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根据这次实验得到的大气冰核资料,以及文献给出的另外两组常用的冰核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和发展的三维对流云人工催化数值模式,讨论了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增雨效果的影响,模式中还考虑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常用的RYI-6300型和WR-1B型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云弹道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的宏观和微观参量分布结构有很大影响,在这些对流云中进行火箭播云催化试验得到的播云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低,而低温冰核浓度高时,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将导致云中冰晶过量,不利于对流风暴云降水增加.在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较高,并且低温冰核浓度较低时,对流催化风暴云可获得最高的人工增雨效果.在青海试验区的大气冰核谱环境下,火箭催化对流风暴云增雨有一定效果.对不同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了解清楚当地大气冰核的基本背景状况对于正确地评估播云效果非常重要.文中还给出了导致这些结果差异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福建省周宁水库开展的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试验资料,结合区域对比试验方法对每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评估,探讨暖云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周宁水库开展地面暖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量为51 mm;在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下的暖云增雨效果最明显;采用多点及多时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方式,有利于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通过作业效果分析,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技术适合于南方山区。  相似文献   

3.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4.
双通道微波辐射计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增雨作业中 ,利用微波辐射计,遥感监测大气中总水汽含量与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的连续变化,从中找出其一般变化规律及其与云的可播性的联系和基本指标,为及时有效地指挥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1992~1994年4~6月间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新一代双通道共天线地基微波辐射计在河北省石家庄等地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晴空、有云无雨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气中积分汽态水、液态水含量的分布特征,两种相态大气含水量的相对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有云无雨的天气条件下,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仅占大气中总水量的1%,说明作为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云中液态水含量仅占大气总水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分析认为,以往通常采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评估人工增雨资源条件的方法,存在着不确切性。  相似文献   

7.
1.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于2010年结束。项目瞄准环北京地区云降水结构和降水形成机理、大气水资源等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混合云和暖云的形成和人工增雨,新的催化播撒工具如无人驾驶飞机播撒。  相似文献   

8.
针对人工增雨作业前缺少微物理资料确定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问题,文章利用欧洲细网格资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和飞机探测资料,根据人工增雨前所需具备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可播区条件,分析了层状云切变线型降水人工增雨潜力区的宏观判据。结果表明:欧洲细网格模式预报大气可降水量、低云量、比湿最大值、气柱总含水量和850 hPa比湿与降水的演变趋势一致,大气可降水量预报平均值为43.0 mm,气柱总含水量预报平均值为33.0 kg·m-2,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在6.4 g·kg~(-1)时,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模式探空资料反映的湿层(相对湿度≥80%)高度与厚度、e-Ei反映的冰水转化区与T-T_d反映的准饱和湿层的垂直分布,可确定人工增雨作业的合适时间与最佳播撒高度;欧洲模式预报对判定人工增雨潜力区和降水过程有良好的指示意义,与地基微波辐射计和飞机的探测结果较为一致,模式预报产品与观测资料结合为判定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区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地形云是人工催化增雨(雪)的主要选择之一。通过2004—2005年冬春季的人工增雨(雪)作业和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市区及周边地区由于受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云的特征明显。针对地形云,实施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效果显著。加强对地形云的研究,对提高包头市人工增雨(雪)作业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由于对流云尺度小、生消快,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对其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事.本文利用2003年在"江淮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外场试验"试验区获取的对流云人工增雨监测资料,采用成对对流云试验方案,开展对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催化云催化前后雷达特征量和地面雨量变化分析,以及催化云与非催化云自身对比分析和双比分析,初步得出:人工催化后10~20 min增雨效果不明显,人工催化30 min后才能产生明显的增雨效果,其效果在10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预研究"项目对人工增雨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人工增雨的科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人工增雨监测识别技术、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技术、人工增雨外场试验的科学设计和南方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优选和集成了人工增雨成套技术,并在抗旱型和蓄水型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SWAN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产品,研制了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和对流云(混合云)飞机绕云飞行航线设计方法,并分别应用于湖北省2009年2月5次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飞行航线设计和2010年4月12日对流云飞机人工增雨绕云航线设计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飞行航线设计作业区与实际作业区基本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基GPS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水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霞  景华  任芝花 《气象科技》2008,36(2):215-218
为观测火箭人工催化后大气中水汽的变化规律,利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单站地基GPS观测数据,对2006年5月21日在该站上风方实施的两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单站地基GPS上空层状云在人工催化开始后l~3 h左右,都出现了大气中可降水量(PWV)下降的同时逐时雨量增加等现象,在天气系统前期作业,PWV得到较快恢复和补偿,人工增雨效果较后期明显.将观测结果与早期和最近模式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雷达回波检验人工增雨效果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713-C型雷达对 1次飞机增雨过程进行了跟踪探测 ,发现有利于人工催化的云区 ( 20dBz) ,经过人工催化作业后回波增强到 30dBz并产生增雨。也有一部分云区 (小于 20dBz)虽然也进行了人工催化 ,但无明显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天上流云,落地化甘霖。”大气降水都来自空中的云,确切地讲,都来自空中的水汽。有人把云中的水比喻为一座天然人水库中的水,闸门开启得小,流出的水量就少,而人工增雨是向云中施放适当的催化剂,使“水库”的闸门开大一点,以便让水多流…来一些。所以人工增雨是通过人工影响的手段增大云层的降水效牢,  相似文献   

16.
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达到了巅峰。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南非、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古巴等国继续开展着人工影响天气汁划。人工增雨是指在适当条件下通过向目标云播撒适量的催化剂,以影响云物理过程,从而实现增加地面降水的活动,包括冷云人工增雨和暖云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云冰和降冰4种云参数产品及实况降水资料,对比检验该人工增雨云系业务模式对云微观场和地面降水场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对降水的预报能力要略优于现行业务运行的GRAPES模式;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能较好地预报云系系统云物理微观量的垂直结构特征,模式预报的微观场与卫星监测吻合较好;在播撒窗区的水平分布上,模式预报的各水凝物分布形势和强中心位置与卫星监测一致,其大小也接近监测值;人工增雨云系模式能较好地预报云的微观场和天气形势场,可作为云系人工增雨条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卫国  陶玥  周毓荃  党娟  谭超  高扬 《气象学报》2021,79(2):340-358
层状云降水效率通常较低,但却具有较高的云水资源开发潜力,是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对象.随着中国南方地区生态改善、水库增蓄、抗旱等社会需求的增加,针对这些地区降水云系的人工增雨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使用三维中尺度冷云催化模式,对2018年10月21日湖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卫星、降水...  相似文献   

19.
王斌 《湖北气象》2006,25(4):3-6
针对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这一世界性难题,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系统建设的现状;联系湖北实际,对湖北省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工作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最后,描述了未来湖北省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系统的总体框架及技术开发内容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应用雷达回波检验人工增雨效果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13-C型雷达对1次飞机增雨过程进行了跟踪探测,发现有利于人工催化的云区(20dBz),经过人工催化作业后回波增强到30dBz并产生增雨。也有一部分云区(小于20dBz)虽然也进行了人工催化,但无明显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