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肖顺洪 《海洋科学》1984,8(3):49-52
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Gmelin)是我省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它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有药用价值,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 褶牡蛎的养殖有悠久的历史,但历年来只停留在潮间带养殖。由于潮间带生长的牡蛎摄食时间短,敌害多,所以产量低、个体小,每亩(1000块条石)年产蛎肉250公斤左右,并且养殖业的发展也受海区条件的限制。为了提高牡蛎的产量及垦区的利用率,1979年开始在莆田县忠门乌垞大队综合场进行褶牡蛎垦区垂下  相似文献   

2.
双壳贝类同化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涛 《海洋科学》1998,22(4):46-50
通过研究双壳贝类同化率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最适养殖环境,可以为人工控制条件养殖双壳贝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判断一个海区对双壳贝类养殖的适宜情况,为选择适宜养殖海区及确定养殖模式提供依据。双壳贝类除了对海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贝类饵料有影响外,对生物沉积也有重要作用。双壳贝类通过滤水作用摄食海水中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又通过排粪作用(假粪和粪便)和排泄作用把废物排入海中,从而影响海区中营养盐的组成和分布,严重时造成局部海区富营养化,成为引发赤潮的一种诱因。双壳贝类排粪量的多少与同化率高低有关。因此,双壳贝类…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养殖僧帽牡蛎质量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宏儒 《海洋通报》2006,25(3):23-28
根据2005年厦门海域养殖僧帽牡蛎(Saccostreacucullata)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种贝类的质量情况。研究表明,厦门市养殖僧帽牡蛎主要污染物为滴滴涕(平均污染物指数4.09)、镉(平均污染物指数2.92)和铅(平均污染物指数2.32),受石油烃(平均污染物指数1.00)的轻度污染,未受到汞、砷、多氯联苯、粪大肠菌群和麻痹性贝毒的污染。海区所有监测站位的僧帽牡蛎均已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对监测点按各站点僧帽牡蛎的质量进行R聚类分析,以期为养殖僧帽牡蛎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贝类杂交及杂种优势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中国是个海水养殖大国,也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在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有20余种,但主要种类如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mopecten irradia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  相似文献   

6.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1,15(4):15-15
牡蛎在世界上是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为4大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洋中的“牛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牡蛎有100多种,而我国比较常见并用于养殖的种类主要有5种: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牡蛎养殖在世界  相似文献   

7.
砷在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及贝类体中的积累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福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质量的监测资料表明,福建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4种养殖贝类(僧帽牡蛎、太平洋牡蛎、缢蛏和泥蚶)体中砷含量分别为(4.15—13.7)×10-6(干重)和(1.28—3.56)×10-6(湿重),总平均值分别为9.06×10-6(干重)和2.22×10-6(湿重),均低于海洋环境污染评价标准限值。总体上看,福建沿海潮间带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高于浅海贝类养殖区的含量,且呈闽东和闽南贝类养殖区高、闽中养殖区低的格局。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的多寡与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密切相关,并与僧帽牡蛎、缢蛏体砷含量之间总体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牡蛎的染色体及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  姜国良  李立德 《海洋科学》2003,27(10):22-27
牡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海产品 ,为世界性的贝类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 ,全世界濒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我国沿海所产的牡蛎约有20多种 ,作为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crould)、褶牡蛎(CrassostreaplicatulaGmeli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 (Crassostreatalienwhanensis)和密鳞牡蛎 (OstreadenselamellosaLis chke)等。日本的牡蛎大部分与我国相同 ,欧美各国的牡蛎主要有食用牡蛎 (OstreaedulisL)、美国牡蛎[Ostrea(Crassostrea)virginicaGmelin]、欧洲牡蛎[Ostrea(Crypheu)angul…  相似文献   

9.
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及其增养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和增养殖的概况 ,现已报道的贝类有 61 4种 ,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 68种 ,目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 1 5种 ,主要有泥蚶、缢蛏、长牡蛎、僧帽牡蛎、贻贝、泥螺、文蛤、青蛤等。 1 997年全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 35.2 5× 1 0 4 t,养殖面积为 4.38×1 0 4 km2。指出了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海水酸化暴露可对海洋生物产生多层面的影响。本研究以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不同生境背景)的不同组织(鳃、外套膜及消化腺)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室内调控p CO2模拟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其基础代谢活动、能量代谢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海水酸化暴露后,两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基础代谢过程均受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且受影响程度差异明显。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的关键生理过程(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对海水酸化暴露存在不同的响应变化,表明两种长牡蛎应对海水酸化的调节机制可能存在差异。依据PLS-D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生理指标中,对样本的差异贡献较高(VIP值1)的指标为:SDH、AST、ATPase、ATP含量、糖原含量、CAT、GST及SOD,表明海水酸化暴露后,在两种长牡蛎的3种组织中上述指标的响应变化程度更大。综合评价分析多个生理指标的整体变化揭示:在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潮间带野生长牡蛎比潮下带养殖长牡蛎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响应更为剧烈;相比于鳃及消化腺组织,长牡蛎外套膜组织可能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牡蛎(Ostrea)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个别地区养殖的近江牡蛎(O. rivularis Gould)为其中经济价值巨大的一种。 世界学者们在牡蛎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对壮蛎的养殖生产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和争论未决的问题,牡蛎的摄食习性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贝类养殖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量的80%以上,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对象。近年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贝类的大规模死亡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导致栉孔扇贝(C·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因是一种球形病毒(贺桂珍等,2003;王崇明等,2002),养殖海区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是其大规模死亡的重要诱因(张福绥等,1999)。在多种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贝类抗病力下降、病原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大规模死亡。因此,系统地研究贝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环境胁迫作用的响应是十分必要的。胁迫反应指胁迫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14.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沉积异质体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鸣同  黄向华 《海洋科学》2003,27(12):42-44
深沪湾潮间带并列着两种性质迥异的沉积异质体——沉溺古树林和牡蛎礁。其号观性质、形成年代和沉积特征都有显著差异。古树林主要树种有:油杉(Keteleeria)、桑树(Mouas)和皂荚(Gleditisia)等,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7000aBP前后;牡蛎礁造礁生物主要属种有:近江重蛎(Crassostrea riwlaris),长重蛎(Crassostrea gigas Tunbers)等。属于河口贝类,^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20000aBP左右。地貌调查和钻孔沉积物分析显示:牡蛎礁是晚更新世古河口的产物,古树林是全新世河道古土壤生长林,两者被埋藏后近代重现海滩。  相似文献   

15.
食物生产系统的碳排放占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的 30%, 碳汇渔业是一种重要的面向人类社会高质量食物蛋白质供给 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基于常见的 11 种养殖贝类的固碳系数和蛋白质含量特性研究,系统评估了我国2019 年养殖牡蛎 、蛤 类、扇贝、贻贝和蚶类等在养殖周期内碳捕集特性以及对低碳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 (1) 11 种养殖贝类之间贝壳和软体 组织含碳量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干重比和出肉率差异显著。因此,贝类固碳量核算不能忽视种类差异。 (2)所选 11 种贝类 软体组织皆属于高蛋白食品,虾夷扇贝软体组织 (干重) 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针对单位质量贝类养殖,长牡蛎的碳封存贡献 度最大,而华贵栉孔扇贝提供的蛋白质最多,两者都是碳汇渔业的优势种。(3) 据估算,我国2019 年海水养殖贝类中牡蛎、蛤 类 、扇贝和蚶类总共吸收固定了约 117.98 万吨 C02,提供了 40.65 万吨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相比于牛肉源蛋白质可减少 4 048.74 万吨 C02 当量的排放量。由于贝类固碳强度大,探索低碳可持续的贝类养殖是绿色渔业经济的重要引擎, 也是建立可持续高质量“蓝色粮仓”和生物固碳的重要路径, 将在我国低碳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湛江港石门海区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Gould)养殖,出现苗种大批死亡、生产不稳定等现象。本文对该海区近江牡蛎的生活环境和个体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它的采苗、养成、生物敌害的防除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世界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70年代后期,浙江、辽宁、山东等沿海各省先后从日本引种,由潮间带养殖逐渐发展到筏式垂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筏式养殖极易受风浪的影响,附着基质容易脱落,同时随着牡蛎的生长,牡蛎聚集在狭小的附着基上呈“堆状”,在风浪的冲击下边缘时常割破网笼。此外,牡  相似文献   

18.
竺奇慧  张瑞  纪鹏  许飞  李莉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2014,45(6):1264-1271
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传统方法有排液法、称重法和排气法等,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准确度及精确度低。本文首次提出了排水称重法,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加简单、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体积和质量。用此法对不同海区26个采样点的1100个牡蛎贝壳密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牡蛎的左壳密度显著小于右壳密度(P0.05);对于不同海区间的牡蛎,贝壳密度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分布海区相近的牡蛎间,壳的密度也趋于相近;受环境压力相对较大的潮间带上部的牡蛎,贝壳密度也相对较大。本研究为剖析牡蛎贝壳形成机制以及温度、盐度和海洋酸化等环境因素对牡蛎贝壳形成的影响等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佘书生  孙颉 《海洋科学》2017,41(11):119-124
珠江口海域是香港和广东的主要渔场之一,但有关该水域贝类资源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可以为该海区调查位置的贝类资源现状提供参考,对完善该海区贝类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作者于2016年2月和8月,对珠江口香港海域贝类资源进行了底拖调查,所采集软体动物隶属3纲、16目、26科,33属;2月份(枯水期)和8月份(丰水期)分别采集到贝类28种和39种。枯水期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及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约占总个体数的86.9%;丰水期优势种是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和牡蛎Ostrea sp.,约占总个体数的85.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79~1.064。调查发现,8月份贝类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明显多于2月份,棒椎螺为该水域明显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绿潮灾害频发,滤食性贝类对浒苔的生物防控是潜在的防控策略之一。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内可控实验,探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滤食作用,并在江苏如东紫菜养殖区进行了长牡蛎和紫贻贝离底式平挂养殖试验。室内滤除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和贻贝均可有效截留浒苔微观繁殖体,平均截留速率分别为6892和1589ind/(ind·h),部分被截留的颗粒失去萌发活性,有效滤除速率为3980和574ind/(ind·h)。现场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和紫贻贝可在紫菜养殖区生长存活,每天约能滤除水体中63.7万个浒苔微观繁殖体。研究证实了两种贝类对微观繁殖体的有效滤除能力及江苏浅滩进行牡蛎和贻贝养殖的可行性。养殖方式的进一步的优化改进,以及研究江苏浅滩其他滩涂贝类对浒苔的防控潜力,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