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鱼类泛塘与气象因素的分析鱼类浮头~泛塘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即人为因素与气象因素。前者由于密度、施肥、水质等配制调节不合理。而导致鱼类浮头甚至泛塘,一般多发生在单池影响范围较小,后者则为鱼类生态环境(主要是气象条件)长期不良或突然改变,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降低,引起浮头或泛塘,这种现象常是较大范围的严重灾害。缺氧和水质恶化则是两类浮头~泛塘现象的共同原因。通常鱼塘水体自然增氧途径有三:一是  相似文献   

2.
环境变化与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尕海—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分析了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和环境蠕变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分析表明,气象灾害可导致植被缺水或受机械损伤;当地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与60~70年代相比,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4℃,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87.5 mm,导致部分区域草地退化、鼠害猖獗、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蠕变———以国道213线改建工程为例,对保护区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1引言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提升质量;2014年3月,国务院再次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突出城镇化目标以人为核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面临的气象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现代农业、森林生态、城镇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写思路研究中,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2009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模拟模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分别针对我同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北方农业干旱、北方农业低温冷害、华南寒害和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建立了灾害的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气象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生态气象灾害的定义、类型与特点;7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危害特征,包括危害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危害;气象因子对7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影响;生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评估;生态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与防御措施和恢复重建技术等5个重要方面的内容。生态气象灾害是我国一种综合性的、重大的自然灾害,其危害特点:具有累积性与长期性、难恢复性和不可抗逆性。它不仅直接危害到生态系统本身的健康,使生态系统严重恶化,还极大地危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最终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气象灾害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新型而又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研制开发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各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涝渍、低温冷害、霜冻、雹灾和森林火灾等六个灾种)的防灾抗灾技术,逐步形成并建立综合应变减灾技术体系,为增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对策措施、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项目的技术成果,将使我国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面临川世纪人口的增长和当前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严峻态势来看…  相似文献   

7.
青海是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相似文献   

8.
浙江既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省份,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程度都在不断加大,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任务更加繁重。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地竟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灾害。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地表植被日遭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降水年际变化大,故造成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严重灾害。据统计分析:我国近百年死于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的已达万人以上。我国西南各省铁路沿线因受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灾害的有近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度近20%。  相似文献   

10.
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气候变化背景,对历史时期的气象灾害的研究是研究当时气候变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分析了该地区明清时期干旱、风沙、霜雪、冰雹、洪水等气象灾害的频次和周期特征,探讨了当时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旱灾发生频次最高;各类气象灾害都有随时间而增多的趋向。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是各种气象灾害的多发阶段。各类灾害短周期一般为3~9年,中周期一般为17~21年,长周期一般为28~42年。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明清时期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1368—1659年为暖湿期,1660—1911年为冷干期,以冷干为主,并经历了以下次一级的气候波动:暖湿→暖干→暖湿→冷干→冷湿→冷干。在气象灾害群发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实际情况,通过数据采集、确定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3S技术,利用气象资料、EOS/MODIS卫星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计算胡杨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法,同时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思路。将此方法应用于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2005—2007年7、8月份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获得了近3a同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动态对比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20世纪60-80年代天津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为例,讨论了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的特征,分析了地面沉降引发的次生灾害及其防治问题。结果表明,城市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具有缓释特征、不可逆特征、罪罚特征和灾害链特征,城市地面沉降能够破坏市政设施,引发城市内涝和河流泄洪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质和地质环境恶化,使海平面上升,沿海风暴潮加剧,同时还能造成海拔标高损失等。地面沉降所造成的损失是个巨大的灾害链,损失应当包括硬件和软件,也应当包括当前和远景,以致更深层次的影响。另外,缓释、不可逆的灾链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布局、远景规划和投资环境影响不可低估;生态地理环境灾害链的影响,其效益损失更难于估计。地面沉降是城市灾害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应当是经济、环境、行政、立法,甚至教育、宣传等各个方面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东北区域水体密度指数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密度指数是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MODIS遥感数据估算水体密度指数的方法,首先利用水体与地物遥感光谱特性的差异,对指示性水体的面积进行精确识别和提取;通过选择不同时相MODIS数据与地而水文观测资料建立统计关系模型,实现对区域水环境面积的估算;最后计算归一化权重系数,实现东北地区水体密度指数的估算。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橡胶园是由“防护林—橡胶林(或间种热带作物)—地面人工或天然覆盖”多层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太阳能量丰富(净辐射量大),胶林净生产力高。胶林的净收入热量,主要消耗于蒸散耗热,其次是湍流热交换;胶林内得到的净辐射量较小,湍流交换微弱,土壤热通量也不大。林内温度变化和缓、湿润、静风,橡胶人工林生态群落具有森林小气候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其小气候效应类似于热带季雨林(次生林)。   相似文献   

15.
实施综合减灾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安全区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在总结我省综合减灾成绩的基础上,根据江西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综合减灾在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进而提出了实施综合减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安全区的对策和措施,以号召人们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把江西建设成1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安全区,实现富民兴赣和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的好坏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风素,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而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近20a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事实.讨论提出额济纳旗生态维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与农村是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受灾行业和地区。本文着重分析了新疆农业灾害的特点和减灾工作的现状,针对减灾工作的新形势,提出新疆农业防灾减灾的5条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昌军 《贵州气象》2010,34(4):6-10
根据黔南州1983—2007年共25 a的暴雨洪涝灾害资料及降水资料,对黔南州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该州气候变化趋势及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8月是该州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季节,尤以6月最多,7月次之;州的南部和中部地区洪涝灾害要重于北部地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全州防御暴雨洪涝灾害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同时,根据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提出一些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扬  王维国 《气象》2020,46(3):393-402
基于2009—2017年的广西县级暴雨灾情记录,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因素选取7个解释变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暴雨灾害人口损失预估模型;并以精细化网格降水实况分析和预报产品驱动模型,预估是否发生人口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均在90%以上,致灾因子(降水情况)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前10 d降水距平百分率、过程最大日雨量、最大小时雨量和短时强降水频次。应用智能网格降水产品对广西地区近两年的暴雨灾害过程进行回报试验,准确率超过70%。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洪涝灾害是国内外灾害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该文采用分类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与观测事实相佐证的方法,从农业洪涝相关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影响作物及发生时段,中国农业洪涝灾害可分为影响越冬作物的春涝、影响夏播夏收和夏季作物生长的夏涝及影响秋播秋收作物的秋涝。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及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洪涝成灾率呈南方增强北部减缓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与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等的间接影响。农业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包括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及生态性危害。其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态生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诱发病虫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洪涝综合性指标、基于灾变过程的综合风险评估及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洪涝灾害的影响事实将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