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江在雄 《中国地震》1998,14(3):70-74
本文就明代四川西昌两次强震的震害作了记述,并对震后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认为其震后的一些对策措施对防震减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是对因地震而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和社会治安管理办法。本文在“引言”中论述了研究地震社会治安保卫对策的目的和制定对策的原则。在“地震前后社会治安情况及原因”一节中,概述了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和发生地震前后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及原因。在“地震社会治安特点”一节中,以我国几次强震前后出现的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为基础,归纳出地震社会治安的四个特点。在“抗震救灾社会治安对策”一节中,根据地震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按地震预报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震前、临震前、以及震后应急和震后较长时期的社会治安对策。各阶段对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概念和内容”一节中指出:对策是对某种事物的策略,其范畴和层次将随着事物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事物,涉及诸多方面。当前地震工作可分为三大类:1.地震预报,涉及科技和社会两个方面,2.抗震建设,包括新建筑物的抗震和老建筑物的加固、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与加固;3.防震救灾,分为震前防备与震后抢救两方面对策。在“地震对策工作系列的阶段划分”一节中,建议分为远期、近期、临近期、震时—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五个阶段,并以此对上述三大类工作的各自工作要点列表说明。在“地震预报的战略性对策”一节中提出,我国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和沿海特殊地带三个地带应作为重点工作区;本文最后对五个工作阶段的对策研究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哈辉 《高原地震》2002,14(1):11-16
从震害损失评估、震后监测预报、初步科学考察、震后社会对策等几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加强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震后工作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震生活对策系指地震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民政等工作,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物资保障、措施和办法。其主要内容涉及食、喝、衣、用、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物资及其保障;孤、老、幼、残的社会救济和鳏、寡新组家庭安置等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生命线工程(饮用水管线、交通运输网络工程等);以及震后商品物资的调拨储运供销及其相互间运筹安排和货币流通出现反常现象及商品动态等。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生活物资保障在地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活物资保障要适应地震特点的要求;及时地实施地震生活对策(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又分为震前生活对策、震后紧急生活对策和震后生活对策);以及加强地震生活物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1984年5月21日23时37分在南黄海火星沙附近发生了6.2级地震,这是南黄海近六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引起了群众很大的惊慌,社会反响较大。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社会反响;接着分别概述了震前的监视预报;震后一天内的应急对策,包括国家地震局及江苏省和上海市地震部门迅速测定地震参数,较快较准地确定地震类型和判断震情趋势,快速地上报下达震情,及时地为各级政府领导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应急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此安定了民心,较快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继而叙述了震后持续的一系列对策,以使社会秩序更为安定,避免和减少了因人为恐慌而造成的损失;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前对策固然重要,而震后对策也同样非常重要等。  相似文献   

8.
地震发生之后引起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称为地震通讯,由于地震给通讯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和要求,使其具有某些特殊性,因此,制定地震通讯对策成为非常必要。本文对地震通讯的机构和任务分工,在重点地震危险区建设地震传输通讯网路,以及地震预报的中期、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的通讯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地震通讯对策。本文最后在“对我国地震通讯的展望”一节中提出,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地震技术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应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地震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
1975年2月4日在中国辽宁省南部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作了较成功的预报,并采取了某些预防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本文在“地震区域背景、地震参数及灾害情况”一节中指出了地震所处的活动构造背景、地震情况、震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损失。在“震前对策”一节中说明,确定地震危险区后,如何组织监测、预报系统,怎样发布预报和采取防震措施。在“震时应急对策”一节中阐明,如何对待这种突然事件的发生,争取时间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最后三节概述了震后早期、震后晚期的抗震救灾对策,以及海城地震预报、预防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我国、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综述了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概况、研究对象、震后恢复过程优化以及抗震防灾对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青海藏区,分析了震后抢险救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救援工作时要注意的相关事项,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日本阪神地震灾害的一些调查统计数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光  沈繁銮 《华南地震》2005,25(1):83-86
通过整理阪神地震灾害的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综述阪神地震灾害损失特点,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震前震后对策,为做好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例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和有关震灾及救灾方面的文献,并概括地介绍了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日本关东大震后的经济复兴对策和我国在20世纪上半叶开展的地震对策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震后受伤人员的救援与救治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医疗系统震后救援的能力是伤员救治结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文中从城市区域层面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震后影响医疗系统救援的相关要素,对比分析震后受伤人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医疗设施本身的供给能力。同时考虑道路通行能力对医疗救援的影响,结合人口伤亡模型、道路通行模型等,以此评估震后医疗系统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后以某市为例,利用GIS平台构建基础数据库,运用以上方法,实现基于供需平衡分析、空间应急救援能力分析的灾后应急模拟,根据模拟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对策。文中对城市应急医疗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管丽倩    戴君武    杨永强    许德峰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3):212-220
大地震后强余震活跃,震后快速判断最大余震震级和强余震发生可能性对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有重大意义。针对震后应急救援,本文根据救援存活率将震后救援期分为8个时段:震后12 h、震后24 h、震后48 h、震后72 h、震后96 h、震后120 h、震后144 h和震后168 h。对我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6级及以上地震强余震资料进行分时段统计,分别拟合出8个时段的最大余震震级和主震震级的经验公式;并提出震后强余震发生可能性的经验判断方法,通过本文提出的可能性指数a,依据主震震级,震后可以快速判定强余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450天的GPS观测资料显示了几十到几百毫米的地表位移.下地壳的震后黏性松弛和断层无震蠕变产生的震后滑动是用来解释地表震后变形的两个主要机制.本文利用接触问题的黏弹性有限元(LDDA)方法,以GPS观测数据作为约束,分别考察了黏性松弛和震后滑动机制对地表震后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黏性松弛机制产生的地表位移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通过试错法由震后GPS观测约束得到的下地壳黏度为1017Pa·s,而上地幔黏度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考察震后滑动机制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时,在LDDA方法中结合了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结果显示震后滑动机制不能很好地解释震后450天的观测数据,它产生的地表变形只在震后50天内与观测大致吻合,之后位移值基本不随时间变化.这些结果有助于增进对集集地震震后变形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虚假震后信息入侵严重干扰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进程,为防止虚假震后信息在互联网中大肆传播,需对震后虚假信息进行精准识别,设计基于互联网的震后虚假信息入侵实时检测系统。互联网以Web服务器为载体传播信息,数据包捕获模块采用WinPcap技术,并从中获取有效数据包,在协议解析模块中完成数据包TCP/IP协议、CMP协议、UDP协议解码工作,解码后的数据输入到基于SVM的震后虚假信息检测模型中。SVM模型寻求最优超平面将震后信息分为虚假与真实两个类别,根据该结果完成震后虚假信息入侵实时检测。由实验结果可知该系统检测震后虚假信息入侵误报率低于3%,相比同类型系统具有接收数据能力强、效率高的优势,对精准检测震后虚假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鉴于伊豆半岛的震群和海底火山喷发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对策的深切关注,日本建设省已决定制定有关发生大地震时楼房大厦等《建筑物的震后恢复对策指南》。具体步骤是,首先在9月份搞出建筑物受灾程度判定标准,进而建立以学者和富有经验的人士为核心的“震灾恢复对策研讨委员会”(暂定名称),就紧急  相似文献   

20.
严畅达  徐亚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6):2115-2127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可对地震引起的大范围重力变化进行观测,并从重力数据中发现主要的变化特征.发生于2010年的MW8.8智利地震震级较高,可观测到震中附近广泛的同震和震后长期重力变化.本文基于GRACERL05Level-2时变重力场数据,对2010年智利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对同震变化的计算发现,智利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极值达-5μGal,而本文为减小水文信号的干扰而采用的3年平均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震后重力变化的计算中发现,智利地震震后在2011-2016年间的重力变化存在先增大后逐渐衰减的过程.对震后变化的拟合表明,智利地震震中附近有约1μGal的震后重力变化,震后变化的特征时间约1.1年.同时,在智利地震中未出现较明显的两个震后变化阶段(短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