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宁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5):580-592
本文导出了电阻率-孔隙度、电阻率-含油(气)饱和度关系的一般形式--两个对称的表达式,并给予了实验证明。同时,本文指出,Archie公式、Winsauer公式和双水公式都是一般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的特例。在一般情况下,本文给出了14个能够逼近这两个表达式的函数类型,通过岩芯数据进行选优,可以得到适合不同地区或地层的最优方程。根据本文理论建立的解释方法和研制的软件已经在油田生产中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全文分两部分撰写。以下是本文的第(Ⅰ)部分,即一般形式的导出及实验验证;而最佳函数类型的确定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将作为本文的第(Ⅱ)部分发表。  相似文献   

2.
直流电阻率测深中对转换函数曲线的直接反演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极和对称四极直流电阻率测深的转换函数曲线性质,用大地电磁测深中BOSTICK相同的方法,导出了对电阻率转换函数曲线的直接反演公式。经过对6个模型的电阻率转换函数曲线进行反演检验,该公式虽能近似反映地电断面情况,但误差较大。本文对视电阻率测深曲线的直接反演公式进行改进,得到了另外两种精度较好的直接反演公式。同时给出了对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3.
地电台测区介质的岩体力学条件是地电阻率法台址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实验结果研究了第四纪浮土层对地电阻率正常变化和地电阻率前兆特征的影响,并对浮土层下伏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岩体电阻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由此得到,地电台探测区的岩体力学条件应该是浮土层较薄,下伏小孔隙度(或小裂隙率)的岩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导出了在两层均匀水平介质中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的理论解析式;确定ρ_S是ρ_2/ρ_1Z/L、H/L的函数。并经计算给出了一组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的年变幅理论曲线。指出只要适当选择布极深度和电极距,即可把年变幅压低到2%以下。对实验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观测基本稳定,资料连续可靠,年变幅在2%以下,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理论与实验证明:垂向全空间地电阻率观测是压低干扰,获得平稳ρ_S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研究了地电阻率法台址中测区的地质构造条件。根据四个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ρs变化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地电阻率法台址首先要选在发震断层两侧的整体岩石中,不宜是破碎的岩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展了应力应变-电阻率问题的理论,从地下应力应变场对电阻率Pij的影响入手,提出了应力应变与Pij的关系,讨论了各种情况下的求解,给出了分析此种问题的理论方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电阻率前兆物理的基础,并研究了近似解和逐次逼近法。本文具体分析了: 1)地下均匀各向同性电性岩层受均匀应变的作用; 2)各向异性均匀岩层受到均匀应变的作用; 3)非均匀应变作用的情况; 4)一般情况下应力应变电阻率问题的求解; 5)逐次逼近法; 6)岩石初始电性为张量的情况。 我们依上述方法对电阻率为张量分布的情况推导了计算电势的积分算子公式,并依此编写了计算这种情况下视电阻率的程序,具体计算了随深度变化的应变(?)ij所引起的电阻率变化,得到了地表上两个垂直方向的测探曲线,这些方法对分析地球物理中其他因素引起的电性变化时,在不小的范围内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的一般规律出发,导出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相对变化与湿度的近似关系,并试图应用它来解释视电阻率脉冲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ρ_s脉冲作为临震突跳异常的可能性,并得到几次震例的证实,为利用视电阻率脉冲作临震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地球物理参数的量化关系是实现工程物探资料量化解释的必然前提。本次工作在分析影响土的工程力学性质和电阻率的共同因素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土的粒度成分、含水率、饱和度、密实度与其电阻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耗土的压缩系数、粘聚力、压缩模量与电阻率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的关系曲线及一些拟合公式,并对这些公式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致密砂岩电阻率与孔隙度关系存在"非阿尔奇"特征.为明确致密砂岩电阻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及规律,并建立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地层因素计算方法,基于多个致密砂岩油气区实验数据对电阻率随孔隙度变化的规律及地层因素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来自3个盆地8个油气田的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分析,证实了致密砂岩地层因素与孔隙度在双对数坐标下呈现分段线性关系,孔隙度约等于10%处出现明显拐点;拟合了孔隙度小于10%时具有通用性的阿尔奇公式参数.红河油田致密砂岩压汞实验数据表明,孔隙度小于10%的岩样与孔隙度大于10%的岩样孔喉半径分布有显著差异,由此将孔隙分为大孔径孔隙和小孔径孔隙,假设其分别具有不同比例的"宏导电孔隙",并定义了"伪宏导电孔隙度"变量,岩电-压汞联测实验数据表明,伪宏导电孔隙度与地层因素在双对数坐标下表现为良好的单一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阿尔奇公式改进式,改进式在不同孔隙度条件下形式和参数均保持统一,计算地层因素效果更好.利用红河油田及塔里木盆地志留系致密砂岩岩样岩电实验数据检验改进式计算效果,证实了改进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正常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测地壳浅层电阻率随时间变化以寻找地震信息是地电阻率方法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发现正常(无震)情况的地电阻率仍然存在着复杂的变化,给定量和定性分析地震异常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本文分析了一些台站正常地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变化电性剖面模式”,来阐明一些台站正常地电阻率变化的复杂过程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从此观点出发,导出以二层电性剖面为特征的台站正常地电阻率相对似年变化幅度公式。通过典型计算,提出获取平稳的正常原始资料是解决上述困难问题的方向,并指出了获取平稳正常变化资料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首都圈地区震情监视预报情况、国家地震局对首都圈地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应急准备的各项措施和工作要求,并介绍了这一地区的工作情况、监测能力及不同震情阶段的几种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可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的一种地电阻率加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学报》1991,13(2):243-247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以往人们对地电强度与方向变化的研究已较多,但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 一、资料处理的物理依据与方法 从地球物理角度来看,要研究一个地下介质物理量的变化,首先要研究的应是它的幅度、方向与变化速率.对地电中最主要的地电阻率ρs变化的研究,前两者已研究较多,下  相似文献   

13.
电测井Green函数的Taylor展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证明了在分区均匀的介质中,电测井的Green函数是各区电导率的解析函数,并给出了它的Taylor展开式。如果背景值选择得适当,这个展开式是收敛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岩体自身的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讨论了具有挤压特征的正断层的成因。认为这些断层的形成有岩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同时也有应力松弛现象。岩体中的应力松弛现象是由流变学因素和非流变学因素引起的。由于松弛后岩体沿断层面滑动过程中,仍受到一定的挤压作用,因此易于出现粘滑现象,从而易于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5.
唐山-北京地区Q因子随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唐山——北京地区的选频地震仪台网资料, 使用单台法可求出台网中各台台址附近的区域性尾波Q值.为从台站所记录的多个地震中作出归一化的尾波衰减包络线, 以求出表征地区性特点的参数, 代替过去的肉眼估计拼合法, 本文推算出使用补偿值1nA=1.73M, 其中M为实测震级与归一化所用参考震级之差, 1nA是为归一化而取用的尾波振幅补偿值.用这一修正式来归一不同震级所记录地震的尾波震幅, 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组合衰减包络线, 从而可对每一个地震台利用多个地震记录综合后求出台站周围地区的等效9值, 以及它们与频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跨距为百余公里的各台上, Q值均可表达为Q=Q0fn, 其中Q0为1Hz时的品质因数, f为频率, 为因地而异的常数.值得注意的是, 各台的Q0值, 其差异可达一倍以上.最小的为沙城台, Q0=122, 最大的为马道峪台, Q0=292;但六个台中有五个台的Q值幂次都基本相同, 大体在0.60上下.实际测量表明, 马道峪台附近的高Q值是体现在所有频率上均有较高的Q值, 而沙城台附近的低Q值也是表现在所有频率上均有较低的Q值.因此, 一方面可看出实际测量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可认为值的一致性反映各台上引起衰减的物理本质大体上是相同的.作为一个大区域来考虑, 综合此地区六个台所有频道上的资料, 进行线性拟合可得出该地区的平均值: f=1Hz时, Q0=189.由于Q值是频率的强依赖函数, 所有关于衰减的研究结果, 特别是在1-40Hz的高频范围内, 必须要考虑频率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两层介质中存在的一膨胀圆台体作为模型以便模拟地幔物质上涌孕震的力源模式.计算了层状介质结构条件下结构底部膨胀圆台模拟力源在不同横向、纵向尺度以及不同锥角时的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介质中及地表附近的应力场、应变场、位移场不仅与上涌力源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有关,而且也受到层状介质结构参数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数值模拟不仅为解释上地幔物质向地壳下部侵入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方法,而且表明对于考虑地幔物质上涌孕震过程有关的前兆场分布而言,必须认真考虑介质结构不均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Since its development some thirty years ago, the airborne electromagnetic (AEM) method has been primarily used as a tool for mineral prospecting. However, advanced AEM systems are capable of other tasks, such as geological mapping and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Excellent correlation between maps of apparent conductivity and geological maps was observed in several regions of Brazil where AEM surveys were performed.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seems to depend on the local climate. In humid and subhumid tropical regions, a weathered layer develops whose thickness and conductivity depend upon bedrock lithology. Therefore certain lithological types can be recognized from their conductivity signature; e.g., granites and Precambrian coarse clastic rocks are resistive, metavolcanic (particularly mafic) and volcanic rocks are conductive, Phanerozoic sediments are generally highly conductive. Two geophysical survey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 first was conducted with the time-domain, towed-bird AEM system in the Itapicuru greenstone belt in the state of Bahia. The apparent conductivity map correlated better with the local lithology than the magnetic map. Results of the AEM survey were successfully used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A helicopter EM system was used in the second survey, which covered a portion of the Precambrian shield of Rio Grande do Sul. Also in this region ground checks confirmed the usefulness of conductivity surveys in geological mapping. The technique outlined in the paper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countries of humid tropical climate, where few outcrops exist and access is often difficult. The tests performed in Brazil indicate that by executing AEM/aeromagnetic surveys during initial stages of mapping and exploration programs, time and expenditure required for geological field work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The resulting geological maps are more accurate and the inventory of mineral occurrences becomes more complete.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 2 0余年来四川地震、石油部门积累的四川盆地及邻区的地震地质调查、强震及中强地震震例总结、成都凹陷人工地震勘探普查与详查的工作成果 ,一方面研究了所揭示的成都凹陷及邻区的隐伏构造类型与展布范围 ,尤其是对成都—德阳间是否存在“隐伏断裂”作了详细的厘定 ,资料表明NE向的新津断裂向北消止于双流县彭镇以南 ;另一方面研究了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的成生关系及相应的活动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浅表断裂和深层地腹型断裂加以明确的区分和圈定 ,提出了5种发震断裂类型。综合上述认识 ,划出了成都凹陷强震潜在震源区。研究认为 :成都—德阳一线两侧宽 4 0km、长百余公里的地带 ,具有稳定的地震地质环境和良好的工程地震条件  相似文献   

19.
Goodacre A.K. 1980, Estimation of the Minimum Density Contrast of a Homogenous Body as an Ai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vity Anomalies,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8, 408–414. The minimum density contrast value for which a homogeneous body will accurately reproduce an observed gravity low can ofte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ausative body is a low-density granite batholith or a sedimentary basin. If the minimum density contrast value is large, the anomaly source is probably a sedimentary basin; if it is small, the source may be either a sedimentary basin or a granite batholith. The minimum density contrast method is tested on the Cheshire Basin and the Weardale Gran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