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阳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银峰  张继红 《地理学报》1993,48(5):428-436
通过对信阳茶区与全国茶区生态环境对比分析,本文认为:(1)温度是影响茶叶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北亚热带的温度条件是生产优质名茶的最佳条件之一;(2)信阳茶区地处北亚热带,区内水分条件优越,云雾条件良好,是优质茶叶的适生区;(3)信阳茶区的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宜茶地面积广阔,耕作强度小,发展茶叶生产的潜力较大;(4)信阳茶区茶树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量很少。因此,若经营得当,信阳茶区不仅会成为我国优质茶叶的产区,而且信阳茶叶也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福建山地分布近海面至海拔2158米,立体气候特征极其明显。本文根据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将山地划分为:1.大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不适宜种植三个气候带;2.中、小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四个气候带。并依此提出科学开发福建山地茶叶生产的五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南信阳茶叶资源环境优势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国强  李培玉 《山地学报》2004,22(6):772-775
信阳茶叶是河南省南部大别-桐柏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资源之一。该区域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是河南的鱼米之乡。气候条件独特,利于优质茶叶生长。因此,虽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信阳茶区茶叶面积小,茶叶总产量少,但产品质量上乘,深受茶叶消费者的喜爱,是全国名优绿茶重要产区。依据信阳茶区茶叶资源环境优势,提出进行名优绿色无公害茶产品的开发;组织茶叶产业化发展;加强信阳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研究推广工作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联系协作,为河南省信阳茶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据大、中叶类良种茶树和中、小叶类良种茶树的特点和差异性。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不同良种名优荼的采摘标准、采摘技术及加工技术。从衡量茶叶产品质量的“色、香、味、形、鲜、净、匀、醇”8项因子考察,并依据采摘标准及加工技术,论述了由此生产出来的名优荼——针形和芽形系列产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是中国北方常见的针叶乔木,也是沙区人工造林的重要树种。近年来,樟子松在部分地区出现衰退现象,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确定樟子松在中国北方引种的适宜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要气候因子;基于气候相似理论,以呼伦贝尔沙地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为固定样本区,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气候因子熵权,并计算加权气候相似距,再综合考虑加权气候相似距和土地资源环境因子,划分引种区类型。结果表明:(1)温度是影响樟子松引种的主导气候因子,其次是湿度、光照与海拔,风速对樟子松引种的影响相对较小;(2)将樟子松引种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4个类型区,引种类型区与中国气候区区划存在显著一致性(Kappa=0.7494);(3)樟子松引种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湿润大区(ⅠA)、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和中温带亚湿润大区(ⅡB),较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亚干旱地区(ⅡC)和部分中温带湿润大区(ⅡA),较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暖温带亚湿润大区(ⅢB)、暖温带干旱大区(ⅢC)和高原地区,不适宜区主要处于中温带干旱大区(ⅡD)、中温带极干旱大区(ⅡE)暖温带极干旱大区(ⅢD)和北亚热带湿润大区(ⅣA)。  相似文献   

6.
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信阳茶区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茶区适宜种植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同时,也指出本茶区地质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足及存在良种繁育栽培,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共同促进河南茶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世界四大茶叶产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原产于中国,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数十种矿物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等诸多功效,加之物美价廉,因而深得人们喜爱。在过去的1500年间,茶叶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不断从中国向世界各地进行地理扩散。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国已有50多个,由于受茶叶生境条件的制约,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形成了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四大茶叶产区。本文从世界茶叶的起源和地理扩散入手,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的起源、扩散与地理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茶叶的生产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我国著名茶区,发展茶叶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技术、经济条件良好。茶叶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茶质优,闻名中外。生产的茶叶种类多,特种茶多,名茶多,商品性强。茶园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茶叶单产低。积极发展茶叶生产是发挥优势,振兴福建经济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之所需。今后发展茶叶生产的途径:(一)努力提高茶叶单产;(二)尽快提高茶叶质量;(三)加速发展特种茶及名茶生产;(四)合理布局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酿酒葡萄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北方地区183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逐旬气象资料,结合北方六省区酿酒葡萄取样化验结果和其它区划指标,采用主导因子法以7~8月水热系数为一级区划指标,以7~9月≥10℃积温为二级区划指标,另外考虑了年≥10℃的活动积温、冬季1月份月平均气温,将中国北方酿酒葡萄适宜区划分为4级,即最优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利用MCAPS系统图形分析功能,制作了中国北方地区酿酒葡萄品质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提出各区域酿酒葡萄发展的限制气候因子和生产建议,为中国发展优质酿酒葡萄产业化发展和基地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西乡县为例,选取自然、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共9个因子,构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技术及评价模型研究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分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类型。最适宜区沿十(堰)天(水)高速走向成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冲积盆地;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最适宜区周围的河谷阶地以及部分丘陵缓坡区;较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丘陵区、西部和东南部低山区;不适宜区集中连片分布于十天高速以南的中山区。沙河镇、城关镇、堰口镇和白勉峡镇北部、茶镇中部以及罗镇北部是移民工程选址的理想区域。受制于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西乡县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不高,面积由小至大依次为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应节约土地,科学布局,实现适宜区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亚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志翔  姚永慧  胡宇凡 《地理研究》2020,39(12):2821-2832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自然区划中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曾引起诸多学科学者的争论。由于早期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多以定性、专家集成方法为主,同时区划目的、使用指标等多有不同,导致不同学者所划分的自然区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空间分异性思想,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气候指标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选择其中q值较大的指标如日均温≥0℃天数、最冷月1月均温、年降水和湿润指数等作为主导因子并参考植被、土壤数据探讨亚热带北界界线的位置。结果表明:① 地理探测器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自然区划的主要气候指标,并确定分界线的准确位置,提高了自然区划研究的技术水平和区划界线的客观性。② 使用地理探测器划分的新界线在研究区西部位于秦岭南坡1000~1600 m的位置,与以往界线相比略偏南;在研究区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比以往界线略偏北。在保持自然要素完整性的同时,新界线具有更大的q值,表明新界线可以很好的反映暖温带与北亚热带2个区划带之间的差异,划分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功能区划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而塔里木河流域由于缺少生态功能区划导致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缺乏针对性,生态引水工程布局欠佳,以及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成效低下。为此,在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相结合,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形成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将该流域分为2个生态大区、4个生态区、28个生态亚区。研究成果不仅为流域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相似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植被动态的黄土高原生态地理分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甜  彭建  刘焱序  赵明月 《地理研究》2015,34(9):1643-1661
生态地理区划作为自然区划的新分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在认识地理分异规律及区域规划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生态地理分区多依据自上而下的三级演绎途径,且对于多分区方案的对比与优选缺乏定量化准则。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与恢复对缓解当地生态困境十分重要,因此以植被多年动态一致性特征作为分区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有助于准确揭示当地生境特点及分异规律。为此,选取热量类、水分类、地形类及地表覆被类共9个指标,采用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黄土高原近30年来自然本底与覆被状况进行生态地理分区;并依循植被动态一致性准则,依据两步筛选法对多种方案进行优选,最终将黄土高原分为六大生态地理区。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修正6分区方案在12个备选分区方案中效果最好;同时,修正6分区方案多年平均NPP离散系数最低,表明该分区内部离散程度最小。分区方案与既有分区方案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区划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区域划分更为清晰。对生态地理分区方案优选定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提升自下而上生态地理区划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能够确立更加清晰的自然区划界线,是自然区划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开展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区划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研究区地形综合指数、温暖指数、湿润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5个自然指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输入层,输入到建立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神经网络模型中,对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合并,生成青藏高原东部山区自然区划图,实现以土地类型单元为控制本底的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①可以将土地类型单元聚合成高原高寒稀疏植被区、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山深谷灌丛草甸区和高山深谷针叶林区5个自然带区域。②分区结果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界线比较接近,相似性较高,分区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样带生态环境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生态要素区划为基础,依据自然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的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RS与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综合区划,将中国东北样带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命名方式采用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干湿状况+土地利用组合状况。即:长白山中低山湿润针阔混交林生态环境区、牡丹江-辽源低山丘陵湿润农林交错生态环境区、大青山-大黑山山前台地湿润半湿润农业生态环境区、松嫩平原半湿润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区、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干旱半干旱牧业生态环境区。  相似文献   

16.
Anxi is the largest producing area of Tie Guanyin tea in China.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ie Guanyin tea in Anxi" was selected as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in 2014. Tea gardens in this region are organic, ecological or non-ecological. After sampling the soil in these three kinds of tea gardens, we compared soi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 content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us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Our aim w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ea plantations. We measured and analyzed soil in two organic, three ecological and one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s at depths of 0-10 cm and 10-20 cm in Anxi County. According to Duncan multiple comparisons and t tests, soil nutrients differed between organic and ecological or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s at 0-10 cm.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differed between organic and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soils at 10-20 cm. In organic tea gardens, soil bulk density, porosity, relative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advantageous for tea tree growth. In ecological tea gardens, the indicators were appropriate and relatively advantageous for tea tree growth at a soil depth of 0-10 cm. For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the nutrients were at a compact level and negatively affect tea growth.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oil properties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organic and ecological tea gardens are superior to non-ecological tea garde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tea gardens is the most suitable strategy for the growth of tea trees.  相似文献   

17.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是科学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已有农业区划的单一目标和单一类型划分问题,以宁夏为例,基于农业相关的耕地、气候、水、地形、地貌、项目布局、生态规划等空间数据,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方法,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13项多维指标体系,提出了合理且可操作的技术流程,科学划分了包含过渡类型的一级区划(7大类型: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和二级区划(24个亚类),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本文是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之后,首次实现在省(区)级以乡(镇)为单位的科学划分,可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项目的科学布局和精准投入提供重要依据,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工作的具体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保障,同时也可为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对省域国土空间的划分和规划,指标体系和划分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利用GIS技术建立规划支持系统.可以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和规划结果可视化显示集成在一起,为区划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为指导,围绕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数据库内容、功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并具有有机联系的特色人文地理单元。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工作。通过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将突出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地方特色性和复杂多样性,因地制宜地推动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营造重点地区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本文在吸纳已有的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主导性、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以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10大要素为基础划分依据,构建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人文地理划分为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和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共8个人文地理大区和66个人文地理区。该区划方案填补了中国人文地理没有综合区划的空白。各个人文地理大区和各个人文地理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属性、气候属性、生态属性、人口属性、城镇化属性、经济发展属性、聚落景观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宗教属性。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与已经划出的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农业区划等有较大程度的吻合性,体现出在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