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促进中国对南极事务的深入参与以及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文章概述现有两大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谈判与制度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争议,分析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突破路径以及中国参与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依据的不足、科学证据的匮乏、具体规章制度的短缺以及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第二条权威解释的欠缺是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而导致以上困境出现的关键因素涉及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国际法理论和全球公海保护区实践;进一步深化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协定与南极治理机制的协调适用以及全方位促进南极海洋保护区养护措施的实施和完善是突破困境的核心策略;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南极立法、加强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鼓励国内非政府组织加入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国际议程,积极参与讨论并明确表达立场与主张,进一步融入南极治理的非政府联盟,提高中国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中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国家权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掀起南极建站热潮,人类南极考察史进入群雄纷争时代,南极条约体系的建立与成功运作,使之成为全球社会真正实现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典范。现实的南极国际村,既是世界各国政治利益的延伸,又是超脱某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纠葛的真实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不同语言与肤色,不同政治派别与宗教信仰展现的不单单是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圣地,更是人类祸福同系,生死与共的国际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欧盟作为北极域外行为体,为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航道贸易、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潜在利益,出台了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在2008年《欧盟与北极地区》、2012年《欧盟的北极政策:2008年至今的进展及未来的行动》与2016年《欧盟北极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北极政策三大优先发展领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为适应北极国际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欧盟新北极政策将会把关注重点放在“绿色”“平衡”与“合作”,旨在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平衡欧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纷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北极的和平与稳定。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研判也可为同为北极域外国家的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南极旅游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国外学术界和有关国家南极战略决策者的重视。文章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南极旅游概念与内涵,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发现国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下述领域:南极游客行为分析,包括南极旅游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核心吸引力的构成和环保意识等;南极旅游环境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与环保两者关系的代表观点、环境影响的具体形式与评估;南极旅游全球治理机制分析,覆盖《南极条约》框架下的治理特征与困境、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主导的行业自治特征与挑战,以及实施全面旅游管理的探讨。最后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荷兰南极研究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在1994年南极夏季刚来临之前,荷兰2000年的南极研究规划已向政府提交。 该规划包括为后勤和与其他国家合作增加大量资金。荷兰正在与德国、英国和瑞典科学家探讨将来的合作方案。然而,政府提供南极项目的资金,显然无法保证目前资金水平,也不能提供追加资金负担其他国家基础结构用费的需要。预计1994年的预算最终为1300万盾。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极航道开通和资源开采带来的潜在巨大利益,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在北极的权益包括科学考察、环境保护、航行和资源开发4个方面。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国家安全理论、国际法依据、生态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北极治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北极科考、北极政治参与、与北极和非北极国家合作、北极环境治理和北极航运。在这5个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障碍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行动纲领。文章在介绍"国家治理体系"政治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解析,从治理主体、治理功能和治理手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基本内容,并基于此开展国家海洋治理整体制度设计的探讨。最后,提出了推进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难题,海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突出,正成为时代的特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的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及地缘经济中心也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本文以太平洋地区东北亚的日本为例,从日本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概念出发,介绍了日本海洋地缘的基本情况,并论述了日本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的海洋地缘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岸工程》2003,22(2)
南极是唯一保持着地球原始生态环境的大陆 ,是地球留给人类不可再生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在 1 40 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和环绕其四周的海域 ,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其地质演变、冰川及冰雪的形成机制、特有的高空大气物理现象和南极臭氧洞 ,与我们生息的绿色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南极是一个特殊的地区 ,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军事上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特殊重要意义 ,因此南极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许多国家的利益 ,未来南极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各南极协商国更是把南极考察作为特殊的国家政策和战略给予重视和支持。开展南…  相似文献   

11.
南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各国间综合国力比拼、政治博弈、进行国家战略扩张、展现科研能力的重要"舞台"。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重要的国际法体系,受到缔约国的尊重和认可。各缔约国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国内法来执行与南极有关的条约的规定。中国作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以及南极条约体系下各类条约的重要成员国,在南极条约地区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适用的方式,结合我国对加入的相关南极条约的国内立法现状,分析目前南极条约适用的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完善国际条约适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北欧地中海”的波罗的海自北到南环绕着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与丹麦八国,其中东部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三国又因地缘相近、历史文化相似而被国际社会统称为“波罗的海国家”。从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到加入北约、欧盟及欧元区,爱沙尼亚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得到上升,成为了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竞争的前沿阵地。爱沙尼亚本不靠近北极,但与之毗邻的芬兰和俄罗斯均属北极国家,近年来芬兰和挪威热烈讨论的“北极铁路”将这个非北极国家拉进北极视野。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开展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行动,文章在明确海洋塑料垃圾研究历程、特征以及总结颁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专门法律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存在的法律困境,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经验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具有数量多、来源广、危害大等特征;目前我国存在缺乏专门针对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法律,相关制度责任主体不明、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国际治理体系不尽完善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为顺利开展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行动提供法律保障,应出台专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法律,设立调解委员会,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污染者负责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经营者责任制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优化国际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条约体系屡遭非缔约国挑战。挑战国家中,马来西亚可谓一个旗手。20多年间。马来西亚与南极条约体系在“南极问题”上数度交锋,并未取得多少进展,却最终接受《南极条约》的原则,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加入《南极条约》。从激烈批判到认同妥协,马来西亚的南极之路成为体系外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可以想象,一旦马来西亚加入《南极条约》俱乐部之后,其捍卫南极条约体系的“诚心”会同样坚决。  相似文献   

16.
南极地区的管理与规划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南极国际组织提议可应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来保护生态系统与管理人类活动。南极半岛系统保护规划是南极空间管理的最新实践,旨在为南极半岛地区旅游、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可量化的、基于证据的综合解决方案。本文全面阐述了系统保护规划的基本涵义、工作流程与全球实践,介绍了南极半岛系统保护规划项目产生的背景,并从收集特征基线数据、识别保护目标、确定决策支持工具与利益相关者公共参与4个方面分析了项目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我国南极旅游、南极国际组织参与度与南极空间治理等南极重要工作带来有益借鉴与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海洋安全是北极治理的重要议题。北极海岸警卫论坛是环北极国家为应对安全挑战而建立的新的合作机制。文章介绍北极海岸警卫论坛的成立背景、组织架构和运行实践,提出其对增强环北极国家的互信、促进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提高北极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各国海岸警卫机构在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和装备水平不一、各国存在政治分歧和海岸警卫机构机制差异以及各国对北极地区认知不足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求,提出我国应与环北极国家紧密合作、广泛参与北极治理机制、加强对北极地区的建设投资和提升对北极地区认知的建议,促进我国为北极地区的安全稳定贡献大国力量,提升我国北极治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一些国外南极主管机构的基本职能、规模、科研与后勤支持能力、南极考察组织与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目前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管理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基金会项目管理模式、南极局政府职能管理模式和研究机构科学主导管理模式.此外.简要地分析了南极条约体系对一些国家南极政策和南极考察管理的影响,并对我国南极考察管理优化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北极海缆以其铺设成本低、海缆传输距离短、信息传输速率高等优点成为多个国家优先选择的海缆线路。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北极国家和我国的北极海缆建设现状。探讨了海冰对工程地质勘察区域的限制、海冰对工程地质调查取样的影响、海雾对工程地质勘察进度的影响和北极地缘政治对工程地质勘察的制约。提出增强调查船舶破冰性能、加速勘察技术革新、提升海冰气象预报能力和深化国际合作等建议,以提升我国北极区域海上综合勘察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分析一直是认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近百年来的各种地缘政治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地缘政治学说各流派中,尤其以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