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断层在滑动时的摩擦阻力控制了地震动力学。地震期间摩擦过程释放热量。因此,地震后的断层温度反映了摩擦程度。日本海沟快速钻井项目(Japan Trench Fast Drilling Project,JFAST)(综合海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343和343T勘探)在2011年3月日本东北地区近海MW9.0地震16个月后,在海沟附近的断层带上钻孔安装了钻孔温度观测仪,该断层带在地震中滑动了约50m。运行9个月后,回收了全部的传感器组。结果发现板块边界断层的异常温度为0.31℃,相当于地震时每平方米释放了27 MJ热量。该研究结果的表面摩擦系数0.08明显小于大多数岩石的静态值。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该地区的现代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墨西哥南部从地表到地下250 km 深处, 在这里, 里韦拉板块向北美板块下俯冲, 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下俯冲。与该消减带有关的海底构造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近海的中美洲海沟。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是引起墨西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沿该边界观测到扩张和走滑特征。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 右旋位移导致了活动走滑断层的形成, 这些断层组成了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向南延伸部分。加利福尼亚湾的地震活动发生在由短距离扩张中心所抵消的转换断层上。再往南, 太平洋板块和里韦拉板块被太平洋里韦拉海丘和一条转换断层所隔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研究工作由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和国家地震局承担。国家地震局的任务包括:管理固定的标准、宽频带台网; 维护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 为政府、公众和个人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出版《地震通报》; 承担与国际地震中心联络的任务。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对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震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火山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深部构造。该研究室还负责向联邦政府报告有关地震和火山危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和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回顾深井钻探项目的发展历史,概述近几年对俯冲带内的板块边界断层进行钻探的日本南海海槽孕震带实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项目及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长期观测的板块结构、钻井资料分析的成果,并梳理工程地热系统钻井项目及南非矿山活动断裂带钻探项目对诱发地震的相关研究.旨在为断层深部钻探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东北近海MW9.0巨大逆冲地震发生后,在整个日本列岛观测到数千个内陆和火山地震,这些地震并不仅限于发生在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岸近海的余震区内。这提醒我们评估地震活动时思路要更宽,要去掉前震-主震-余震活动仅限于特定地震有限余震区内的普通想法。在最近的100年中,全球发生了几个巨大逆冲断层地震。根据我们的地震发生区在沿倾向双段(ADDS)和沿走向单段(ASSS)之间明显不同的新假设,我们研究了地震前后的重要地震事件。总体来说,沿倾向双段巨大逆冲断层的一些重要余震(大于MW7.5)发生于板块外侧隆起区及其附近(Ⅰ类),其中有些是倾滑正断层作用,有些是俯冲海洋板块内具有正断层分量的走滑断层作用。这些板块外侧隆起区的地震被认为是受巨大逆冲断层板块耦合作用减弱,引起的海洋板块下降板片的板片拉力控制。此外,有些沿余震区内板块边界和类似余震区扩展到相应巨大逆冲断层的地震也很重要(Ⅱ类)。另一方面,沿走向单段的余震发生在相同余震区及其附近,而且重要的或灾难性的板块外侧隆起区地震很稀少。已知沿倾向双段和沿走向单段的巨大逆冲断层也有一些大(不重要)的内陆地震。所有这些结果均不取决于俯冲几何形状是否是斜向的还是正交的。  相似文献   

5.
1主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了以宫城县近海为震中的M9.0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其后,特大海啸袭击了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根据震源区和机制解等的分析确定,这次地震是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界发生的板间地  相似文献   

6.
2011年MW9.0的日本东北地区近海大地震在日本海沟附近产生了最大超过50m的同震滑动,这可能导致该区域进入了应力近乎完全卸载的状态。为检验上述假设,我们利用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在震后1年左右时间得到的钻孔资料,以及对震前应力状态的推断结果,确定了陆楔前缘的原地应力状态。根据孔壁崩落法对水平应力方向与应力大小的估算结果,以及在破裂向海沟轴方向传播过程中同震位移增大的现象,可推断原地水平应力在地震过程中变小了。这种应力变化显示出板块界面的前缘发生了相对自由的滑动,该结论与地震引起了断层弱化和发生了近乎全部的应力降等观测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上新世以后的某个时间起,日本海的东缘就处于会聚的地质构造状态。缝合线位于日本Yamato海盆与Tohoku(东北)弧之间的海—陆边界上。沿着这条缝合线,可以观测到洋壳和壳下层的早期俯冲和仰冲,沿此缝合线有许多N-S走向的、以断层为边界的海岭和海槽。沿该带发生的几个M=6.9—7.7的压缩型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几个地质逆断层的观测结果一致。日本海地区的会聚应力,可能是由于印度-欧亚碰撞及其有关的东亚地区板块内或微板块之间的运动形成的。阿穆尔板块向东运动,引起沿该板块西缘的贝加尔扩张,以及沿其东缘的日本海会聚。  相似文献   

8.
Hung-Yu  Wu  Kuo-Fong  Ma  M.  Zoback  N.  Boness  H.  Ito  Jih-Hao  Hung  S.  Hickman  万永革 《世界地震译丛》2007,(1):33-38
台湾车笼埔断层钻探项目(TCDP)钻了2km深的井孔来研究1999年Mw7·6级集集地震中破裂的车笼埔断层的结构和力学状态。在500~1900m的深度进行了TCDP的地球物理测井,包括为了识别地层面的裂缝和剪切区域的双极声学成像(DSI)测井和地层精细成像(FMI)测井。根据钻孔得到的连续岩芯资料,1110m深度的剪切区域被解释为车笼埔断层,位于锦水页岩内,延伸至1013~1300m的深度。整个井孔长度范围内观测到了应力导致的钻孔崩落。这些数据表明总的应力方向(N115°E)基本平行于区域应力场,并平行于菲律宾海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平均应力方向的可变性在不同深度均观测到。特别是在车笼埔断层附近有一个大的应力方向异常。1000m和1310m深度的突然应力偏转接近于锦水页岩的上边界和下边界,表明分层面在集集地震中滑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由海啸波形的反演估算了1946年南海地震(Mw8.3)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比以前的研究(Satake,1993)有以下3个方面的进展:(1)使用了大量的较小次级断层;(2)次级断层更拟合板块的几何形状;(3)应用了更详尽的探测数据。反演的结果表明,实测波形和合成波形间的一致性比以前的研究有极大改善。在四国近海震源区西半部,在闭锁区下倾端附近发生了约6m的大滑动。上倾或浅部的滑动很小,说明该地区为弱的地震耦合。在纪伊半岛近海震源区东半部的约3m的大滑动延伸到整个闭锁区。由大地测量数据(Sagiyaand Thatcher,1999)估计了上板块八字形断层上的大滑动,对于解释海啸波形并不需要这样大的滑动,表明这些大的滑动是无震滑动。板块界面下倾端上的两个滑动分布,一个是由大地测量数据得到的,而另一个是由海啸波形得到的,除了在四国室户角下的滑动外,两个滑动分布都相当一致。据此来看,无震滑动也发生在室户角下部的板块交界处。  相似文献   

10.
南北地震带北段与蒙古中部活动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层,或者是夹持于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张扭性地堑断裂系,包括:六盘山弧形断裂带、桌子山-贺兰山断裂系、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系、达兰扎达嘎德断裂系、莫高德断裂系、库苏古尔裂谷系。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地震构造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局部上地幔物质流动或显著地幔各向异性所控制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条件下,沿大型走滑断裂带两侧或尾端不同方向的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动。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地震和海啸地区周边的地磁影象揭示了该地区现时及历史的俯冲概况。准静态远场影象(图1a)清晰地显示出欧亚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挤压边界。沿断层破裂带,磁化地壳厚度呈正东向和北东向显著增大。该岛弧与俯冲板块都是磁性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w9.0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亚洲地区和韩国国内GPS卫星常年跟踪站的位移影响.为此,利用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前后两周(2011年3月4日到3月18日)的GPS站点数据,包括震中附近地区(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55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和284个IGS全球跟踪站,并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处理和平差,估算出所有GPS站点的同震形变.结果显示,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影响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包括日本和附近国家,距离震中2702 km的中国武汉(WUHN)站也观测到同震形变.为精确分析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影响.通过GAMIT/GLLOBK软件计算出韩国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形,并分析出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大部分GPS站点均向震中方向膨胀,且向震中的垂直方向收缩,由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导致的最大剪应变达到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年均变形率的约7倍,对韩国的地壳产生14.5~57.7 mm的水平位移,并导致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不及时更新维护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情况下,GPS测量成果将会发生最大20 mm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w9.0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亚洲地区和韩国国内GPS卫星常年跟踪站的位移影响.为此,利用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前后两周(2011年3月4日到3月18日)的GPS站点数据,包括震中附近地区(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俄罗斯)55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和284个IGS 全球跟踪站,并采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处理和平差,估算出所有GPS站点的同震形变.结果显示,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影响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包括日本和附近国家,距离震中2702 km的中国武汉(WUHN)站也观测到同震形变.为精确分析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对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影响,通过GAMIT/GLOBK软件计算出韩国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形,并分析出弹性变形量.结果表明:大部分GPS站点均向震中方向膨胀,且向震中的垂直方向收缩.由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导致的最大剪应变达到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年均变形率的约7倍,对韩国的地壳产生14.5~57.7 mm的水平位移,并导致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不及时更新维护韩国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情况下,GPS测量成果将会发生最大20 mm的位置误差.  相似文献   

14.
郑旭  周少辉 《华南地震》2022,42(1):86-96
俯冲带通常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或者海洋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在南海海域,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对中国海洋战略及近海重大工程的实施位置至关重要.在缺少实际地震数据的前提下,为分析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地震动及其衰减关系特征,通过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该俯冲带地震动,分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特点,同时分别...  相似文献   

15.
2007年4月1日,一次大海啸地震(MW8.1)使得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在一个三联点处破裂。在这个三联点上,澳大利亚板块、所罗门海-伍德拉克盆地板块在不同滑动方向上同时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大地震过程中,相关的滑动方向突变使得太平洋板块上部收敛滞弹性变形,这就产生了Simbo俯冲断层之上弧前的局部隆起,潜在地放大了局地海啸振幅。地震周期过程中的弹性形变似乎主要通过上冲的太平洋弧前来调节。这次地震显示了极其年轻的俯冲大洋岩石圈的孕震潜力和横贯坚实地质边界的破裂能力,也显示了引起隆起和海啸的复杂同震滑动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前言东地中海和土耳其东南部安纳托利亚断层南界的构造轮廓,是由截然不同的两类型式组成的:①土耳其和叙利亚东南部为大陆板块碰撞型地震带;②东地中海东部莱万蒂尼(Leva-ntine)盆地为海洋板块消减地震带。在大陆碰撞区,观测到的三个地震带,地震活动多数沿比特利斯呈带状分布,地震活动与该区存在的逆冲断层的活动有关。莱万蒂尼盆地中心区的非洲与土耳其间的板块界限,已转移到安纳克西曼德尔山脉与弗洛伦斯隆起以南,对安纳托利亚断层南界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19.
T.  Lay  H.  Kanamori  C.  J.  Ammon  M.  Nettles  S.  N.  Ward  R.  C.  Aster  S.  L.  Beck  S.  L.  Bilek  M.  R.  Brudzinski  R.  Butler  H.  R.  DeShon  G.  Ekstrǒm  K.  Satake  S.  Sipkin  石玉涛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4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Mw=9.1~9.3级)和2005年3月28日(Mw=8.6级)的地震是过去40年中最大的两次地震,它们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部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裂开一条长达1600km的断层。其中第一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吞噬了28.3万多人的性命。苏门答腊岛班达亚奇附近的断层滑动了15m,但是在其北边,沿着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断层快速滑动的距离则小了很多。海啸和测地学的观测表明,在50min或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北部的断层发生了更多的缓慢滑动。  相似文献   

20.
引言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特大地震引发了大海啸,三陆地方沿岸遭受了重大灾害。我们通过近年在海上布设的各种海啸仪(图1),观测了这次海啸,加深了对海啸发生过程的理解。由于在海上观测的海啸波形未受到沿岸非线形效果的影响,它直接反映了地震时的地形变,所以在了解海啸激发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