋势;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年变率呈小幅波动,变化不大。根据小兴安岭林区气候趋势变化特征、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因素,初步探讨了林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与林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80~1999年的林火资料,运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研究林区火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9年,大兴安岭地区每年均有森林火灾发生,但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时间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森林火灾的总次数,特别是一般森林火灾的次数和过火面积有抬头的趋势,其原因主要人为火增多而引发的;90年代,森林火灾在春季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火险季节始末间隔期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卫星遥感资料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近几年,由于气候干旱和火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气象卫星监测林火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卫星资料在森林保护工作中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介绍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同时,旨在拓宽思路,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卫星遥感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14.
赵明文 《黑龙江气象》2010,27(4):33-33,39
通过国内外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例,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及气候特征,针对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国有重点林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黑龙江、嫩江等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以及国家重要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空中开发水资源的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兴安岭五营林区1958—2007年历年旬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通过对气象要素月、季节、年际变化等一系列讨论,分析了五营林区的气候特征,得出:五营50a平均气温为0.1℃,各月平均温度7月达到最高点,1月为最低值。50a平均年降雨量为617.1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降水较少。五营林区1960—2007年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2227.6h,本地区可照时数、阴天日数均在7月份达到峰值。五营林区夏、冬两季相对湿度较大,而春、秋两季相对湿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1988年6月28日-7月16日,“森林防火”调研小组行程约2000多km,重点了解阿勒泰林区的基本情况、各林区建立气象站(哨)和现有资料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协调林业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关系,我们还去了哈巴河气象站和青河气象站,请他们为建立林场气象站(哨)做些技术指导工作,并对拟建站的北哈巴边防站和自然保护区喀纳斯湖进行了实地考查.最后与阿勒泰地区护林办和地区气象处有关领导就今后的业务合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8-2015年五营林区的地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近58 a五营林区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五营林区近58 a气温呈变暖趋势,气候从"偏冷期"跃变为"偏暖期";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但近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平均风速迅速减小;无霜期明显延长。极端高温气候事件增多,极端低温气候事件减少,五营林区气温范围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林火事件已呈现出多发态势。林火作为一种复合型极端事件,它的发生和蔓延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林区森林火险天气的变化特征可以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本文以逐日森林火险气象指数(FFDI)作为火险天气的度量指标,分析了该指数的适用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了1961~2020年东北和西南两大林区FFDI及相关气象因子的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利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的方法揭示了两大林区防火期FFDI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季节以及年时间尺度上,FFDI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北地区在春季、秋季处于高值期,而西南地区则集中在春季和冬季,这与两大林区的森林防火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个季节FFDI呈现显著增长的站点数在10%~20%左右,春季最多(21%)。东北林区FFDI的变化趋势在四季都不显著;但相关气象因子中的日最高气温在四季都呈现显著的变暖趋势,平均风速在四季都呈现显著减弱的趋势。西南林区四季的FFDI都呈现显著(至少是0.1水平下的)增长态势,其中春、冬季防火期的趋势分别为0.09/10 a(P<0.1)和0.05/10 a(P<0.1);夏、秋、冬三个季节显著变暖又显著变干(P<0.05),朝着“暖干化”的气候特征演变。年际变率在两大林区FFDI的演变中贡献超70%;东北春季和秋季防火期FFDI的非线性趋势分别呈先快速上升后减缓和先快速上升后转为下降的趋势;西南春季防火期FFDI的非线性趋势从上个世纪的稳定少变转为21世纪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冬季防火期FFDI则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因此,西南林区的防火形势正变得愈发地严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分析大兴安岭林区生长季气温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从而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兴安岭林区8个气象站点1980-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性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小波函数(Morlet小波)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生长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林区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长季平均气温明显增加。生长季平均气温第1特征向量呈现一致正变化,区内低值中心在北极村附近,高值中心在呼玛附近,其振幅以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区域特征明显。近38 a时间尺度上生长季平均气温存在28 a、22 a和8 a 3种明显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食文化悄然进百家在林区将饮食纳入文化范畴,近年来已逐渐明朗化了。随着历史的变迁、物资的丰足、观念的转变,林区人已不仅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而且又热衷于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层次来了。A、这是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夫妻。他们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去春开始,全家7曰人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