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国内基准台的 SK 地震记录图上的停止相研究了1989年4月16日,4月25日和5月3日巴塘3次中强地震(M_s=6.5,6.5和6.3)的震源详细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塘3次中强地震均为不对称双侧破裂机制,断层面走向均为 NNE,震源体破裂错动总长分别为23.9,21.3和27.1km,断层面宽度分别为7.1,6.1和6.4km,破裂错动的倾角较小,因此震源体的破裂错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2.
巴塘3次续发性中强地震震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巴塘3次续发性中强地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和动力参数,并同余震震源空间立体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1989年中强地震系列的震源破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8,20(1):12-17
1989年在四川的巴塘和小金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中强地震.本文利用GDSN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多个子事件的正演试错叠加拟合,根据对台站的准震源时间函数(qSTF)的分析,研究了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并对发震地区的构造背景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通过波谱分析研究了巴塘3次续发性中强地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和动力参数,并同余震震源空间立体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岩石裂纹扩展微观机制声发射定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受载内部微裂纹扩展及其震源机制反演有助于认识宏观裂纹扩展过程的非线性断裂力学行为.借助声发射监测手段,本文建立了仅涉及微裂纹张开/闭合和剪切滑移的位移不连续震源模型,通过各位置处传感器耦合质量标定及点源远场P波矩张量反演获得了含预制裂纹砂岩受载过程的震源机制解及时变响应特征,在全局坐标系下分析了微裂纹的三种断裂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位移不连续模型中,震源矩张量特征值与试样泊松比之间必须满足特定约束条件,该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问题可采用拉格朗日乘子和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解;受载砂岩裂纹扩展过程中,声发射震源以剪切滑移机制占优,微裂纹空间取向及运动方向与试样宏观主裂纹夹角平均值分别为40.9°和17.7°;对微裂纹体积分解表明岩体微观破裂机制以沿X方向I型张开为主,而沿Y方向的II型断裂滑移方向与试样全局变形方向相一致,由于试样内部晶粒分布非均质性造成了少量沿Z方向的III型平面外微裂纹滑移行为;受载砂岩裂纹扩展过程中微裂纹模式角与震源极性值变化趋势一致、利用震源震级评估的局部应力降值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吻合,这两者均表明了位移不连续模型在震源机制定量反演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之后四川境内发生了两次7.0级地震(其中一个是芦山地震),为了研究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收集了国家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区发生的17次M≥5.0地震以及120多次5.0>M≥4.0地震的波形资料,利用波形拟合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而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以正断层为主.根据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的龙门山地区、鲜水河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WNW、近EW向.川滇块体的巴塘、理塘等地区,其主压应力轴方向为12°左右,接近SN向,且仰角接近40°左右.本研究利用面波振幅谱特征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定位,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震调查局(USGS),国际地震中心(ISC)等机构地震目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川地区强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0km以上的中上地壳.龙门山地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20km,鲜水河断裂地震震源深度在10km左右,川滇块体西南部的理塘断裂,巴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等地区,震源深度一般在5~10km范围.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4日发生在河北文安的Mw4.9级地震,由于没有地表破裂并缺乏能够精确定位的余震序列,从而在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上存在困难.本文利用首都圈地震台网9个台站的Z分量数字波形记录,通过与有限震源模型的理论波形模拟结果比较,能够快速分辨发震断层面及破裂扩展方式,同时对震源运动学参数提供一定约束.结果显示,在文安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两组共轭节面中,走向110°、倾角65°、滑动角8°的节面更有可能代表真实的发震面;破裂扩展方式为一向西扩展的单侧破裂.这一结果与本区域构造应力研究及块体相对运动方向观测结果一致.本文的工作,为中等震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快速确定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4日发生在河北文安的Mw 4.9级地震,由于没有地表破裂并缺乏能够精确定位的余震序列,从而在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上存在困难.本文利用首都圈地震台网9个台站的Z分量数字波形记录,通过与有限震源模型的理论波形模拟结果比较,能够快速分辨发震断层面及破裂扩展方式,同时对震源运动学参数提供一定约束.结果显示,在文安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两组共轭节面中,走向110°、倾角65°、滑动角8°的节面更有可能代表真实的发震面;破裂扩展方式为一向西扩展的单侧破裂.这一结果与本区域构造应力研究及块体相对运动方向观测结果一致.本文的工作,为中等震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快速确定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地震预报工作中,人们既期望直接观测到震源地方的情况,又期望观测手段易于实施以及干扰因素较小。但是这几个方面是不易得兼的。例如为了直接观测震源地方的情况,则探测深度就要深,此时测量手段不易实施;如观测震源在地表的间接表现,虽手段易于实  相似文献   

10.
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交切法地震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超  赵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0):3347-3354
地震定位是地震监测与减灾研究重要基础.基于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利用震源轨迹确定震源位置的交切法具有稳健和效率高的优点,但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为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我们提出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交切法.将地壳速度模型由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扩展为三维复杂速度模型;均匀或横向均匀介质模型对应的原假设为球面或双曲面的震源轨迹通过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予以确定.确定震源位置的震源轨迹以到时差作为约束条件;将震源定位于震源轨迹交汇最密集的点处,即总的到时差残差(RDT)最小的点处.定位结果的不确定性可通过RDT值较小节点的空间分布予以定性表示.考察了准确速度模型、扰动速度模型、扰动观测到时及地震在台网外等4种情况下改进方法的地震定位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交切法可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综合利用P波与S波的到时差信息,可明显改善震源位置约束;使用多条震源轨迹进行定位,有助于减少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定位误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自建国以来,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与震源过程有关的现象的现场观测及其解释;(2)震源物理的理论研究;(3)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相似文献   

13.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 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 2~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 3~2. 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 2 .6~4. 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 1989年巴塘 6 .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  相似文献   

14.
刘建明  高荣  王琼  聂晓红 《中国地震》2017,33(4):663-67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精河MS6.6地震序列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44.2639°N、82.8294°E,震源初始破裂深度为17.6km;地震序列总体沿近EW(273°)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0km;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为7~17km;沿余震走向的深度剖面显示,主震向西10km范围内,余震震源有逐渐变浅的趋势,余震序列中尾端向SW方向偏转的地震震源较深;垂直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地震序列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S倾。综合考虑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定的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推测,精河MS6.6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东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取统一分析模式,系统地研究了1989年大同5.8级地震前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各种前兆观测手段所出现的异常变化,并计算了这些异常所提供的前兆信息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大同地震之前前兆信息场的时,空动态图像,发现1989年大同5.8级地震前,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前兆信息场,先在震源附近及外围出现,尔后向震源区边缘迁移集中,在保持震源区边缘较强信息的同时,前兆信息又向外围扩展,不久即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2月13日23时32分、39分,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连续发生M4.9和M4.4地震;随后12月14日1时15分、38分、42分,该地又连续发生了3次M≥30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巴塘断裂带和藏东澜沧江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基于四川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芒康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5个M≥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根据震群序列空间展布、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附近的地质构造,初步分析认为:芒康震群序列地震展布在地表下长约16 km、宽约6 km,深度在5~20 km的区域;与震群序列空间展布方向较为一致的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断面倾向NE,倾角约为65°,滑动角约为-34°;震源区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近EW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推测本次震群地震应是在羌塘块体物质持续E向挤入作用下,位于羌塘地块东南缘的一条NWW向次级隐伏断裂拉张运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取统一分析模式,系统地研究了1989 年大同5.8 级地震前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各种前兆观测手段所出现的异常变化,并计算了这些异常所提供的前兆信息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大同地震之前前兆信息场的时、空动态图像,发现1989 年大同5.8 级地震前,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前兆信息场,先在震源附近及外围出现,尔后向震源区边缘迁移集中,在保持震源区边缘较强信息的同时,前兆信息又向外围扩展,不久即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5个事件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台DR-200数字化记录仪在1989年四川省巴塘群震序列的主要活动时间内(4月16日至5月4日)所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处理得到了5个MS=4.0~4.3地震的震源机制。仅仅从这5个地震的处理结果,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次巴塘群震所对应的断层活动的复杂性。取震源机制解中的一个节面对照分析,这5个地震所对应的断层走向为NEE—SWW(49°~77°),倾角在20°~73°间变化,而滑动角变化较大,有正有负,对应断层活动有逆倾滑左旋(3个),近走滑右旋(1个)和正倾滑右旋(1个)。地质调查也证实当地的构造是相当复杂的。在5个震源机制解中,有3个解反映的P轴(主压应力轴)方位在NE—SW方向,这与当地的主构造应力方向是一致的,说明这次群震活动主要是由大背景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即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东端犄角顶撞隆起而形成对川滇棱形块体北东向的挤压作用。主断层发震后,应力场局部调整,触发次级或周围其它的断层活动,从而形成了如此丰富而复杂的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周硕愚  施顺英 《地震学报》1997,19(6):559-565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对地应力波进行的初步观测及结果。提出了孕震源是一扰动源,也就是震前应力波产生的波源。提出了前兆应力波扩展与传播的最小阻力或最短波径定律以及地应力波传播的概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