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部分,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理论很抽象,非常不好讲,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处理不好的话,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角自己大讲特讲。  相似文献   

2.
刘金龙 《地理教学》2010,(10):21-22,20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案例 本案例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对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中“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认真进行了预设,并布置学生做了适当的准备。课堂上,教师严密组织,学生高度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初中地理教材在“区域地理”的编写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安排了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然而,有些教师仍倾向以“先自然后人”的八股式进行国家地理的教学,这种“八股”式教学的熏复,势必削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笔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对此颇有感触,现将“巴西”一课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与大家探讨磋商。  相似文献   

4.
【课标分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绘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过程。学生要能够绘图、析图,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受热、运动过程用图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既是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建议。围绕《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突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例如,《课标》中“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再如,《课标》在要求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时,“活动建议”是:“联系本地实际,  相似文献   

6.
翟立群 《地理教学》2013,(14):14-15,40
正一、引言单圈环流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大气环流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三圈环流形成、理解并把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征的重要知识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圈环流指的是赤道地区大气受热上升,于高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北极冷却下沉,于极地近地表流向赤道地区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其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初中地理课程的六大理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势必产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整体,不可偏重或分离。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理念必然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评价一堂课、怎样的课才是真正落实新理念的好课?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笔以为初中地理课堂评价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3,(21):21-24,27
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于育人,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地理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尝试以一堂课的设计、实施、反思等环节即以微观实践的层面为例,探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路、步骤。  相似文献   

9.
胡春波  潘冰冰 《地理教学》2011,(21):25-26,28
2011年9月,我市举行一次送教到帮扶学校交流展示课,地理学科由两位教师作课展示,然后与会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其中研讨的一个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再思考”。下面以人教社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其中的一课时“地形复杂多样”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高中地理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知识模块。本文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实验教学过程,通过课前实验和课堂实验,学生经历较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反思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培养核心素养视域下,针对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说明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作用、实施模型和结论反思;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选题难、成果中现象多且解读少、部分学生态度消极等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坚  袁秀霞 《地理教学》2011,(21):14-16
一、设计意图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是整个高一地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如何将这个难点突破,教师选择了本篇的“专题9行星风系”中的“行星风系与气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各个知识难点分解(教师设计了5个小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同课异构"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集中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高中地理班在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举行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复习课为切入点,对来自不同省份的两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自的独特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索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为地理教师进行复习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理情境梯度是学生认知进阶发展的“脚踏点”,为探寻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了载体。本文从深度教学的视角,说明设置梯度式地理情境的必要性;从地理情境的参量构成和地理核心素养,构建地理情境梯度的层级标准。本文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设定“区域情境促认知”“问题情境促探究”“综合情境促反思”三个相互关联的梯度情境,促使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的落地。  相似文献   

15.
郑春花 《地理教学》2011,(23):14-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对新课程标准精神的领会也越来越深刻,并积极围绕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不知不觉中,高三复习课也在课改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以下就“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同课异构过程来反思新课改理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迎接静安区教育学院与静教院附校校庆,进行回报社会的校庆展示周,区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青年教师开设了六年级地理教材中富有挑战性的“海陆的变迁”一课。备课过程中,区教研员帮助青年教师夯实基础,并鼓励其在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即从地理假说的形成来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之后,该课设计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肯定,这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现将教研员在指导“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所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莉 《地理教学》2005,(4):22-24
最近在学校开展的“展示课”教研活动中,听了两位教师讲同一内容的课:高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人教版、试验本上册)。尽管是同一内容的课,却折射出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一位是严谨的作风,传统的教法,很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位是开放的作风,探究式的教法,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单从学生掌握知识这个角度讲,  相似文献   

19.
刘登海  高孝株 《地理教学》2023,(5):27-30+26
深度学习离不开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触及核心素养养成、促进学习主体发展的教学。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本文基于微专题“湖泊”一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提出了以“前概念资源化—概念视觉化—概念结构化—概念意义化”模式的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热力环流因其较强的逻辑性,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大难点,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故也是一大教学重点。为突破该教学的重难点,众多地理教师也是费尽心血,但很多时候是“枉费心机”,教学效果不明显。研读了江苏两位老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地理难点突破策略”(2010年05期,本文简称“难点突破策略”)后,深有启发,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