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文对湛江港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周年的数量变化已作了论述。本文主要论述从1981年4月至1982年3月湛江港浮游硅藻优势种的初步调查,鉴定结果共有9种。调查水域浮游硅藻优势种年总生物量的周年变化中,大约出现三个高峰期。在9个优势种中.它们生物量的周年变化皆不相同。调查结果表明,湛江港浮游硅藻总生物量的多少是由优势种总生物量的多少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1980~1984年对湛江市硇洲岛和东海岛附近海域的浮游硅藻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鉴定结果共有119种,隶属于17科43属。其中优势种共10种。对该海域浮游硅藻生物量周年变化及优势种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初步的调查结果表明:一年中生物量出现两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荧光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湖光岩玛珥湖5个站位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细菌生物量、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碳C计)和浮游细菌生物量(以C计)、可培养细菌数量周年波动范围分别为84.17~243.64 mg/m3、20.53~43.60 mg/m3、0.10×103~3.63×103 m L-1。三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呈规律性同步增减,峰值均出现在3月份,且在5个采样站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均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性氮和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三者与多数调查的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可能是调控细菌周年变化潜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养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8年4月共设置6个采样点,分别对乌梁素海现存水草区与鱼类放养区水体表层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两区域的营养状态与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6属154种,其中现存水草区(142种)多于鱼类放养区(88种),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种属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鱼类放养区为绿藻-硅藻-蓝藻型。现存水草区平均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4.29、4.23,明显高于鱼类放养区(2.46、2.30)。两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共26种,其中现存水草区(24种)多于鱼类放养区(11种),现存水草区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鱼类放养区则以蓝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现存水草区(25.19×106 cell/L)显著低于鱼类放养区(275.79×106 cell/L)(P 0.05),而平均生物量现存水草区(13.34 mg/L)虽低于鱼类放养区(36.20 mg/L),但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显示,现存水草区营养状态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鱼类放养区为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两区域水质均为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状态。【结论】与历史数据相比,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群落表现为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转变为蓝藻为主。与现存水草区相比,鱼类放养区浮游植物群落因放养鲢、鳙的摄食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向可食性差、生长快的群体型蓝藻演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湛江港海域的游泳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方法】根据2016—2017年湛江港海域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该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73种,隶属于16目68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占总种类数的56.7%),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其次是甲壳类(66种,占38.2%),头足类最少(9种,占5.2%)。4个季节的优势种累计有11种(鱼类6种、甲壳类5种),其中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是春、夏、秋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从时间维度上看,秋季的H'、D均为最高,而春季的J最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湛江港口门处S6站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ABC曲线结果显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在冬季受干扰程度高于其它3个季节。【结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种类丰富,其中鱼类是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8.
分两时段调查东江东莞段水系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982―1983年检出有61属109种,年际平均密度303.7个/L,生物量0.070 8 mg/L;2008―2010年检出有46属91种,年际平均密度1 350.4个/L,生物量0.845 6 mg/L。两时期的群落相似性指数为63%,纤毛虫最低仅26.3%,优势种相似性指数为50%;2008-2010年有23个物种没检出,新检出有23种。群落构成从1982―1983年的自养、食藻的原生动物与喜贫营养的轮虫群落为主,演替为2008–2010年以耐污食菌及碎屑的原生动物与喜富营养的轮虫群落为主,显现群落结构趋简单化,物种数减少,生物量增大,优势种的优势度非常明显,耐污(富营养)指示种大量出现。这与调查水质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8年4月和5月对福建近海进行综合性调查,分析福建近海春季赤潮原因种的演替、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2018年4-5月,福建附近海域从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双相赤潮变为东海原甲藻单一赤潮,赤潮数量级10~6~10~7cells/L;赤潮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表中层细胞丰度变化差异大,底层丰度变化差异小。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为主向甲藻为主演替。  相似文献   

10.
以光学显微镜对在湛江港附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进行观察,初步鉴定出赤潮生物——— 硅藻31种、甲藻10种、蓝藻1种,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赤潮生物的习性、分布和形成赤潮后对渔 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以光学显微镜对在湛江港附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进行观察,初步鉴定出赤潮生物——硅藻31种、甲藻10种、蓝藻1种,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赤潮生物的习性、分布和形成赤潮后对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虾池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变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道了在集约化养虾中应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对虾池浮游微藻的影响,分析了整个养虾周期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的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早期虾池浮游微藻细胞数量维持在1×103~3×103mL-1的水平,养殖中期开始呈指数增长状态,后期达到顶峰,并维持在70×103~160×103mL-1的水平,生物量比自然海区高。优势种类明显,前期为中肋骨条藻和伏氏海毛藻等硅藻类,后期则为绿球藻和栅列藻等绿藻类,水色及藻相呈良好状态,而不施加芽孢杆菌制剂的对照池则在后期出现较大比例的有害的蓝藻。虾池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类丰度均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呈现前期低后期高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60~3.80,平均为1.88,均匀度指数为0.14~0.83,平均为0.45;种类丰度为0.80~2.46,平均为1.38;优势度指数在0.17~0.85,平均为0.41。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比粤东海域低,但优势度则甚高。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工鱼礁生态区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对主要环境因子响应机制。【方法】于2019年3月和9月对海南文昌人工鱼礁附近海域展开调查研究,各获取7个站位的样品数据,通过形态鉴定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其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鱼礁生态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科61属79种,浮游幼体19类;春季53属65种,秋季45属53种;分为暖温带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优势种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春季以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为主,秋季则以瘦歪水蚤(Tortanus gracil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种类数、物种丰富度、丰度和生物量整体呈现为春季大于秋季,尤其是丰度、生物量呈极显著差异性(P <0.01),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则反之。海洋理化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相关参数存在相关性,春季水温、NH4-N质量浓度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与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江洪扇贝养殖区的污损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对北部湾江洪扇贝养殖区的污损生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养殖网笼的污损生物有8门20种,优势种为藤壶、钩虾、苔藓虫,其次是翡翠贻贝、牡蛎、海鞘、大型藻类和水螅。污损生物附着高峰在8、11和12月,1月的附着数量最少;藤壶附着高峰在8、11和12月,附着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56.0%,是养殖区污损生物防除的重点对象;钩虾附着高峰出现在8、9月,12和2月附着量也较高,其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18.0%;草苔虫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其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8.4%。污损生物附着量呈现由表层向底层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生物量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由于光学遥感对植被垂直分布探测的局限,使得植被指数反映生物量变化的灵敏度下降。利用C波段SAR反演生物量时,对于低中等生物量,含水量高的湿地地表的后向散射对总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会在雷达图像上出现类似光学遥感中"异物同谱"的现象。本文用光学遥感中NDVI、RVI和DVI三种植被指数对生物量变化的敏感性,利用改进的MIM-ICS模型,对湿地植被各散射分量进行模拟分析,建立符合湿地植被类型的各散射分量模拟数据库,以LandsatTM和Envisat ASAR交替极化数据为基础,选择植被指数DVI=0.45为阈值,将湿地植被分割为低叶片密度植被区和高叶片密度植被区,分别应用统计回归模型和半经验微波散射模型,对两个区域植被生物量进行反演。最后,得到整个鄱阳湖湿地生物量为2.1×109kg。研究表明,对于生物量动态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光学和雷达遥感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湿地植被生物量反演的精度,克服光学遥感探测植被垂直分布能力有限和雷达遥感受背景影响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2011年中街山列岛水域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虾类资源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并探讨了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和水深对虾类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有虾类20种,隶属于9科18属;广温广盐种无论在种类数还是尾数密度与生物量均占主导地位;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在季节分布上,以冬季最高,冬季均与春、夏和秋三季呈显著差异(p值<0.05);平面分布上,生物量与密度指数总体上呈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生物量与平均底温显著相关(P<0.05),与平均底盐和水深相关性较差(p值>0.05);葛氏长臂虾、细巧仿对虾、中国毛虾、日本鼓虾和中华管鞭虾为四季的优势种,且均属广温广盐种;虾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1~1.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6~1.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70,其中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春季与冬季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匀度指数秋季与冬季存在显著差异(p值<0.05).  相似文献   

18.
流沙湾的底栖大型海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了流沙湾潮间带及湾内(109°55'~109°59'E,20?22'~20°28'N)底栖大型海藻资源,定性、定量分析该海湾底栖大型海藻种类、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共采集底栖大型海藻3门10目17科19属32种,其中红藻门4目9科9属15种,绿藻门4目6科7属14种,褐藻门2目2科3属3种,以亚热带藻种占绝对优势,达59.4%,温带成分21.9%,热带成分18.7%。采样海藻具印度-西太平洋海洋植物区系中国-日本亚热带海洋植物亚区特点。调查区域内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9.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红海湾的海藻资源状况。结果表明 ,红海湾海藻种类约有 1 9科 40种 ,其中主要经济海藻约 1 6种。敞开型硬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高达 1 847 2 6g/m2 ,以褐藻类为主 ;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1 2 42g/m2 ,以绿藻类为主。敞开型硬相海岸海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1年11至2002年1月间北部湾海域秋、冬季2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共渔获虾类24种,隶属于6科11属;蟹类30种,隶属9科19属;虾蛄9种,隶属2科6属。各种类沿水深和地理分布有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分布于湾中部水深21~80m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