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邱国华 《铀矿地质》2010,26(3):178-186
在放射性核素走向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某氯化法钛白粉生产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与评价。放射性环境现状调查表明,评价因子总体在区域环境本底范围内,经分析确定了放射性敏感点。经放射性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的附加剂量分别为0.59mSv/a和9.28×10-4mSv/a,均低于年有效剂量管理限值。在落实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加强放射性环境监测后,该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2.
范光  温志坚 《国外铀金地质》2010,(4):229-232,238
矿产开发过程中的辐射环境影响日益被管理部门和广大公众所重视。针对我国南方某铜矿开采项目,在详细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铜矿开采可能带来的辐射环境影响进行了细致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建设对辐射环境的可能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相关结论和措施对于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邱国华 《铀矿地质》2008,24(3):188-192
文章在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铀矿山探采冶设施退役治理工程放射性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对各步骤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维乾  黄凯平 《贵州地质》2010,27(3):226-230
本文针对贵州省黔中、黔东地区在开采钼、镍、钒多金属矿过程中,共伴生放射性所产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提出钼、镍、钒多金属矿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包括放射性源项分析与确定、评价因子选取、评价范围与管理限值的确定、放射性现状调查、放射性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并对各个步骤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ARD型γ能谱仪对辽宁省大连市区地表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含量进行了现场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区238U、232Th、40K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23.09 Bq/kg(范围值1.24~151.91 Bq/kg)、18.99 Bq/kg(范围值0.41~92.57 Bq/kg)、386.39 Bq/kg(范围值31.30~1095.50 Bq/kg),均显著低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值.在测得的238U、232Th、40K含量基础上,计算了距地面1 m高处空气中γ辐射吸收剂量率、外照射指数、内照射指数和年有效剂量等参数,并据此对大连市区天然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评价.空气中γ辐射吸收剂量率(Dr)平均值为39.04 nGy/h,远低于全国(81.5 nGy/h)和世界(80 nGy/h)平均水平.外照射指数、内照射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3、0.12,均远小于国家对建筑材料外照射指数的限值1.年有效剂量为0.048 mSv,远低于世界年平均有效剂量(0.46 mSv)以及公众外照射年有效剂量(1.0 mSv)的限值.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区地表天然放射性辐射处于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工程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国华 《铀矿地质》2009,25(4):245-252
文章以现场调查和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广东省某高速公路工程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次研究基于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及238U、232Th、226Ra、40K放射性核素测试,识别华东地区含煤岩系的放射性异常地层,评价区域典型煤矿区空气、固体、水体、植物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水平。结果显示:赋存于石炭系、二叠系的普通煤田与赋存于寒武系的石煤矿区呈现显著差异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普通煤田矿区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氡放射性测量值总体上处于本底水平范围,矿区固体介质、水体、植物样品核素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华东地区石煤分布带,属于放射性γ辐射高背景区,石煤矿区的原煤、煤矸石、土壤、岩石等固体介质的238U、226Ra核素富集明显,并显示更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区域石煤条带监测矿区居民源于γ外照射引起的吸收剂量均超过国际标准限值1 mSv/a,总有效剂量均超过了2 mSv/a,地下水总α、总β浓度为限值的10~30倍,放射性污染不容忽视。华东地区石煤矿区公众所受辐射剂量较高,矿区的地下水、建材、植物等介质已经出现零星的放射性污染,应加强石煤矿区放射性环境监测,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青岛市1 500 km 2范围内大密度土壤放射性核素和地表γ 辐射测量,系统深入研究了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壤中核素232 Th 和40 K 的放射性比活度偏高,而238U 偏低。地表γ 辐射剂量率( 平均值91. 87 nGy /h) 略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研究发现,地表 93. 14%的γ 辐射来自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 Th 和40K 的γ 辐射,其中232 Th 和40K 的贡献占81. 21%,是主要的贡献者。地质背景决定地面γ 辐射剂量率值,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是导致青岛市区-王哥庄一带γ 辐射剂量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同时环境因素( 路面材料、地貌景观) 对其剂量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研究区的γ 辐射剂量率较高,但其年有效剂量( 0. 56 mSv) 低于公众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 ( 1. 0 mSv) ,人居环境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长约70 km引水工程洞线上进行的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陆地伽马剂量率测量、土壤氡浓度测量、岩石表面氡析出率测量以及钻孔岩芯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Ra、Th、K含量分析的综合放射性地质调查,并对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区引水沿线地质体放射性核素当量含量平均值为:U 1.56×10-6,Th 14.12×10-6,K 2.16×10-2;钻孔岩芯放射性元素分析含量平均值为:U 32.34 Bq/kg,Ra 35.68 Bq/kg,Th 35.29 Bq/kg,K 865.65 Bq/kg。陆地伽马剂量率为90.42 nGy/h;土壤氡浓度平均值为4 272.1 Bq/m3;岩石表面析出率平均值为4.01×10-2 Bq/m2·s。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内照射和外照射辐射剂量计算了对施工人员造成的辐照剂量为0.759 mSv,低于国家对公众的剂量限值1 mSv/a,表明引水工程输水隧洞的施工在安全辐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依据放射性监测及评价标准,对位于珠三角地区的三处在建中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地质探洞进行了放射性调查,通过对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环境氡浓度的测量、分析,估算了抽水蓄能电站地质探洞环境天然放射性对施工、运行人员所致剂量,明确了氡为探洞内主要放射性污染因素,突出强调了辐射防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艳丽  曾敏  秦德先 《云南地质》2011,30(4):498-500,497
调查个旧霞石正长岩矿床的γ辐射剂量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查明霞石正长岩在开采过程中放射性污染,为放射环境管理及防治放射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放射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对深圳市环境放射性异常带进行识别,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沿NE、NW向断裂带附近土壤氡活度浓度和花岗岩出露区岩石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根据分析结果,识别出深圳市范围内主要有3条放射性异常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苏州花岗岩-伟晶岩接触带岩石中,与高放废物内某些长寿命超铀铜系元素和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迁移行为天然类比研究表明,伟晶岩脉中的U、Li、Sr、Be、Mo、Nb、Er、Y和234U、238U在该岩脉形成后约130Ma期间,在水-岩反应作用下,仅向花岗岩中迁移10-30cm,而Th、Pb、206Pb、207Pb、208Pb、87Rb、87Sr、86Sr则未发生明显迁移。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拟在花岗岩中处置高放废物提供了长期安全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述了放射性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 CD- 1 0型便携式伽玛全谱测量仪的体系结构及其应用软件结构 ,介绍采用便携式伽玛全谱仪在某地环境工程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付锦  裴承凯 《铀矿地质》2012,(4):233-238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γ辐射源对环境、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提出剂量估算的基本方法步骤。包括点源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计算,大气反散射辐射剂量率估算,工作人员和公众年有效剂量当量估算,辐射致臭氧产额估算。并指出了γ辐射源环评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卞建民  汤洁  李立军 《水文》2007,27(3):46-49
针对辽河油田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为保证饮水安全,以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本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基准,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上第三系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该模型通过评价样本信息确定熵权,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偏差,简单易懂,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中,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极为重要,因为任何从处置库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都将通过地下水搬运向人类生存环境或生物圈迁移.甘肃北山地区是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重要预选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北甘肃省西北部.为了认识预选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从水文地质角度评价其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地的适宜性,在过去的10 a,在该区开展了同位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野外调查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源自大气降水补给.浅部地下水主要由现代区内降水补给形成,而深部地下水则可能由地质历史时期降水补给形成;浅部地下水系统具有相对开放性特征,水循环交替能力较强,而深部地下水系统具有相对封闭性特征,水循环交替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是制约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处置场地核素运移污染的风险问题,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及其选址、核素运移试验和核素运移模型进行了回顾和论述.指出采用多重屏障系统进行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其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处置场的选址应遵循就近原则,并应从环境水文地质的角度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