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可分两步进行:(1)采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路径、场地参数;(2)把确定的参数应用到研究区的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中. 为此,本文首先采用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分离软基岩场地效应和非弹性衰减的影响,并把二者分别确定出来. 研究区北部中软基岩场地的平均效应在2~4Hz频率范围为15倍左右;研究区的S波品质因子为QS=278f[KG*2]0.346. 把这些参数用于研究区的场地和路径模型中,并选择单拐角频率震源谱模型,随机模拟了研究区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在北天山中段可能造成的地面运动,模拟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可以服务于本地区的地震灾害预测和建筑物可靠性验算.  相似文献   

2.
北天山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依据地震观测谱和震源谱、传播路径衰减因子及场地效应的关系式,在对场地效应约束的条件下,反演S波非弹性衰减和软基岩场地效应,确定研究区路径、 场地参数. 该方法确定的参数, 避免了台站地形效应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自由软基岩场地的地震效应和传播路径非弹性衰减的影响. 研究区的平均软基岩场地效应, 在2~4 Hz频率范围为1.5倍左右; S波品质因子为QS=278 f 0.346.这些参数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区的地面运动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3.
从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出发 ,针对我国很多地区浅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程度较低 ,场地放大和衰减联合效应 (简称“场地联合效应”)估计困难的现状 ,提出一种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联合效应的方法 .并采用该方法 ,结合研究区实际算例 ,确定出研究区软基岩场地的联合效应 .  相似文献   

4.
从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出发,针对我国很多地区浅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程度较低,场地放大和衰减联合效应(简称场地联合效应)估计困难的现状,提出一种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联合效应的方法. 并采用该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算例,确定出研究区软基岩场地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荻涛 《地震学报》1995,17(1):128-131
地震工程界对随机地震动已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好的随机过程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金井清(Kanai)(1961)提出的过滤白噪声模型.进一步,欧进萍等(1991)在评述既往随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过滤有色噪声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合理确定模型中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谱强度因子S0. 随机地震动研究的基础是强震记录,基于地面强震记录,人们对地震地面运动随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基岩地震动的模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基岩强震记录统计基础上,研究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和模型参数,为建立工程抗震的合理地震动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厚盖层场地的联合效应和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既缺少深钻孔资料,又缺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的厚盖层场地,其场地放大和衰减联合效应(简称“场地联合效应”)用常规方法估计困难。本文依据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方法的预测方程,用近场中小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估计新疆伽师厚盖层场地的放大因子和高频滤波因子之积——场地联合效应,非线性矫正结果显示,场地的联合效应因子在O.5—10Hz大于2,在1—4Hz达到4。依此联合效应因子对研究区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随机模拟,预测结果与实际记录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限断层模型对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所产生的近场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尝试了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震源动力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描述震源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基岩台或接近工程基岩台的计算模拟记录同观测记录符合得很好。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综合考虑场地效应对地震动影响时,模拟计算结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实际观测记录更为相符。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为了科学合理地预测大地震所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应综合考虑影响地震所产生的地面运动的"三要素",即:震源过程、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  相似文献   

8.
根据兰州市区黄河阶地特征及黄土层覆盖厚度,对兰州市场地划分了3个分区,选用兰州市区156个满足场地地震反应条件的地震钻孔资料,对每个工程场地合成3组相互独立的基岩加速度输入时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各个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区内的工程场地地面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值为1.120,Ⅱ区为1.320,Ⅲ区为1.531,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083。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观测资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能较客观地把研究区的震源特性、传播路径影响和场地响应考虑进来,适用于缺乏强震记录的国家和地区。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少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其中,软基岩的场地响应是地震学家一直想解决但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另外,厚覆盖土层的场地响应是工程上很关心的问题,由于资料和方法限制,研究工作做的很少;而强震的震源谱对地震动随机模拟结果影响显著,一直都是随机模拟方法的研究焦点。总之,这两个方面的3个问题都是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大量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对这些关键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天津波地表加速度记录和相应实测场地钻孔资料,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模拟土体非线性,进行了深厚软土场地基岩地震动反演,研究了频率截断对深厚软土场地基岩地震动反演的影响,为天津波地表加速度记录提供了相应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研究表明:不同截断频率情况下,反演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曲线形状均相差悬殊,但反演后再正演所得到的地面运动与原地表记录相比,加速度时程曲线形状和峰值大小、反应谱曲线形状和峰值大小均非常接近;可根据工程需要对地表加速度记录进行不同频率的截断,反演得到所需强度的基岩地震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小波包技术的随机地震动模拟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参数化随机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然后,通过识别和提取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数据库中脉冲型地震动的特征参数,建立了基于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特征等参数的脉冲模型参数预测方程。最后,通过模拟实际记录和误差分析检验了改进的模拟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用改进的模拟方法得到的地震动时程无论在波形、频率特性还是峰值上均与实际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改进的模拟方法在保留地震动时频非平稳性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提高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模拟效果,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脉冲型地震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nonstationary stochastic analysis scheme using pseudo-excitation method (PEM)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long-span structures under tridirectional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which the local site effects on structural seismic response are studied for a high-pier railway bridge. An absolute-response-oriented scheme of PEM in nonstationary stochastic analysis of structure under tridirectional spatial seismic mo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rived mathematical scheme in modeling tridirectional nonstationary spatially correlated ground motions, is proposed to resolve the drawbacks of conventional indirect approach. To apply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approach readily in stochastic seismic analysis of complex and significant structures, this scheme is implemented and verified in a general finite element platform, and is then applied to a high-pier railway bridge under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 considering the local site effect and the effect of ground motion nonstationarity. Conclusions are drawn and can be applied in the actual seismi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high-pier railway bridges under tridirectional nonstationary multiple excitations.  相似文献   

13.
对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际模拟验证,此方法简单有效,可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验算依据,同时为设计反应谱的拟合提供参照数据,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余震是由主震孕育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何构造主余震型地震动模型,是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基础。着眼于地震动的工程特性,根据主余震之间的峰值加速度、强震持时、场地卓越频率等要素,分别建立主震和余震自身的演变功率谱模型,基于非平稳随机过程的谱表示,通过引入随机函数降维模拟方法,实现仅用三个基本随机变量即可精确模拟主余震型地震动过程。研究表明,采用该降维模拟方法的效率和精度均满足工程需求,且与实测主余震型地震动记录的反应谱和幅值谱拟合一致,验证该模型与方法的优越性,为工程结构在主余震型随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多年冻土区桩基础桥墩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随机振动理论、粘弹性边界条件的二维波动法以及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法结合起来,考虑场地地震动为零均值的高斯平稳随机过程,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桩基础桥墩进行了随机地震反应分析,计算了9度地震作用下桥墩随机地震响应最大值的均值和均方差,分析了冻土层及桥墩高度对桥墩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地震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很多研究者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模型预测地震动并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运用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叠加合成方法,模拟了1988年肃南5.7级地震,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用有限断层方法模拟得到的峰值加速度以及峰值加速度出现所对应的特征时刻与真实记录较为吻合;比较模拟的地震动反应谱和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总体上在工程感兴趣的频段内,有限断层方法拟合的结果基本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开拓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前景,以兰州市柴家峡水电站为例,将此理论方法应用于缺乏强震记录地区的近场地震动估计中,模拟分析了马衔山北缘活动断裂发震时在坝址区产生的地震动特征,其近场合成结果与1125年兰州7.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可供工程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和频率与强度非平稳性,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般随机地震动模型,并给出了确定模型参数的原则和方法。该模型以地震动强度、地震动能量以及地震动持时等宏观指标作为控制随机地震动模型参数的指标,而对其内在的频谱组成等指标只要求满足一般地震动的特征。该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强度非平稳随机过程以及强度和频率完全非平稳随机过程。通过与常用功率谱模型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和随机方法模拟卢龙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和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的基础上,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模拟了卢龙5.7级地震。模拟结果表明,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地震动的结果与地震记录符合得很好。用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在高频部分与地震动记录符合得比较好,而在中、低频部分符合得不太好。两种方法比较,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的结果更符合实际记录。但随机方法具有计算简单、无需小震记录的优点,因此发展随机的方法是有意义的。随机方法中中、低频部分不太符合的原因是随机方法中的很多经验关系是在美国大陆得到的。因此建议加强对中国大陆经验关系的研究,并把中国大陆的经验关系加入到随机方法中,使随机的方法成为中国大陆普适的模拟地震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 ensemble of orthogonal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components with correlated parameters for specified earthquake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employs a parameterized stochastic model that is based on a time‐modulated filtered white‐noise process with the filter having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Whereas the input white‐noise excitation describes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the ground motion, the forms of the modulating function and the filter and their parameters characterize the evolutionary intensity and nonstationary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ground motion. The stochastic model is fitted to a database of recorded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component pairs that are rotated into their principal axes, a set of orthogonal axes along which the components are statistically uncorrelated. Model parameters are identified for each ground motion component in the database. Using these data, predictive equations are developed for the model parameters in terms of earthquake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parameters of the two components are estimated. Given a design scenario specified in terms of earthquake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low one to generate realizations of correlated model parameters and use them along with simulated white‐noise processes to generate synthetic pairs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components along the principal axes. The proposed simulation method does not require any seed recorded ground motion and is ideal for use in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