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贵德盆地东部的松坝峡峡谷区分布有多处特大型和巨型岩质古滑坡,其滑动后曾堵塞黄河干流形成巨大堰塞湖。文章在野外调查、样品测试和高分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松坝峡特大型和巨型滑坡的空间特征、滑坡堰塞湖地貌形态及湖泊溃决后的环境效应,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贵德盆地东部晚更新世以来至少发育了7处特大型-巨型古滑坡,其中松坝峡左岸和右岸滑坡发生后堵塞黄河形成面积达150 km~2的古滑坡堰塞湖;(2)该堰塞湖湖相纹泥层厚约14 m,湖相层底部和顶部14C年代分别为4 030+/-30 BP和1 090+/-30 BP,指示堰塞湖持续了约3 000 a;(3)贵德盆地东部晚更新世以来地貌演化时间顺序:松坝峡左右岸滑坡发生→堰塞湖形成→古洪积扇发育→堰塞湖溃决→革匝滑坡发生→古河道摆动和近百年泥石流扇发育。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  相似文献   

3.
滑坡发育动力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以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大型、特大型、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区域古气候演化资料和滑坡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了末次冰期以来特大型、巨型滑坡发育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发育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滑坡发育的动力机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滑坡异常发育,分布广泛、成灾规模大、动力机制复杂、危害严重,在空间上以群科尖扎盆地最为发育; (2)利用滑坡钻孔滑带土和滑坡体与上下覆黄土的叠置关系开展了滑坡体的年代学测定工作,并从时间尺度上划分了滑坡的5个主要发育期,其分别为53~49ka B.P.、33~24ka B.P.、10~8ka B.P.、5~3.5ka B.P.和现代; (3)研究区滑坡的主要发育期分别对应于中国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2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4 和L1-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全球升温期; (4)全球不同地区滑坡的发育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其主要发育于古气候的温暖湿润期和气候变化的快速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滑坡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上游的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巨型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 (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380km的干流河段内发育有大小滑坡205个,滑坡堆积物的残留总方量为781108 m3,其中巨型滑坡15个,占滑坡总数的73%。(3)干流区内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IS 3时期; 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距今约5kaBP.左右的全新世暖期,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滑坡泥石流灾害制约着该地区河谷城镇化建设。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划分了尕让河阶地序列,分析了阿什贡滑坡群的发育期次及与河道演变的宏观地质作用过程和机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尕让河至少发育了7级阶地,根据阶地与滑坡堆积体的披覆关系,厘定了滑坡发育的时间先后顺序;(2)阿什贡滑坡演化过程分为二期,Ⅰ期滑坡为巨型滑坡并触发了前缘革匝滑坡,发生时间为16 ka BP以来,阿什贡Ⅱ期滑坡为Ⅰ期的解体滑坡;(3)阿什贡滑坡群发育时间先后顺序为:尕让滑坡→尕让河Ⅲ级阶地形成→阿什贡滑坡Ⅰ期→革匝滑坡→堰塞湖及湖相层发育→尕让河Ⅱ级阶地形成→阿什贡滑坡Ⅱ期→现代河道;(4)阿什贡滑坡群目前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但Ⅱ期滑体发生局部解体的可能性较大,须加强滑坡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查、勘查等手段,分析研究了陕西省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分布规律与发育背景。通过分析、研究认为:(1)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自西向东滑坡规模由特大型向大型、中型甚至小型渐变;(2)三级阶地缺失或三级、二级阶地同时缺失地段均有滑坡发育;(3)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集中发育在3个时期:晚更新世初期、全新世初期与全新世漫滩期;(4)渭河盆地西部地壳差异性向东掀斜运动形成了不同高差级别台塬的地貌格局,决定了滑坡发育规模的规律性变化;渭河北迁与侵蚀加剧造成了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不同时期的集中出现;(5)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是漫滩侵蚀期新滑坡或古老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河贵德段河流阶地及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德盆地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构造地貌单元,处于黄河上游中段,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但是阶地的形成时代仍存在很大争议.选择贵德盆地黄河阶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从龙羊峡至松坝峡共采集阶地ESR测年样品10个,进行了年代测试,结果表明贵德盆地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差异性特征.笔者还并分析了黄河贵德段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对 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志强  孟晖  连建发  赵无忌 《地质论评》2013,59(6):1110-1117
地质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文章以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与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温暖湿润期与强降水期往往是地质灾害的高群发期。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万年与千年尺度上,黄河上游地区的5个滑坡集中发育期分别对应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两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 4和L1 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百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响应于中世纪暖期和19世纪晚期的季风强盛期;十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群发期响应于年均降水量;年际尺度上,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年累计极端降水量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制约关系。月份尺度上,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雨季,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与各地的雨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残存的地貌标志恢复原始地貌形态是地貌研究的难点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晚新生代黄河在本区发育,其后期演化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详细信息,同时黄河侵蚀下切过程本身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黄河水系的发育,晚更新世以后循化-贵德盆地地区实现由盆地加积向退积的调整,盆地地区逐渐开始遭受黄河水系的侵蚀下切,并逐渐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貌形态。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更新统的变形程度较弱,由于区域构造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共同作用,现今保存的更新统已经成为盆地内部的分水岭,如龙羊峡地区。本研究正是选取循化-贵德盆地及其邻区更新统地层为古地貌重建的标志,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形态,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认识有: 1)秦岭北缘断裂带构成其南西向北东方向地形快速降低的边界带; 2)在北西南东方向上,西秦岭、黄河、拉脊山、湟水河以及祁连山等总体上构成了向形-背形相间的地貌格局。同时以古地形为基础,定量计算了盆地区更新世以来的侵蚀分布图像,定量结果表明: 1)剥蚀量的分布形态与高原东北缘盆山地貌系统之间有一定相关耦合性,盆地地区的剥蚀量比较大,而相邻山脉地区的剥蚀量都比较小; 2)剥蚀量比较大的盆地地区剥蚀量与盆地内部河流形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关联特征,盆地内部剥蚀量最大的区域往往是盆地内部独立河流的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10.
欧美研究者一系列的实验都显示三叠纪时期泛大陆存在巨型季风;三叠纪上扬子地区位于特提斯洋北缘,其是否存在巨型季风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如何值得关注。一系列的沉积学记录显示上扬子地区在三叠纪亦受到巨型季风的强烈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纹层状沉积岩;2)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普遍存在的风暴岩;3)晚三叠世卡尼期碳酸盐生产力危机;4)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明显的化石木年轮。上扬子地区沉积记录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是三叠纪巨型季风最为剧烈的时期,本文认为P/T界限生物大灭绝引发的Gaia效应和卡尼期特提斯域强烈的构造活动极可能是这两次巨型季风极盛发育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现代亚洲季风影响的北界和中国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沉积物对气候变化敏感,是研究全新世高原冬夏季风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理想地点。笔者根据粉尘搬运的动力学原理,利用温湿度组合、风力强度变化和粉尘源区收扩演变特点,分析了共和-贵德盆地全新世气候波动、区域环境变化以及冬夏季风关系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大气粉尘的风力强度指数、粉尘搬运距离指数、大气湍流强度指数、春季近地面气温指数和有效湿度指数等估算方法。(2)全新世时期西南季风是影响共和-贵德盆地的主要夏季风系统,高原冬季风则是影响这个地区的主要冬季风,共和-贵德盆地近地面具有不同的风场演化模式。(3)共和-贵德盆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大约6.5~4.2kaBP的全新世适宜期以湿度大幅增加、温度小幅升高的暖湿为特点。2在2.6~4.2kaBP期间出现了一次以冷干为特点、粉尘源区扩张、冬夏季风均减弱的环境恶化事件,这次恶化事件在高原季风系统的西北粉尘源区和亚洲季风系统的北方粉尘源区都同样存在。3大约1.2~2.6kaBP时期,粉尘源区收缩、环境好转,推测是夏季风小幅加强的时期。41.2kaBP以后,湿度增加、成壤强度先强后弱,总体环境趋于冷湿。  相似文献   

12.
滑坡形成演化及复活一直是滑坡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黄河上游尖扎盆地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和滑坡体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盆地内寺门村滑坡的变形过程、滑带土和堆积体特征,还原了滑坡的演化过程,厘定了滑坡复活因素,提出了黄河上游滑坡堆积体开发利用对策建议,认为(1)该滑坡是2005年之前发生的老滑坡因河流侧蚀和2018年春季人工灌溉引发的复活性滑坡;(2)滑坡体综合治理应与土地整治相结合且应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地区的滑坡防灾减灾及滑坡体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滑坡灾害防治成为迫切需要攻克的基础性问题。另外,黄河上游地区因地形高差大、古地震及强降雨事件频繁,诱发的滑坡及滑坡堰塞湖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是近年来滑坡发育和演化机制以及滑坡堰塞湖溃决效应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综合整理该地区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研究团队近20年来所获得的滑坡调查评价、测试分析和防灾减灾研究成果,系统归纳了黄河上游地区滑坡调查与风险评价、滑坡时空展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典型滑坡堰塞湖的续存时长及溃决危害、古滑坡堆积体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提出了未来在该地区研究古滑坡、堰塞湖沉积与河流阶地以及堰塞湖溃决效应等应关注的4个科学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河上游地质历史时期滑坡发育和堰塞湖形成的主控因素,探讨滑坡发育的动力机制对地震和降雨的响应过程,拓展第四纪地质学在古滑坡形成演变方面的应用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兰州黄河阶地演变过程对滑坡活动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特殊地质环境-河流阶地孕育滑坡的相关性, 更深入地认识这类河流岸坡的变形破坏过程, 在广泛分析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从第四系地貌学与工程地质学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了兰州市黄河河谷演化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和黄河阶地演化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及其诱发模式.研究表明: (1)黄河河谷的演化对兰州地区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在河谷演化不同阶段滑坡有着不同的发育模式和形成机理; (2)阶地型滑坡主要诱发因素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黄河强烈下切以及阶地形成期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第三系泥岩地层间形成的软弱夹层可诱发大型黄土泥岩滑坡, 而黄土层内多发中小型崩滑.河谷演化期间, 滑坡的发生可能导致部分阶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西北部发育了多期次的滑坡事件。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较好地保留了多期次滑坡的遗存,有研究历史滑坡发育规律的良好素材。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初步厘清了滑坡空间分布及新老滑坡相互叠置关系,总结得到本地区滑坡的四种发展类型:压裂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滑移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蠕变型中浅层黄土-泥岩滑坡和塌滑型黄土滑坡。不同时期发育的滑坡在野外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发育于晚更新世的古滑坡有圈椅状的地形和高陡的后缘陡壁,滑坡堆积体已固结,堆积体表面冲沟发育;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的老滑坡除了具有圈椅状地形和高陡后壁外,堆积体较为松散,堆积平台形态较为完整;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的新滑坡则保留了更多的滑坡特征,可见滑坡后缘和侧缘裂缝。巴谢河流域滑坡大多有多次滑动的迹象,不同期次的滑坡相互重叠,在同一范围发生多次滑动,形成多级滑坡堆积平台。滑坡埋压动植物、滑坡洼地短期水体沉积物等有着明显的滑坡指示意义。通过采集此类样品,利用14C和光释光等测年手段,获取了本地区一系列滑坡事件的年龄。对测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的五个滑坡高发时段,分别为100~63 kaBP、45.2~41.5 kaBP、33.3~28.2 kaBP、22.5~15.2 kaBP和10.4~0.2 kaBP。以上滑坡高发时段的推断将为认识去环境变迁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青海湖盆地形成于上新世,湖泊至晚在0.5 Ma前已经形成,在初期有流向贵德盆地的出口。湖泊发育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中更新世湖泊最盛期、晚更新世湖泊稳定期和全新世湖泊收缩期。晚更新世早期由于湖泊强烈沉陷,使河流出口处相对抬高,河水倒流而形成倒淌河。第四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有气候逐渐变干的趋势,导致全新世以来青海湖不断收缩。如不采取人工措施,青海湖还将继续收缩。  相似文献   

18.
南海东北陆坡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东北陆坡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北西、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4组断裂,按性质分则有张性、压性和走滑等。主干基底断裂有F1、F2、F3、F4、F5、F6、F7、F8、F9、F10等,这些断裂规模较大并决定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尖峰北盆地、笔架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发育和演化。受主干断裂的控制,尖峰北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期演化,发育两套构造层;而笔架盆地则经历了渐新世断陷、渐新世末—中中新世坳陷和晚中新世—全新世构造反转3期演化,发育两套构造层。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及其沿岸是中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虽然研究成果众多,但仍有一些基础的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晚更新世晚期黄河是否流经渤海湾?全新世黄河在渤海湾及其沿岸形成的多期次三角洲叶瓣在海域如何展布?以上问题一直是中国海洋地质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2016-2017年在渤海湾获取的约2000 km的浅地层剖面数据、2个30 m左右的取芯钻孔(BXZK2017-1和BXZK2017-2孔)及相应的AMS 14C和OSL测年数据,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浅剖数据和钻孔的研究成果,将渤海湾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出4个地震单元(SU1~SU4)和6个沉积单元(DU1-DU6),分别对应前三角洲相、潮坪与浅海、泛滥平原、河道相、海陆交互相、湖沼相。在此基础上综合探讨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总体的地层框架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可能在21.8~9 cal ka BP,由近东西向流经渤海湾北部进入渤海中部盆地;全新世以来,渤海湾从西北侧至南侧,依次分布4期次的三角洲叶瓣,对应的发育时间可能分别是1400 AD~现在、11~1128 AD、700 BC~11 AD和1855~现在;渤海湾西侧最北两期次的水下三角洲可能主要与海河有关,而南侧其余2期次三角洲叶瓣则可能分别对应岐口超级叶瓣以及现代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加深了解渤海湾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演化、古河道发育以及全新世三角洲在渤海湾的展布情况,将有助于渤海湾海岸带开发、海底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范等。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同时晚新生代黄河的发育和演化也提供了研究高原构造隆升扩展以及黄河侵蚀下切过程的理想场所。黄河水系通过调整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在垂向上响应不同的构造隆升以及河床岩性的变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利用基岩河道河流水力侵蚀模型(stream-power incision model)为依托,尝试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构造活动在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上的表现。分析发现,在循化-贵德地区岩性分布均匀的新生代盆地内部,黄河水系纵剖面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坡度-面积双对数图解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凸特征,即基岩河道的河床随时间的变化为正值,指示了基岩的隆升速率大于河流的下切侵蚀速率。在河流流经盆地内部不同岩性地区,特别是前新生界地层区,河流纵剖面也表现为一定的上凸特征,表明了新生界与前新生界地层岩性差异对河流纵剖面的控制作用。综合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是晚新生代强烈构造活动和岩性差异共同控制的结果,揭示了循化-贵德地区造山系统地形发育仍然处于前均衡或接近均衡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整个高原隆升扩展的最新和最前缘部位的时空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