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有着令其他生物战栗的智商。人类猎食活动最早或许是从海洋开始。传统的捕捞工具一直是一条长长的丝索和一个很结实的网或者是袋状拖网,通过滑轮在水中或在黑暗海底拖过。而现在的捕捞船只更大,速度更快,绳索更细但更结实,且绳索纹盘更宽。更为突出的是,拖网的容量巨大,通常宽度有数百米。  相似文献   

2.
单点系泊网衣构件波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种网箱系泊方法,设计单点系泊网衣构件水槽波浪试验。试验构件由六种网衣和框架装配而成,试验工况是规则波,周期为0.7—2.0s,波高为50—250mm。构件在水槽中作来回周期性直线运动,当试验波浪周期较小时,构件的来回运动不明显,主要以波浪运动为主,水动力峰值大体上呈周期性均匀变化;而当周期较长、波高较高时,构件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与波向相反的长周期漂移运动,有较大振幅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诱发了水动力的最大值,水动力变化呈现峰值短周期不均匀变化、最大值长周期变化和零拉力周期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与波高参数类似,随着网衣特性系数d/a的增大,网衣构件的水动力也增大,而水动力最大值长周期、零拉力周期变化规律分别是减短和增长的。在周期1.21、1.41、1.61、1.82s情况下,网衣C构件单点系泊试验水动力最大值是固定系泊计算水动力最大值平均的1.706、1.826、2.125、2.236倍,最大达3.61倍,表明单点系泊在波浪条件下构件水动力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海洋三维地震拖缆作业中,水下电缆的拖带方式决定了前导缆、扩展器、连接绳索间相互受力关系.通过对10缆拖带方式拖带点的受力分析,可以确定当展开器与前导缆的连接绳索(spur line)与工作电缆垂直时的拖带方式,连接绳索受力最小,并且改变前导缆释放长度,可以改变拖带点的弯折角度,从而改变前导缆与连接绳索的受力情况.因此对多缆拖带方式进行模拟优化,可以减小拖带点各连接设备所受到的拉力,从而降低设备损坏率.  相似文献   

4.
渔用合成纤维及其网线和绳索是构成渔具的基本要素,其强度性能对渔具的力学性能、渔获性能、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海洋渔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了一批国家及行业质量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接近ISO标准或国际名牌产品标准,使渔具纤维材料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渔具合成纤维材料强度性能的比较和分析,认为:(1)国产合成纤维长丝的有关性能与日本产品无显著差异;(2)国产PA胶丝性能普遍较好,并优于英国产品,而PA长丝捻线与国外产品尚有较大差距;(3)PE线产品性能普遍超过QJ/CNFC0292标准,但仍低于SC141—85标准要求;(4)国产PA长丝三股绳索性能与德国产品接近而高于日本产品;(5)PE和PVA三股绳索性能仅略高于日本产品;(6)渔具新材料的研制及其在渔业中的开发应用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床基回收过程中波浪对回收绳索的冲击响应问题,通过对回收船—回收绳体系的运动响应进行数值模拟仿真,模拟回收绳索的松弛—张紧动态响应过程,分析波浪周期性作用对回收绳索冲击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张力与波高成线性关系且不同周期条件下冲击张力随波高增加量差异较大,冲击张力对波浪周期的响应极为敏感,长周期波浪冲击响应较小,而短周期波浪冲击响应较大,易超出回收绳索的极限负荷,特别是当波长达到船长两倍左右时冲击张力达到最大;随着水深增加,冲击张力呈指数衰减,因此在浅水区波浪周期性作用对海床基的回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纯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和底部隆起作用下的张裂现象,编制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1)单纯拉张或底部隆起时不会造成岩石圈块体层间的相互滑动,不会产生不对称共轭扩张边缘,块体的中间部分总是首先被拉薄而分离,应力应变转移集中到两侧,张裂的不对称性取决于周边的约束或加载条件,张裂共轭边缘的不对称性与周边块体的作用及其它地质改造作用密切相关。(2)拉张与底部隆起同时作用时,将会造成层间的相互滑动,且应力较大。(3)介质的塑性或流变性对张裂及应力有很大的影响,如对位移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应力值降低,使层间产生相对运动,张裂以一种渐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自升式平台的转盘面相对井眼是固定不变的,而浮式平台受风浪潮涌等影响,相对井筒上下浮动,尤其是在钻具卡钻时超拉或钻具下压相当于平台载荷瞬间改变,平台会上下起伏,这样在超拉计算卡点时测量钻柱伸长量和实际卡点深度相差甚远。为了消除因平台上下浮动的影响,根据物理学原理详细阐述了浮式平台卡点深度超拉计算方法。此方法能较准确的计算出浮式平台卡钻时钻柱卡点,在计算卡点深度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沙西部海域伸缩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及其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纳断裂带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系统,由其南段前锋的拉奈-沙捞越走滑-收缩叠瓦房,北段尾端的南海西南次海盆西南端走滑-伸展叠瓦扇和中段的万安盆地走滑-拉分双重构造所组成,其动力主要源自中生代末以来华南-印支陆缘岩的拆沉作用和南海海底扩张,它的直 拉分作用直接导了万安盆地的产生,对该海域油气等资源的形成与聚集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泰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Thailand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an and Biosphere)主办、UNESCO MABCOMAR和日本MAB国家委员会赞助的亚太地区半咸水生态系研讨会,于1986年12月9—12日在泰国的拉廊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新西兰、巴基斯  相似文献   

10.
一个由法国和意大利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小组,在印度洋阿拉伯沿海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前不久,在对阿拉伯半岛最东端的考古研究中,他们在一个海岬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海船残骸。这一海船残骸,包括一些沥青或人造柏油似的碎块,总计达300多件,它们上面多数留有芦苇绳索的明显印痕。从这些看起来像沥青或人造柏油碎块的另一面,可辨认出各种软体动物的印痕,这说明它们依附的物体,已在海水中浸泡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1.
佛罗里达群岛一带的水手们总爱谈起贝利·沃伦。几年前这位69岁的船长退休隐居于群岛间安度晚年,每天在一片宁静的海面上泛舟。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一艘摩托滑水快艇呼啸着闯了进来,没完没了地兜着圈子,激起阵阵水花,“达达”的噪声,使贝利难以安静。忍无可忍之下,贝利操起一支枪,瞄准后扣动板机,枪声  相似文献   

12.
结合海洋平台工程实践,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跨度为50 m的空间钢结构栈桥进行了动力分析和地震反应分析,总结了三种作用状况下构件的内力响应,并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极限风荷载、自重和活载条件下,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下弦跨中背风面;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横向弯曲振动的影响,结构上弦和下弦的应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且下弦的应力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3.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喜欢“旅游”的小型鱼类———鱼印,它时常吸附在大型的鲨鱼、鲸、海龟的腹部或船底,自由自在地周游四海。由于鱼印的旅行是靠吸附在其他物体上前行,自己是毫不花气力的,故人们称它为“免费旅行家”。鱼印在旅行过程中,若遇上饵料丰富的海域或见到大型鲨鱼捕捉食物时,便留下来享受一顿鲨鱼吃剩下来的“美味佳肴”。然后再另找新的航“船”,继续它的旅行,如一时搭不上“航船”,便吸附在礁石或固着的物体上,作暂短的“休息”,等待良机,继续搭“船”前行。鱼印为什么能享受“免费旅行”呢?这是由于它的身体结构所致。鱼印的第一背鳍已变成了强有力的吸盘,位于头部上面,形似一只鞋底,因此,我国沿海渔民叫它“鞋底鱼”。鱼印的吸盘上有许多带齿状边缘的横皱褶,它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船底上就像胶粘一样牢固,渔民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它“船底鱼”,或叫“粘船鱼”。鱼印的这一奇特习性,为渔民所用。渔民捕到活的鱼印后,就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捕获海洋动物。他们把鱼印的尾部扎透,用结实的绳索穿过去,再缠上几圈把它系紧,然后栓上船尾或放在活水舱里,一旦发现海龟,立即把数条鱼印抛出去,鱼印立刻会吸附在海龟身上,渔民只要拉紧绳索,把鱼印拖到船边,海...  相似文献   

14.
印度尼西亚拉巴拉岛渔民是世界上唯一享有捕鲸特权的人。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枇准岛上居民以捕鲸为生。该岛位于巴厘岛以东900公里的火山岛之间。岛的南部有一个拥有2000人口的渔村—拉玛雷拉村。村民祖先原先住在500公里以外的斯拉维西岛,祖传以钩子捕捉鲸鱼,16世纪时迁移到拉巴拉岛。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两端形成具有明显走滑特征的“Y”型和“人”型构造。其前锋端形成走滑-伸展叠瓦扇,尾端形成走滑一收缩叠瓦扇,中部形成走滑一拉分双重构造的右旋走滑系统。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白垩纪以来的印一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作用。经历了两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该断裂系统对其周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渤海湾南部近岸,分布着几十个由贝壳砂或砂组成的岛屿,它们分别由历史时期的海岸贝壳堤或古黄河三角洲被海洋动力塑造而成。文章简要地分析了其形成过程、海洋动力、实用价值及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工浮鱼礁型式多样,适应水深范围广,优化锚泊方式可规模化建设浮鱼礁群,是海洋中上层生境构建的重要手段。中上层浮鱼礁投放于近海,属于海岸工程范畴,抗浪性能是其结构设计的关键。根据有限单元法和集中质量点法,详细阐述和推导了中上层浮鱼礁各构成组件连接位置处点或单元的相互耦合受力和运动处理方法,以及浮鱼礁出水条件的判别方法和水质点速度、加速度的修正方法。建立的波浪作用下三维浮鱼礁动力响应数值模型与其在波浪水槽中的物理模型试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建立了一种新型锚泊方式的浮鱼礁动力响应数值模型,分析了浮鱼礁摆动角度、锚绳拉力、网衣系缚点总拉力的历时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中上层浮鱼礁优化结构形状和搭配浮体、配重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万纳断裂带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系统,由其南段前锋的拉奈—沙捞越走滑-收缩叠瓦扇、北段尾端的南海西南次海盆西南端走滑-伸展叠瓦扇和中段的万安盆地走滑-拉分双重构造所组成,其动力主要源自中生代末以来华南—印支陆缘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和南海海底扩张,它的走滑拉分作用直接导致了万安盆地的产生,对该海域油气等资源的形成与聚集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开展海底滑坡运动特性研究是深水陆坡区滑坡地质灾害认识与防治的基础,建立了基于非牛顿流体欧拉-欧拉两相流理论的小尺度海底滑坡数值模型。在与实验数据和BING程序结果对比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海底滑坡的一般运动规律及特性,并同无水条件下的滑坡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环境水的存在可引发"滑水"现象,延长滑坡运动时间,增加运动距离,但端部最大峰值速度相对无水条件时较小;滑坡体物质组成、地形坡度、初始速度、初始厚度等因素,对最终的运动距离有较大的影响;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因扰动、混水而导致的屈服强度和粘滞系数的不断降低是海底滑坡长距离运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怎样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发生是国家和人民极为重视而又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做为一名物理海洋学家,光研究海洋灾害性动力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并预报预测群发性灾害海洋动力海况,评估受灾体在恶劣海况下的风险性及防范对策,以达到减少或防止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的目的”。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的一番话。 王涛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动力学研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