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事实出发 ,通过数值模拟和岩石破裂实验方法 ,对成组孕震过程中多震源体的地震活动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增减震机制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结果对中国 2个典型地震活动地区 ,即华北地震区和川滇地震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解释 ,同时对地震前兆复杂性的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地震活动具有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非平稳性之特点。前者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成带、成区分布 ,后者则表现为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活跃和平静 (高潮和低潮 )相交替的丛集特性。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2.
张克理 《地震》1989,(4):44-51
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地区强震分布的经向不均匀性,探讨了中国大陆Ms≥7.0级强震的时空分布及迁移特征。发现本世纪以来,大陆地区强震沿几条纬线呈带状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轮回性特征;各轮回中强震成幕地从南向北迁移;地震个体迁移总趋势和群体迁移方向一致,并具有循环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 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 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地块活动与成组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构造的成块性与中国地震活动的成组性构成中国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地震成组划分的结果和地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块与成组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强震分布于地块边界断层上,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块体活动有关.由成组地震震中分布图表现出来的地块活动方式主要有4种:单缝式活动型、单地块活动型、多地块活动型和地块内部活动型.地块活动频度以单缝式活动型为最高,在成组地震中则以单地块活动型为多.大陆内部各地块的活动性有差别,东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块,西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川滇和昆仑-松潘地块.   相似文献   

6.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地块区内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历史强震资料、有感历史地震资料以及仪器地震记录,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与地块区内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区内曾有多次MS≥5.0破坏性地震发生,为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地块区地震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期特征,空间分布东南强西北弱;地块内部MS≥5.0中强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且主要受其东缘和南缘汾渭地震带MS≥6.0地震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强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强震活动具有在时间上的起伏特征与空间上集中分布于主体地区的特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阐明了微动态期划分的意义 ,并且与活动 -平静期进行了对比。中国及其邻区大陆强震的个体行为具有丛集性。近百年来存在一种大约 13a的阶段 ,反映了大范围的地震能量积累的起伏发展过程。与时间轴上的相对高潮期相对应 ,各期存在 1个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与另 1个次活动区 ,2个大震活动区的相对位置往往分别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相当部分的强震孕育是在原有孕震区继续进行的 ,而多数强震的孕育是在原有区域外进行的。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对理解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有意义的 ,然而活动期的长短不一 ,强度不同 ,活动期内也有起伏。从强震活动的孕育过程看 ,微动态期的划分更有利于对强震空间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一个描述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参数——CV值.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值异常的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了显著变化,CV值有明显的升高过程.这说明,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与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有关.如果这个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不仅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还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并将为充分利用现有前兆资料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大陆51条以走滑活动为主的断层段上强震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分布是非均匀的,具有趋近段落中心的特点。并建立了强震沿活动断层段的非均匀分布模型,其概率分布密度p(K)与K的关系可以表述为p(K)=1.1206e^-3947K^2(K为宏观震中到断层段中心的距离与断层段半长度之比)。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均匀模型,采用非均匀模型导致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化,特别是对高震级档年发生率较高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该非均匀模型的应用对地震爪小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9-125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的强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应变释放特征。结果表明,该区6级以上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时间间隔约10年,且有间隔愈来愈小的趋势。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有规律的纬向往返迁移;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存在若干年的应变释放加速和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预释放时段,并出现明显的背景性地震空区、空段等趋势异常。  相似文献   

12.
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过程中相互间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张国民  李丽 《地震》1997,17(3):221-231
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的特征,成组强震活动之间有增震和减震作用,本文应用构造块体成组孕育的理论模型讨论了成组强震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次地震发生对其它震源区应力变化的影响,对前兆复杂性的影响,及此类模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把强震成组孕育和活动的模型应用到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长期预报研究领域将对地震预报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李志雄  高旭 《地震》1994,(6):11-18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s>7.0大震震前5年G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古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古地震探槽剖面及断坎年代资料,综合分析了北祁连山东段活动为裂带的 震活动特征。沿断裂带的古地震具有非均匀性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活动期次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分段性和中段时间上的准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刚  马宏生  李志雄  张国民 《地震》2009,29(4):98-106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以中国大陆1901年以来7级及其以上强震年频次为样本, 采用最优分割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分为三种时段: 少发段、 平均段和频发段。 中国大陆强震时间活动呈现非稳态现象, 强震频发段间存在短期的地震平静, 由强震平均段到频发段过渡期间同样存在强震少发段, 而少发段也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 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 研究不同强震丛发时段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1901年以来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总体来讲, 1955年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1955年之前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的三条边界; 1955年之后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华北地区、 巴颜喀拉地块区及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 不同相邻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有一定的交替性, 少发时段或增多时段的强震往往是上一个丛发时段的主体区内强震活动的延续, 或者发生在下一个强震主体活动区内或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6.
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建成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91,13(4):496-504
为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较好地反映大陆内部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按照震级分档和空间概率分布函数的思路,本文选取并量化了多个地震、地质特征,以描述各震级档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性质.为避免同一因素的重复使用和主观作用的介入,文中引入了分量分析方法对特征进行正交变换.对变换得到的互不相关的新特征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再结合七级以上强震发生后的减震作用,确定了各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作为例子,试算了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该例子说明,本文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反映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还避免了特征量的重复使用和专家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内地震属于板内地震,有不同于板块边界地震的物理机制.中国大陆周围受到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联合作用,岩石圈结构复杂,具有横向和纵向不均匀性,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大陆内的应力场分布,从而影响大陆内强震的活动,但其影响方式和物理过程,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从中国大陆动力学背景特征、应力在岩石圈中的传播特征、大陆岩石圈介质特征、前期强震活动对局部地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计算和模拟,希望能较好地理解和探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纲  刘杰  傅征祥  刘桂萍 《地震》2004,24(1):34-41
强震发生前震源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前震活动, 这种前震活动可以分为二种: 一种为连续型, 即前震的频度或震级随时间渐渐增大, 直至主震发生; 另一种为不连续型, 前震的频度和震级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发震。 这种现象不但在破裂声发射试验中观测到, 也在中国大陆地区多次强震前被观测到。 文中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 引入时间-状态依从摩擦本构关系, 即把自组织非线性系统的普适特征与真实断层摩擦的具体特征结合起来, 研究了强震前短期前兆地震活动的时间演化过程的机理。 文中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对模拟事件时间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静摩擦强度在断层上的分布, 或是说静摩擦系数的离散程度直接影响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编制第三代地震区划图的思路,根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性的特点,考虑地震活动在空间上不均匀性和时间上的非平稳性,提出了确定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给出了辽宁各潜在震源区的有关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起算震级Mo、震级上限Mu、b值、年发生率v、空间分布函数f_(?)、断层长轴方向及震源深度等。使用这些参数就可以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和地震危险区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71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成组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时空成组数所占比例较高;在空间分布上,1997年后我国大陆105°以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成组性较好。以上研究结果有助对于我国西部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