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利用海南省二次开发的CAPPS2.0模式,对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海口市逐日PM10、SO2、NO2污染浓度监测资料进行输出分析,得出海口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污染物SO2和NO2的预报效果较好,而PM10预报效果较差。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预报方程,并对PM10进行优化和校正,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T6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制作防城港市各半年36~132小时日平均、日最大风力的定量预报。1995年11月和1996年1月的试报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的预报精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冬半年沿海偏北强风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菏泽市1954-2000年1月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1月气温的预报方程及集合方程,经检验试用,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顾欣  姚源山  梁平 《贵州气象》2005,29(1):17-19,32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追踪2003年1月2~6日黔东南州一场罕见暴雪的天气过程,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物理场诊断分析,经检验,数值预报对这场暴雪落区预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汉机场一次连日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娓 《四川气象》2002,22(4):28-29
本文针对2001年12月27日至2002年1月11日广汉机场出现连日大雾的情况,利用2001年12月24日至2002年1月13日的有关资料并结合中长期预报的有关理论综合分析,得出跟踪分析北部贝加尔湖及阴山一带、南部孟加拉湾一带冷空气移动路径对此类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顾欣 《贵州气象》2001,25(3):12-13
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常规及数值预报资料对2001年1月14-15日的一次降温,降雨和凝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用数值预报产品对该预报过程进行了分析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1996年12月下旬,江淮、江南多大雾天气,其中27日至1997年1月1日,江淮、江南连续6天出现大范围大雾,江西也在其中。大雾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从天气形势、云图特征、单站探空、测风、数值预报等方面阐述其特征,分析其成因,以利雾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资料     
《气象》1989,(3)
1989年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 中央气象台长期预报科1 989年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 中央气黎台中期预报科资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2002年1月以来的监测数据和相应CAPPS污染模式预报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进行误差估算,对CAPPS污染模式的输出结果进行解释应用,实验证明,效果略好于CAPPS模式预报。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与15个区域自动站共27个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温天气时较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雨时较高,在高温过程中较低;模式对于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天气最高气温预报偏低,高温事件中最高气温预报偏高。最低气温预报在降雨、高温天气中偏高,降雪时偏低,大风/沙尘天气最低气温预报偏东地区偏高、偏北地区偏低。降雪、高温天气预报相对降雨、大风/沙尘天气预报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海南省二次开发的CAPPS2.0模式,对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海口市逐日PM10、SO2、NO2污染浓度监测资料进行输出分析,得出海口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污染物SO2和NO2的预报效果较好,而PM10预报效果较差。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预报方程,并对PM10进行优化和校正,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月尺度气温可预报性对资料长度的依赖及可信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518个站1960—2011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160个站1983—2012年月尺度气温客观预测数据,基于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研究中国区域月尺度气温可预报性期限对资料序列长度的依赖性。结果表明:气温可预报性期限对资料序列的长度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在西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尤为明显。平均而言,45年的资料序列长度才能够得到稳定合理的可预报性期限。为了验证气温可预报期限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将月尺度气温的可预报性期限与客观气候预测方法的预报评分技巧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结果非常一致。其中,由观测资料得到的1月气温的可预报性期限明显低于7月,1月客观气候预测方法的预报评分技巧也明显低于7月,且1月 (7月) 预报评分的空间分布型与1月 (7月) 气温可预报性期限的空间分布型较为一致。因此,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台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气温的可预报性期限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行短期预报考核办法自1988年1月1日起执行至今,已经7年之久了,通过这7年多的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办法存在以下弊端:1.如果值班预报员在值班中,没有遇到降水天气,尽管晴阴预报正确,该月预报质量无法评定和认可。2.如果预报员未预报雨(雪),天空状况尽管正确,只要降水量达到0.1~0.2mm,就算定性预报不正确。3.如果预报员只报了暗(阴)而未报雨(雪),只要降水量达到。3mm,就算漏报(根据我县气候状况分析,降水量小于1mm,对农作物的生长、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无大影响),这就给预报员的预报准确率设置了障碍。致使一些…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几年来对低温预报的心理体会,利用1976-1985年12月、1月、2月的资料,按天气形势的不同分类,阐明不同天气形势下河源市各站日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农七师气象站1993年3~8月春夏季长期天气预报,获得总分980分,共14项,平均达到70分;1993年9月~1994年1月秋冬季预报获得920分,共12项,平均77分。(各项目得分见春夏季、秋冬季评分表)。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能达到70%以上准确性,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性进展。农七师气象站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1长期坚持做长期天气预报,必须坚持年年做、月月做。这样,才能不断总结出好经验好方法来,知道那些方法预报准确性高,又有什么弊端,那些方法反映预报准确性差,或根本不能用。再就是,对各种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集合预报系统资料,评估和讨论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严重冰冻雨雪灾害期间欧亚中高纬阻塞形势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2008年1月阻塞形势发生频率极端偏高,ECMWF集合预报的阻塞发生频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逐渐降低。环流预报效果检验表明,预报时效大于6 d时,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好于确定性预报,因此集合预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期预报时段。对阻塞形势的可预报性的分析表明,阻塞崩溃期间的可预报性低于阻塞建立期间。另外,通过集合预报可以获得阻塞发生的概率,从而提前为预报员提供可能发生阻塞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01年1月6日河南省中北部出现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的演变、物理量场,并对数值预报产品作出天气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南方冰雪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主要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中期预报资料,东京气候中心(TCC)的集成预测系统,给出1~2周、月及季度预报图,从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时间尺度,分析和讨论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对最严重的一次冰雪天气过程(1月25~29日),ECMWF提前1~7 d十分成功地预报出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在其南侧里海以东地区维持切断低压,可以追踪从切断低压中分裂的一个气旋性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对于盘踞在东亚地区的冷高压楔也能够很好地预报出来。TCC的中期以及延伸期预报(提前1~2周),较好预报了80°E附近的阻塞高压和南支西风带中高原上空的低压槽,但对里海附近的切断低压以及中国东海岸的高压脊没有预报出来;同时,对中国南方的强降水也没有预报出来。TCC对于2007/2008年冬季和2008年1月平均的500 hPa大气环流和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预测结果不好。月、季预报的可预报性比较差,这可能是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缺陷,或是由于目前对极端异常气候事件的长期预报水平本身就很低。从中期预报讲,2008年1月11日~2月1日中国南方严重暴雪、冻雨灾害可在5~10 d前预报出来。要作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类持续性异常气象灾害事件的季度或月预报有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19.
2000—01—11暴雪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年1月10日17时-11日17时河南省中北部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摩擦层内的偏东风急流,地形抬升,冷空气,数值预报产品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产生此类暴雪天气的天气学诊断模型和数值预报产品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20.
实际预报可预报性的时空依赖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志锦  纪立人 《大气科学》1996,20(3):290-297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90年1月1日至1992年2月29日的1~5 d、500 hPa高度场业务预报结果研究了不同球谐函数谱分量和经验正交函数(EOF)谱分量的可预报性。对球谐函数谱分量的研究表明可预报性并不是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呈现单调的递减关系,主要表现为在总波数n等于5附近具有最大可预报性。可预报性主要依赖于总波数n,经卷大圆上的波数和纬向圆周上的波数对可预报性具有完全相同的重要意义。对EOF谱分量的分析表明,随着EOF指数(即序号数)的增大,可预报性依次减小。从EOF和球谐函数的关系发现前几个EOF分量正是对应着最可预报的球谐函数分量。进一步分析表明,最可预报的分量对应大气运动的慢变流型。这些结果对如何使用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如何进行延伸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