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各国间综合国力比拼、政治博弈、进行国家战略扩张、展现科研能力的重要"舞台"。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重要的国际法体系,受到缔约国的尊重和认可。各缔约国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国内法来执行与南极有关的条约的规定。中国作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以及南极条约体系下各类条约的重要成员国,在南极条约地区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适用的方式,结合我国对加入的相关南极条约的国内立法现状,分析目前南极条约适用的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国际条约适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这一国际社会公认的结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世界海洋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使各沿海国行使管辖权限的海域空间和海洋资源大为增加。沿海各国纷纷加强对本国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力度,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舞台。自1997年起,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向联大提交一份《海洋和海洋法》报告。据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1998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5.
人类发现、认识南极洲,只有近160年的历史。从探索南极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772—1843年,帆船探险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探险时期;20世纪20—50年代,航空考察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常年站考察时期。南极考察,在政治上、科学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100多个夏季和临时考察站,开展了领域广  相似文献   

6.
南极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平均海拔最高、风速最大、降水量极少且极端低温,形成了严酷纯洁而又极为敏感、脆弱和极易受到破坏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南极环境整体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和不平衡特性,在南极大陆边缘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冰川和许多露岩区,成为本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自南极发现以来,南极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内在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先后吸引着各国前往南极开展海洋捕捞与加工、科学考察、旅游等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诸如废气、废水,人类足迹与交通工具压迹,造访者和车辆对野生动植物的扰动与破坏,以及物种引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尤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逐步认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加强了南极考察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围绕我国南沙主权的争端继续升温,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之一。各方为此折冲樽徂,提出种种方案,如“U”形方案、“环形方案”、“北海模式”、“印尼澳航路模式”,以及瓦伦西亚的“多边分割”方案等。近年来,菲律宾前国防部长梅尔卡多提出的“南极模式”影响力较大。什么是“南极模式”?“南极模式”的荒谬之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沿海国纷纷推行缓陆重海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的复兴必须实现海洋事业的振兴。国际海底区域(以下简称“区域”)利益前景巨大,开发活动高技术密集,法律地位特殊,是未来国际社会经济、科学甚至政治、军事竞争的重要场所。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产业化研究是我国争取海洋权益、发展高新技术、振兴海洋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倡议下,1959年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12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抑制了南极领土争端引发的国际冲突,《南极条约》因此被称为冷战时代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美国在《南极条约》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南极中立化与美国的南极政策实现了契合。但人们也许疑虑,在现实主义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是否有其他外在因素牵制着美国,使美国的南极政策最终走向倡导中立化?回望南极中立化路程,人们会发现,南极中立化是美苏两国争斗和妥协的结果。在南极问题上,两极格局发挥了独特作用,它排斥了一国独霸南极处理权的可能性,使全人类得以保留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  相似文献   

10.
高战朝 《海洋测绘》2002,22(4):63-63
按照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各国管辖水域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换言之 ,它是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海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为 2 5 17亿平方千米 ,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近 70 % ,深度为 2 0 0 0m~ 6 0 0 0m或更深。“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海底区域必将成为 2 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场所。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1970年 12月 17日第 2 5届联合国大会在无反对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论科研院所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研院所(含科研中心)的文化建设,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为前提、以“以人为本”思想为理念、以价值观趋同为核心、以设定的目标为导向、以张扬特色为抓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共同的价值观,来指导和约束员工行为的管理。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性,都是对人的管理,都是对设定目标的追求。但又有区别,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是在文化素养较高的科研人员范围内开展的,是一种以科研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是科研院所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科研院所的价值观、科研院所的目标、科研院所的精神和科研院所的形象,以及员工的愿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于良巨  侯西勇  施平 《海洋科学》2012,36(11):73-78
针对我国沿海开发的现况及发展态势,从陆海统筹的角度,提出了陆海关联工程的定义,分析了其内涵、外延、功能、特征和意义等,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的陆海关联工程,并进而对其系统分类.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国家及区域层面的战略需求出发,指出了陆海关联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亟待加强研究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外对该类工程的关注,从而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Marine Policy》2005,29(2):163-174
This paper reviews differences and overlaps between hydrographic surveying and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military surveying. It concludes that recent trends with technology, the utility of hydrographic data and State practice suggest that hydrographic surveying in the EEZ should b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astal State. Paradoxically arguments for military surveys in the EEZ being outside coastal State jurisdiction appear stronger than those for hydrographic surveying. The paper offers some guidelines related to the conduct of hydrographic surveying in the EEZ.  相似文献   

14.
北极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全球变暖最关键的敏感区,世界各国针对北极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并开展了多年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分析了13784篇北极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热点前沿,结果表明:①全球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呈现出加快增长趋势,近5年的发文已经翻了一番,年均发文在689篇以上; ②环北极八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挪威、丹麦研究基底深厚但近年发展稍缓,英国、德国是主要的非北极研究国,瑞典、法国的论文质量均衡,中国、波兰、格陵兰和荷兰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③俄罗斯科学院在本领域发文最多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机构与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研究占比高,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科研影响力较大; ④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质学、海洋学、环境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北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北极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北极海洋酸化与污染防治等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建议我国针对本国情况制定综合性北极科研计划,并注重科研机构间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展国际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已建成科考船加装中水多波束的实际技术需求,结合中水多波束加装科考船的船舶线型及其系统安装要求,通过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导流罩线型,并与船体线型一体化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以下简称CFD)仿真分析,了解实船舶航行过程中船体型线和导流罩型线之间的相互影响,分别对圆弧型导流罩和折角型导流罩的防气泡性能和阻力性能进行了CFD预报和分析。最后经海试验证折角型导流罩能够完全满足中水多波束的安装线型流线及湍流动能的性能指标,为科考船多波束导流罩的设计安装或加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载人深潜技术是深海技术的前沿与制高点,也是深海科考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先后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具备了在复杂海况下进行水下作业的能力,实现了对深海和大洋洋底的现场观察、探测和取样等。目前,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考察范围已经遍及全球大陆坡深水区、洋中脊、海山、海沟和洋盆等海底区域,获得了大量的深海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化学和环境方面的信息或样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深海科学的发展。我国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了7 000m级海试,并于2013年开始开展了试验性应用,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载人潜水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技术优势,综述了国内外载人潜水器在深海地质学、生物学和物理海洋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科考型有缆遥控潜水器(ROV)国内外现状, 总结概括科考型ROV系统组成。以关键指标选型法为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选定工作水深不小于6 000 m、液压驱动、系统功率不小于150马力、单缆吊放、中部作业甲板安装、侧舷布放回收、集成科考设备系统的第Ⅲ类B级加强型的工作级科考型ROV, 形成适用于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科考型ROV选型方案, 为国内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运行单位选配潜水器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marine sciences have undergone a sequence of historical changes related to new methodologie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Most recently, deterior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and threatened component species have prompted a renewed change in the foc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cetaceans 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8 to demonstrate that a key focus of modern research is on conservation-related topics, and then compares it to the period 1970–1973 to demonstrate that this new focus represents a shift from basic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ssues. On average, approximately 46% of papers published on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in 2005–2008 were categorized as conservation oriented versus focused on biology or ecology. This contrasts to approximately 10% in 1970–1973. This shift parallels other marine research subjects, such as benthic communities, coral reefs and sea turtles and reflects a general paradigm shift in marine research towards anthropogenic impacts. This i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wish to base their agendas and decisions on state-of-the-art scientific priorities.  相似文献   

20.
Scientific whaling has polarized opinion for decades, and its scientific value has been intensely debated. Here,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whaling programs is examined by comparing it to the scientific output pertaining to whales of countries that do not practice scientific whaling. Between 1986 and 2013, whaling and non-whaling countries produced, on average, similar total numbers of publications that were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 goals of the scientific whaling permits issu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WC), and similar numbers of papers that were relevant to whal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ut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IWC goals. Half of the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of scientific whaling countries resulted from non-lethal data collection. One-third of publications by whaling countries were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outlets, compared to twice as many for non-whaling countries. Publications by whaling countries were cited ~4 times less often than those of non-whaling countries, with no evidence of citati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haling countries since the citation rates of papers that did and did not use lethal sampling were similar. These academic criteria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 overall volume of science produced by scientific whaling countri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non-whaling countries, the quality of the science is not. Arguably, academic criteria are not the best way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science for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but demonstrating links between the science produced by scientific whaling, its integration in management plans and actions, and shifts towards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r recovery of whale populations is challen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