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2.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梅树村前寒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而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B点”-“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存在“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C点”附近点δ13Cδ18O负异常与大量生物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相似文献   

3.
张勤文等曾对四川峨眉麦地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进行了研究。1991年对此剖面又进行了加密间距采样。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标本具有较高的Ni,Co,Cs含量,Ir的含量也较上覆,下伏地层的标本为高。因而认为,在麦地坪剖面把中国C点作为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罪比采用中国A点,B点及D点界线,依据更充足些。  相似文献   

4.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贵州寒武系底部碳同位素负异常的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贵州境内早寒武世早期几乎都是黑色页岩沉积。最近在贵州福泉英坪寒武系底部却发现了一套泥岩夹薄层灰岩,它为研究早寒武世早期海洋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条件。贵州福泉英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特征可与全球同期碳同位素进行对比,它对应于中国云南会泽小歪头山段底部、蒙古Tsagaan Oloom组顶部、西伯利亚Salarrny Gol组顶部、美国西南、伊朗、安曼、波兰、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地新元古代—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强烈碳同位素负异常,它可作为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重要依据。该剖面上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之下有8m厚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在黑色页岩中发现有大量高肌虫和虫管化石,说明缺氧的黑色页岩沉积期间海洋中有大量的生物生活,但到了灰绿色泥岩和灰岩互层的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层段,则几乎没有生物化石。可以说缺氧事件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绝灭事件似乎没有很大的影响,而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事件与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大绝灭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7.
河北卢龙武山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暴露良好、沉积连续、具有典型海相沉积特征以及丰富的古生物标准化石(如三叶虫和牙形刺等),因此该处受到许多地质研究人员的重视并被选为华北型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地点。本文配合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研究,对界线附近地层的粘土矿物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古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全球层型的再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国  冯伟民 《现代地质》1999,13(2):239-240
国际地层委员会1992年批准将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幸运角(FortuneHead)剖面中遗迹化石Phycodespedium首次出现层位。由于这项决定争议较大,使得这颗引人瞩目的金钉子黯然失色。主要问题在于:其一,该剖面...  相似文献   

9.
地理位置包括“阿杜杜尼”(Adoudounian)和下寒武片岩—灰岩岩系(Se′rie schisto-ca-lcaire)的研究剖面,出露于塔鲁丹特(Taroudannt)南25公里的提厄特(Tiout)附近的前阿特拉斯山北坡上。裘伯特(Choubert)在这一地区作了大量工作,并对寒武系和前寒武系界线层的地层学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剖面“下钙质层”(Calcaire infe′rieur)的最上部200米是由深灰色白云岩夹少数几层白云质泥灰岩互层组成。  相似文献   

10.
梁其中  方武 《地质学报》1990,64(3):264-274
梅树村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本文论述了对该剖面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在剖面的碳酸盐及磷酸盐台地相地层中,依次采集了159块古地磁样品。热退磁结果表明:剖面中的大多数岩石已被现今地磁场强烈重磁化,但仍有57块样品保存有呈互为对踱的剩磁方向(平均D/l=4.2°/7.1°,K=9,α_(95)=6.6。),并计算出古地磁极位置为68.8°N,270.7°E。这与华南年轻的显生宙岩石所得到的极位置皆不一样。该项研究的结果构成一极性带,至少有9次倒转。此极性带与苏联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及美国西部所获得的资料对比,都共同显示出以频繁的极性倒转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段,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层次清晰,交通方便(图1),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地质学家涉足此地(李四光、赵亚曾,1924)。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尤其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其中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确定为该界线层型的主要参考点;寒武系和奥陶系亦被确定为我国南方寒武系、奥陶系的主要标准剖面;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层型剖面。寒武系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地层界线热,被认为是近十年来国际地层学研究领域中重大课题之一。其目的是组织全球力量,利用已经确认的原则和取得的丰富资料,对业已树立起来的地层表中的系间界线进行验证、厘定和补充,给以更确切的肯定。全球性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始于1972年,1984年该界线工作组以15:4的票数通过我国梅树村剖面作为该界线的唯一全球层型候选剖面,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时间已过三年,尚未得到最后确  相似文献   

13.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前寒武─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经多年工作已就元古─寒武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及其选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获得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的认可。该工作组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就界线层型的选点等问题上曾作出过如下规定:1)工作组的首要任务是选定层型界线点;其次是确定界线上下地层的划分。2)为界线点选定的地层层序应尽可能连续、呈海相、且为单相;选点卫作应采用尽可能多的对比方法,但生物地层学应是最主要的方法。3)埃迪卡拉动物群应视为前寒武纪动物群。4)“小油栉虫/法罗特虫”这类三叶虫动物群应视为寒武纪动物…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再描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吉林大阳岔剖面是目前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ICOBWG)所确认的全球唯一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运用坐标系统对大阳岔界线剖面进行重新测量、详细描述Cambrooistodus 带至 Cordylodus lindstromi 带45.9m 厚的地层序列,将不同学者在大阳岔剖面所采用的样品采集系统相应地标在新的坐标剖面上,以统一它们在新坐标剖面上的坐标位,置点。新的坐标剖面将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在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时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1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所属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9号项目(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工作组首次访华期间,云南昆明地区的梅树村剖面及王家湾剖面、四川峨眉的高桥剖面、湖北峡东区的天柱山剖面及松树坡剖面,被该工作组选作为参考剖面。1982年11月6—8日,由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和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9号项目工作组联合发起的《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问题现场讨论会》在昆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近几年来,加拿大纽芬兰西部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经过不少人的调查研究,可能作为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型的呼声很高。目前看来,只有中国吉林浑江大阳岔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剖面可以与之抗衡。 1986年7月下旬在吉林省浑江市召开了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国际会议,各国代表对浑江大阳岔的小阳桥等几个寒武系-奥陶系剖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讨论。几个剖面中以小阳桥剖面最为杰出,不仅地层出露良好,而且化石多,保存佳,尤其是笔石丰富多彩。深为国际同行所称道。冶里组底部一层新笔石的发现,更引入注目。林尧坤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一寒武系界线位置尚存争议,跨越这一界线的岩家河组地层的分段工作也缺乏统一的意见。对岩家河剖面开展岩相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揭示其碳同位素演化可与扬子板块内滇东北老林剖面和肖滩剖面对比,即自下而上在该界线附近存在一个大的δ13C负漂移、一个稍小的δ13C负漂移和一个大的δ13C正漂移。结合该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吉林大阳岔寒武系—奥陶系层型剖面野外地质考察,对其界线附近的沉积岩岩石学以及对区域地层对比有标志作用的海绿石进行了各种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并对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